重看《再生號》思考結構混亂的意義

大福
大福同學
Published in
Jul 1, 2024

不是說人老了,就愛「尊古抑今」愛看老電影,而是有些電影年輕時看過了不懂(或裝懂),一把年紀後重看結合(自身或編、導、演)人生歷練,會看出不一樣的趣味!

前年《神探大戰》為韋家輝「毀盡」神壇,有人就拿上一部同樣自編自導的《再生號》比較,各有正負雙方的評論多,可是透過大家的辯論(謾罵),反而勾起了當年完場後「腦袋一片混亂」的印象…一直覺得如果有機會,應該要在戲院重溫(因為覺得在家只會看到睡著),沒想到兩年後竟然有機會,感謝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人到中年後再看《再生號》,然後回看2009年寫過的心得文,雖然慶幸部份觀點沒有打自己臉(有關主角演技問題,韋生編比導強太多…),只是關於電影的多重結構、生生死死、創作虛實之間的跳轉,自己當時就是不懂裝懂,最後什麼「死亡不是懲罰,反而讓世界繼續向前邁進」「合乎輪迴之說」,強行聯繫佛理與《大隻佬》的粗暴結語,看得直搖頭,太膚淺了!決定要為《再生號》重新寫一篇「長大後重看」的心得文!

劇本結構太複雜,時間證明「韋導」未能應付?

《再生號》故事講述因為一次車禍,一家四口的父親湯有亮(劉青雲)過身,留下悲傷不已的母親程希文(林熙蕾,由郭藹明聲演,特別留意這亦是《世紀之戰》陳煒角色的名字)、女兒樂兒及兒子樂童。樂兒因為車禍雙目失明,長大成人(閻清,由羅敏莊聲演)後決定創作小說,以平復母親的喪夫之痛。只是在小說世界裡,命運卻是顛倒如下:喪命的是母親、女兒及兒子,被遺下的父親雙目失明,他因為思念家人也開始寫小說療傷。結果這樣的「小說創作」,卻開啟了層層疊的「幻想」世界…

失明女兒喪父與母親及弟弟相依為命

故事發展到後來,哪個是現實?哪個是女兒的幻想?哪個是父親的幻想?哪個故事存在鬼魂?誰打破了故事的界線?成年的女兒能夠同時跟盲眼的父親、變成「小孟婆」的自己存在於同一時空?甚至可以對話並互相指責?到頭來跳樓的成年女兒,是存在於現實還是筆下的幻想?故事架構很複雜,電影呈現的模式亦很混亂,難怪當時風評不佳。

事隔多年後重看,不得不承認「韋編」很神,但「韋導」很遜!尤其《再生號》多年後,韋家輝只得一部自編自導的《神探大戰》,奪取不少獎項但輿論普遍差評,突顯他的劇本與執導技巧不相稱,似乎韋導不太會用鏡頭說故事?而且當他掛導演名銜的時候,演員的表現亦備受詬病,就連老拍檔劉青雲亦未如過往單純「韋家輝編劇」的作品突出,似乎上天很公平,只給予韋家輝編劇的才華。

一切皆執著,如何接受悲傷從來很難

只是當累積了一定人生歷練後,就能夠看清楚電影不同層次的世界,只是代表樂兒喪親後反覆跳躍的心理活動,尤其適合以心理學家Kubler Ross著名的「悲傷五階段」來說明:

  1. 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
  2. 憤怒(Anger)
  3. 討價還價(Bargaining)
  4. 沮喪(Depression)
  5. 接受(Acceptance)
妄想中的父親,在小說世界內一樣要經歷喪親之痛

經歷過生離死別,才明白為什麼樂兒不停穿梭於各個幻想世界——她就是反覆在「討價還價」與「沮喪」中打轉喔!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順利渡過其中一個階段之後,不會跳回過去的階段,所以觀眾看到樂兒因為喪母喪弟後,到處「破壞」自己所寫的世界,甚至讓成年的自己走進去,與現實已喪生的父親見面(但父親的設定並非鬼魂),各種對話皆透露她仍然處於「討價還價」與「沮喪」之間,遲遲未能步入「接受」階段!加上兒時失明設定,心智其實仍然停留在喪父的10歲,樂兒各種令人不耐煩的舉動其實有原因,細心一想也很悲哀。

那時候年紀小,沒有經歷過太多生離死別,對於混亂的結構自然不明所以,所以經過一堆人生歷練後的今天重看《再生號》,意外地能夠開始梳理韋家輝筆下混亂的「小說世界」,忽然理解劇中人「討價還價」與「沮喪」背後的「執著」,對她於「多重宇宙」一直打轉多了一份同理心…當然大小演員的演技實在呆板,韋導未能駕馭自己筆下的奇思妙想,最後以凌亂散落、觀眾覺得「不知所云」收場,實在可惜。

--

--

大福
大福同學

有時會分享大小姐的塗鴉網誌的舊文章,還會閒聊影視各種怪現象之外,也開始寫有腦退化的老媽子照顧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