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於2019.03.16舉辦「台中共好社宅實踐成果論壇」,結合豐原安康社區裡推出的「共好社宅生活展」,呈現一年來在社會住宅中推動共好計畫的實踐成果。論壇分上下半場舉行,上半場主要由執行團隊「好伴社計」進行分享,並邀請社區居民介紹展覽、分享茶點,下半場則邀集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及工作者進行對談。本文由好伴社計的嘉緣主筆,摘要本次論壇內容,分上、中、下三篇呈現,希望能將當天的精彩內容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各篇主題如下。
- 上篇:台中共好社宅概念及成果(分享人:好伴社計)
- 中篇:擾動社宅不可或缺的力量 — 社區種子戶(分享人:豐原安康種子-魏育仁、台中社宅行動種子計畫執行團隊好伴社計-連真、台北公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執行團隊原典創思-施汎昀)
- 下篇:社會住宅如何設計合適的公共服務與機能(分享人:豐原安康社宅進駐單位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組長-蕭惠萍、C-hub 成大創意基地-劉舜仁、OURs都市改革組織-彭揚凱)
台中共好社宅概念及成果
作為台中第一棟社會住宅的豐原安康社宅,總計200戶共463位居民,在2018年5月正式入住。台中市政府首創『共好社宅』的定位,在安康社宅的一樓公共空間分別引入社福、醫療和社造三大專業共好夥伴:「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進行長者關懷、親子活動、社福資源連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設置健康關懷站,提供輔具媒合、預防篩檢等健康醫療諮詢;而「好伴社計」則是扮演社區營造的角色,打造社區客廳空間、屋頂農園,培力種子戶,舉辦各種活動創造居民互動,並橫向連結公部門和共好夥伴。
『共好社宅』的概念希望不只是提供合宜舒適的居住空間,更能夠透過引入多元專業單位,提供居民所需要的資源,並且建立友善開放、合作互助的社群網絡。讓居民不只是租到一戶房子,而是住進一個大家庭。
【我們所愛的生活方式】
|好伴社計 周家緯
好伴社計藉著過去一年來進駐豐原社宅的經驗,整理出實踐社宅共好的五個面向:
一、跨領域專業單位進駐
- 共好夥伴要能夠長期進駐社宅,傾聽實際需求,進而彈性調整服務。以安康社宅來說,共有三個專業單位分別進駐一樓的公共開放空間,定時開放並提供諮詢和服務,與居民建立長期關係,更細緻地認識才能提供最貼近需求的資源。
- 共好夥伴需具備開放性,彈性調整服務內容,舉例來說,伊甸在進駐前曾計劃提供課後輔導,事後發現居民的組成以學齡前年輕家庭為大宗,便轉向提供多元的親子活動和課程。除此之外,母單位提供足夠支持也是很重要的,才能讓一線工作者勇於進行不同的嘗試。
- 挑選共好夥伴的準則,應該根據不同基地特性來設計。除了評估居民的入住篩選條件,同時也要考量建築空間設計的條件,再來尋找合適的專業進駐單位,安康社宅的經驗不可能完全複製到其他社宅,不同社宅有各自的區位條件和居民特性:長者照顧、青銀共居、青年創業…都可能是不同社宅的特色。
二、公部門與進駐單位橫向溝通
- 要營運一個社會住宅需要許多跨局處、跨科室、跨專業的單位,包含公部門、社福、社造、醫療、物管…等等,若沒有建立溝通的介面,很容易形成多頭馬車,造成資源重疊或甚至是缺漏的狀況。
- 因此在安康社宅透過月報、小聚和工作坊的三種機制設計進行跨單位溝通。在月報中,各單位分享各自的執行狀況並討論未來方向,直接在會議中做出決策,回應社宅營運遇到的問題,也能定期將共好夥伴的意見回饋給住宅處。而許多空間使用上的問題,例如停車場鐵捲門、公共空間安全等也會在這時候被提出。同時,也會討論需要關注的住戶個案,例如發覺有失智傾向並遭遇經濟困難的長輩,經由討論後可由中國醫提供健康諮詢、伊甸提供心理支持和社福資源轉介、物管和好伴透過日常互動來關心。這樣的跨專業整合服務也延伸到即時的社群軟體,進行日常的追蹤回報,形成像是社宅安全網一般的支持功能。
