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日記:社交距離下的練習

這半年,香港經歷過第三次疫情爆發。

摘文時,美國與歐洲各區的確診數目,都是歷史新高,美國每日確診數字達到十二萬人。地球的另一邊,康文署在十月中左右,重開地區的太極班,每班名額二十人。沒有開班一段時間,學員報名情況異常熱烈!

我們對做運動都要戴口罩,由最初十分抗拒,到現在就算戴口罩不再是法例規定,大多數人都會慣性配戴。心態上,大家都希望做好防控,不想連每天見見朋友、活動活動都沒機會。

沒有康文班,我們也會練拳;有康文班便有師傅帶領練習。對我們來說,最大分別是師傅的示範與糾正。這兩部分,正是網上教學,或純粹看視頻有所不足的地方。

在新常態下,導師以YouTube或Zoom做live或錄影教學,有收費也有公益課。微信在這方面的服務更成熟。

記得兩年前,有位內地設計師跟我說,他和他的團隊就是開發微信網上教學平台。這些網上課程,不僅僅是興趣班,也有些是專業導向。這位設計師還分享了這個平台成就的一個成功轉行的實例(由清潔工到程式員)。內地的網上教學平台,可能有YouTube/Zoom的社交式學習面向,亦有Coursera/MOOC的研習學習目的。還有,最厲害的是有「服務」- VIP微訊群組。

當我們沒有參加面授課堂的機會,參加微信的這些網上課也是很難得的一種「妥協」,跟導師連結起來。想像以前,要跟名師/明師學習,先有很多條件,後有不少的義務。以前,學習太極,多是導師主導。來到現在,也有些教學以學員為中心。上網課,尤其是看錄影,是你有你教,我有我學,各自各。不過,對於又是太極迷又是傅迷的作者,網課 – 是求之不得的。還要積極的找人教我用WeChat呢。

有說,科技的輔助與工具,讓成功的成本低很多。

太極,作為拳術,練基本功確實是免不了。作為內家拳,這個往內的鍛鍊(深層肌肉,以至精神的鬆靜定),不能假手任何外人、任何工具。外人與工具只可塑造2D的外形,而永遠不能鍛鍊出3D的實力。太極如是,重力訓練如是。

After-thought 1

你看到什麼?有生命力的樹葉,是那麼的立體!周身是弧度。以此為比喻,想像一下怎樣放於太極拳處理解。

After-thought 2

因工作的關係,我留意到疫情影響生活來到一個階段,是網上與實體現實共存,形式可以是百分百同時存在,也可以不同比例存在、或先後存在。還有,不管怎樣存在模式,因為各種原因或取態,都可以改變,改變也可以是不切實際的即時改變。現實,複雜多變。

這可以是正面的。選擇多了,可能性多了。接下來的,是怎樣做選擇?怎樣做取捨?或許,最首要,是心態 – 開放、懷疑、接受、抗拒?大自然之道,適應力強就能生存下來。

2016年4月開始,為自己寫太極筆記,由最初紀錄學習歷程,到近來摸索教與學。偶爾也寫和師傅和拳友的交流和相處點滴,以及對太極作為運動與哲學的個人想法。我相信透過逆向動作與思維,太極可以開啟我們的潛能,由「靜」與「細」入手。

所有文章

Instagram: learning_taichi

政府康文署太極班課程

--

--

Stephanie Ho
太極筆記 (Learning Tai Chi)

太極迷,習傳統楊家八十五太極拳、楊家五十一式太極劍。2019年獲楊式太極拳導師資格 、2015年取得八段錦導師、BLACKROLL®按摩滾筒國際認證資格。相信從生活模式與思維改善健康,愛寫太極拳、學習法、生活、哲理、追夢等主題。網誌:learning-taichi.com 。電郵:www.hoo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