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日記 20210517

對上到次寫文章,已經是去年12月中,總結2020,展望2021。

到了今天,立夏都過去了。2021年走了近一半。習太極來到第七個年頭,熱情雖不至於冷卻,卻讓位給藝術欣賞了。過去六星期上網課,既要看readings,又要準備assignment,難做到晚上10時前睡覺。不能按時睡覺,第二天是不可能4時多起床做「morning routines」。以致練拳的次數減少,由每天一次到星期一次。

真善美,美排到最後,為什麼?美是藝術的「essential value」- The Value of Art by Michael Findlay(Photo by Sam Moqadamon Unsplash

網課上得八八九九的時候,又覺得一星期一次練拳不是辦法,身體就是覺得不怎樣舒展。

一開始習拳,就是停不下來。為什麼呢?就好像一般人沒有運動/拉筋/保養之類的習慣,身體、關節、筋腱、肌肉都會硬梆梆一些。假設全身百分百硬梆梆的話,就是沒有地方放鬆;因為沒有緊與鬆的比較,自己便不為意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到試過那怕是百分之十的放鬆,有比較之下,自身方感受到分別了,就懂得身體有些情況不理想,要著手改善些什麼了。

每天習拳對比沒有每天習拳,所感受到的身體狀態有明顯分別。尤其是到了一個年紀,或用一個比同一個模式生活得太久 – 所指的是現代人上班、通勤、休息都是維持一個姿勢太久,或坐得多動得少 – 對於血氣運行、新陳代謝帶來負面影響。身體無緣無故出現小毛病的情況時有發生,過一陣問題又好像消失了,隔一排又回來。然後和自己說,要約按摩、針灸、拔罐了,要自己在家天天做點拉筋了。我們容易忽略包容細微的不妥,日積月累到了一個臨界點會變成緊急情況、病發,走不動、起不到身等等。要追溯,發覺沒有意外發生,無頭緒是哪裡出問題。天天練拳,基本上沒有什麼可察覺的小毛小病。一天下來,不會打呵欠。

雖然沒有以前習拳般勤力,可幸是體會也有不少的。有時可能是緣份,看到視頻,得到些提醒,往後的練習(在家、或外出)都注意做一個部份。我近兩星期是不斷提醒自己膝頭對腳尖,收尾閭,儘量處處做到圓襠開胯。

發覺我習的這套傳統楊式太極拳85式裡頭,掤捋擠按後的過渡式與單鞭,圓襠開胯,感覺上式子幫我對拉盆骨連接脊椎位置的空間,可能是軟組織。我不知道學名,或那裏是由什麼的關節。是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很難形容的感受。

這個天時打拳出出汗,實在痛快!你會不會我的一樣,大汗淋漓一身濕透的時候,真想大喊一聲:活著真好!

2016年4月開始,為自己寫太極筆記,由最初紀錄學習歷程,到近來摸索教與學。偶爾也寫和師傅和拳友的交流和相處點滴,以及對太極作為運動與哲學的個人想法。我相信透過逆向動作與思維,太極可以開啟我們的潛能,由「靜」與「細」入手。

所有文章

Instagram: learning_taichi

政府康文署太極班課程

--

--

Stephanie Ho
太極筆記 (Learning Tai Chi)

太極迷,習傳統楊家八十五太極拳、楊家五十一式太極劍。2019年獲楊式太極拳導師資格 、2015年取得八段錦導師、BLACKROLL®按摩滾筒國際認證資格。相信從生活模式與思維改善健康,愛寫太極拳、學習法、生活、哲理、追夢等主題。網誌:learning-taichi.com 。電郵:www.hoo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