- 跨單位橫向整合的關鍵在於持續溝通,而溝通的起點則是互相認識。舉辦公部門、共好單位與居民共同參與的工作坊,讓居民和單位間認識住宅處不同科室的業務、三個共好單位各自的功能與角色,與不同單位的權利義務,也建立信任,讓往後尋求服務管道和溝通都能更加順暢。
三、引入外部單位合作
推動社宅長期的發展,除了既有的三大共好夥伴之外,引入外部單位提供不同領域的專業服務和資源能夠增加服務的多元性。嘗試的合作方式可以包含:駐點服務、空間租借、舉辦活動…等不同形式,在這一年中,就嘗試了豐原親子館的玩具借閱和親子律動活動,豐原就業服務站也曾短期駐點,提供居民就業諮詢媒合,也成功地促成讓想重返職場的媽媽就職。不同的接觸管道也能讓外部單位了解社宅的需求,埋下未來合作的種子。
四、創造居民連結的機會
形成一個相互支持的社群的三大關鍵:空間、連結者和事件,就像魔法一樣,能夠讓原本的陌生人成為彼此問候照看的大家庭,而這也是好伴期待共好社宅最重要的目標。
- 空間: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實體空間,讓居民可以流連、停留,在這裡相遇。好伴打造的安康好客廳和屋頂農園就是這樣的角色。
- 連結者:如果空間是基礎,連結者就是重要的觸媒,透過認識個別的居民,進而互相引薦原本不認識的人,開啟共通興趣和話題,使互動發生。好的連結者特質是友善開放的,共好夥伴的工作人員和種子戶便扮演了如此角色。
- 事件:在營造社群的三大關鍵之中,事件通常是最能快速產生火花的,具備「一起做些什麼的魔力」。事件有強烈的目的性:一起完成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打造一座屋頂農園、在手作工作坊中製作物件、或只是一起吃一頓晚餐…,在過程中可能是要揮汗協力組裝棚架、出手幫忙進度落後的手作參加者、吃飽喝足後分工收拾…。不同的活動類型,但共同具備 “一起做點什麼” 的安排,能夠激發出每個人的不同專長,而低門檻的設計也能夠讓大家以輕鬆的心情參與,最終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或挑戰,讓大家建立情誼,於是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認識彼此展開對話,看見每個人的不同價值,形成社群連結。
五、培力居民成為社區資產
「共好社宅」的定位不只是引入專業共好夥伴的資源,也希望透過培力居民成為凝聚社群和發揮專長的社區資產。
- 「行動種子計畫」是在入住前便招募能夠依據自己的興趣或專長,投入一定時數貢獻社區的住民,經過篩選免抽籤入住。種子在入住期間舉辦活動,而政府提供小額計畫經費,好伴協助執行活動。種子戶因為同時身為社宅居民,所以更能近距離了解社區的需求和樣貌,進而設計出相應的活動,促進居民連結。
- 抽籤入住的一般居民也不只是資源的接收者,更有機會成為貢獻社區的提供者,首先要先具備shifing focus的視角轉換,再來透過日常的蹲點和認識去「發現」潛在的居民,接著進行小規模的合作「嘗試」,慢慢就能夠「實踐」居民將自身的技能和興趣展現在社區活動的角色翻轉。在這一年之間,我們就促成了一位媽媽持續投入發展自己的甜點品牌,與一位媽媽合作成果展插畫,與一位男孩發起社宅內的吉他社團,在社區內展演等計畫。
整體來說,作為共好促進團隊,要同時面對公部門、共好夥伴、居民以及外部單位的不同需求,具備多重的角色任務,就要有對應的能力和態度。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如何兼顧政策由上而下推動,並從與居民相處的過程中,將不同想法由下而上回饋,撐出一個彈性運作的空間,是好伴每天在努力的事情。
「專業團隊幫忙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物管協助日常管理、伊甸關心長者、中國醫促進健康、好伴創造居民連結。」 — 豐原安康社宅居民 林名澤
台中共好社宅概念影片(8min)
台中共好社宅實踐成果論壇花絮影片(4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