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哈日族的FF與真實

大福
大福同學
Published in
7 min readJan 5, 2020

--

自從抗爭運動出現後,有一個話題經常成為香港哈日族討論焦點:日本人是否支持香港的抗爭運動?

一方面,不少本身喜歡日本文化的記者、KOL,會透過各種途徑證明「日本人」很支持這場運動,甚至連在日本名不經傳的模特兒也被捧成民主女神;努力尋找當地人的身影,攝影師、插畫家、食店老師…只要他們表達了對香港的「支持」,通通都是盟友。這一點跟其他國家文化的愛好者沒什麼分別,畢竟「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嘛。

但另一邊廂,哈日黃絲卻發現「痴心錯付」,一直被日本人打臉——原來日本人並不支持抗爭?最近就有日本網路媒體提到這個觀察:

雖然香港人是最親日,一年去日本三四次,日本天災時也大量捐款,但僅僅是單戀。相較歐美韓國傳媒集中報導警暴,日本新聞報導最親中,大幅渲染示威者的武力,內容圍繞批評示威者暴力。

——PRESIDENT Online

原文甚至點明「香港抗議者對『日本最親中』大失所望」「(我們)對日本原來只是單戀」 ,對不少曾經稱日本是「鄉下」的香港人來說,會不會是當頭捧喝?

日媒如何縫裡透示「總之暴力就唔啱」?

其實這一點從香港人樂此不疲地傳閱的日媒報導可以看出端倪,例如以下NHK有關黃色經濟圈的報導:

全片約十分鐘,雖然黃店老闆及支持者的訪問較長及多樣化,亦有警暴鏡頭,但鏡頭取向比較多wide shot或模糊近鏡,看不清楚示威者被傷害的情況;反而提到藍店被抵制的時候,不只強調受訪的藍店老闆「沒想到香港變成這樣」「希望回到以前」,有關黑衣人搗亂藍店的鏡頭,短短十多秒卻詳細交代餐廳、雜貨店被搗亂破壞的情況,相比之下比前面的警暴更為震撼。

加上結尾部份受訪教授提到「不應排斥相反理念」「尊重自由、包容多元化價值觀」,給人印象是知識份子也反對黃色經濟圈。但上網搜尋黃偉豪教授的言論,他並非反對黃色經濟圈,只是點出當中的缺點及可行性。

這樣的剪輯再加上翻譯缺漏,會看這報導的日本觀眾會有什麼想法呢?要留意NHK乃日本國營電視台,他們的報導方向其實很符合日本主流的看法很接近…

明明是支持民主自由發展,但是一看到暴力就覺得難以接受無法支持。始終阻礙了普通人日常生活,對大部份日本市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日本人太太@おしゃれキリ教室

當然「中立派」認為這樣的報導非常公正,因為包含了兩邊立場的表象,但對黃絲來說覺得不是味兒,認為日媒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提到勇武黑衣人的時候忽略背後成因(即沒有把警暴跟「破壞」行為連結成因果關係),只單獨陳列成現象,沒有認真理解香港的情況…但說實話,我們既然沒有完全理解其他國家,又豈能要求他們完全理解我們呢?

日本明星如何「傷害」香港黃絲fans?!

早前,嵐成員櫻井翔擔任主播的NTV新聞節目News Zero,因為報導反送中運動時提到周庭(香港社運其中一位著名人物),令到不少大陸嵐fans玻璃心滿地,香港的黃絲嵐fans紛紛叫好,認為是櫻井翔本人支持香港的行為[?],甚至放話Johnny's根本不在乎大陸市場[...]。

倒是有不少心水清的台灣fans指出「其實他沒有說個人立場,只是客觀報導」,更有長期忠實觀眾指出NTV因為親安倍而親中,一直以來的報導方針偏幫香港政府(有說理大事件被報導成是香港抗爭者自找的,但要親眼驗證啦);然後最近Johnny’s大舉進入大陸市場,嵐被任命為中日親善大使,輪到香港的嵐fans「心碎了」。

「總之暴力及破壞日常生活就是不對!」的態度亦見於是日本明星的發言。早前訪港的GACKT在instagram上貼出火燒人(參考:維基百科)片段,並留言「無論有甚麼大義,這些都不是人類應該做出的行為,無論有甚麼理由,這些都只稱得上為發狂,深感遺憾。」令到不少香港哈日族不滿,喜歡GACKT的樂迷甚至覺得破滅。

更諷刺的是,由GACKT擔任主角的電影的《飛翔吧!埼玉》,卻是講述少數族群被權貴壓迫而反抗的故事。

《飛翔吧!埼玉》GACKT飾演「埼玉解放戰綫」的領袖

改編自同名漫畫,以瘋狂中二風格為包裝,又混入BL元素的《飛翔吧!埼玉》,其實建基於一個蠻令人心酸的真實情況:埼玉被日本全國歧視!因為沒有高檔消費商圈,沒有偉大吸引的自然及人工名勝,沒有特色土產,這樣毫無特色的縣城,被作者魔夜峰央創作成向「極權」反抗的故事!

《飛翔吧!埼玉》飾演「千葉解放戰綫」的領袖則是伊勢谷友介

《飛翔吧!埼玉》裡面提到的東京首都圈地緣階級衝突,不只有不堪被東京人羞辱的埼玉縣民,組織「埼玉解放陣線」向東京權貴反抗,甚至還加插與在埼玉旁邊、與之「競爭」的千葉縣,為了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及發展而投靠東京,協助東京打壓埼玉,各自的嘴臉都令人想到今日的香港及澳門,所以電影終於在香港上映,不少影評人紛紛將內容連結到香港現實情況。

所以飾演帶領埼玉人反抗領袖的GACKT現實言論如此維穩,自然令部份香港哈日族失望;更巧合的是,戲中飾演維穩(親東京)派的「千葉解放戰綫」領袖,是現實中不時為香港抗爭者發聲的伊勢谷友介。如此落差,對堅持「日本人最了解香港」、「日本人比香港人更支持香港」的香港哈日族來說,真的很刺耳。

當然面書不代表全世界,演算法造成的同溫層容易誤導,不過為什麼同樣有迷戀日本文化族群的台灣及韓國,卻從來沒有對日本的「支持」有幻想?可能因為台灣與韓國曾經真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接觸到的「大和民族性」比「葉公好龍」的香港哈日族深入。

香港人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了解總是很表面?或者天掉下來的自由民主,容易令人變成豬。

《千與千尋》的寓意也適用於香港

同樣經歷過抗爭(「新左運動」),日本人沒有像韓國人、台灣人一樣踏上「為了爭取自由而接受暴力」的路,反而推崇表面上的和諧安定,「總之暴力就是不對」。

以年歲計算,5、6、70後的香港哈日族,某程度上對得上「藍絲」的行為特質,而新生代的覺醒與反抗令他們走上「黃絲」抗爭之路,搞不好這幾代的香港人或者跟當今的日本人一樣,骨子裡厭惡政治、愛穩定愛權威、愛珍珠奶茶(?)

香港哈日族的寂寞,在於只按自己的步調程度去理解日本,就算有日本朋友、在日本工作,仍然選擇性接收資訊,這樣的「香港式」態度,問題在大事件發生時就會浮現出來。

例如滿滿90年代日劇風味《Grand Maison東京》網路口碑很好,但在日本收視不佳,當然不可能只用「劇明明好看,但木村拓哉現在人老色衰、形象又差,所以輸給米倉涼子的《Doctor X》」就能夠解釋到吧。

【好吧我知道這結語有點跳痛😅】

--

--

大福
大福同學

有時會分享大小姐的塗鴉網誌的舊文章,還會閒聊影視各種怪現象之外,也開始寫有腦退化的老媽子照顧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