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住宅如何設計合適的公共服務與機能
社會住宅是什麼?它具備什麼樣的使命?又能夠發揮哪些功能?在硬體上這些公共空間可以做什麼?而軟體上應該要提供什麼服務?
社會住宅不只是解決台灣高房價問題的居住空間,「社會」賦予它更多元的社會使命,可以說是作為台灣居住文化的實驗,什麼是一個適合台灣這塊土地大多數人可以負擔得起同時擁有更好居住品質的居住空間?在環境議題上社會住宅可以作為綠建築的展現,甚至也能實驗小規模的自給自足永續能源系統;在公共空間議題上,同時希望能夠設計讓住戶交流的開放空間,也能作為周邊居民的休閒綠地和公共使用;在社會福利議題上,不只是保留部分弱勢優先入住,也在思考如何置入社福資源改善弱勢身份,並且結合公共托育、托老等福利服務支持現代家庭;在社群連結上,希望營造出有別於現下都市集合住宅居民之間彼此互不認識的冷漠,而是有溫度、包容多元、互助友善的居住文化,讓住在這裡的住戶不是孤獨的人。
在這個段落中,將收錄伊甸在台中安康社宅實際進駐提供社福服務的經驗、成大C-hub創意基地執行長的建議、和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的觀點,以實務和理論對話,討論社宅公共空間的使用方式以及需要提供的服務機能,為社宅的定位和未來使命提供更多的想像。
「長輩、年輕家庭的混居創造出居民間彼此的交流,互相打招呼問候成為很自然的事,孩子胡亂跑大家都會幫忙看顧。」—豐原安康社宅居民 林名澤
【好鄰安康店實務經驗分享】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蕭惠萍
伊甸基金會是安康社宅進駐的共好專業團隊之一,過去基金會長期關注弱勢族群,看見「買不起、租不起、進不去、住不好」的困境,一開始嘗試開辦小規模的住宅改造,協助身障者打造無障礙的居住空間,後來也在台南大林開辦作為台灣第一個由民間自己經營的雙福社會住宅在。這些經驗讓我們開始建構社區支持網絡,作為家庭重要的保護力。我們進駐到豐原安康社宅,希望透過社會福利資源的角色發揮在地可近性和即時性,也藉由社工的服務提升住戶個人問題解決的能力,先穩定自己之後甚至可以幫助別人,進而產生成就感。實作的過程從舉辦貼近居民生活的常態活動,例如社區共餐、親子手作開始,接著透過社區蹲點、挖掘潛在的社區種子住戶,以人與人關係的連結為推動基礎,就能看見居民的能力與價值,而這些使用者觀察,也能回饋到空間規劃和設計上。
整體來說,伊甸在思考進駐社宅的模式時,一開始以住宅處入住對象的設定和硬體空間去設計,但實際進駐之後,透過近身關注居民的日常生活,從居民的組成到個案的表現和生活心理狀態,建立起日常互動關係後,從中找到能夠符合需求的服務和計畫,希望在未來能夠找到更完整的服務發展模式。
【建立包容創新精神的共居文化】
|C-hub 成大創意基地 劉舜仁
創造包容創新的環境
過去我們不太關心自己的居住和生活的條件,住宅對開發而言是商品,然而居住不應該作為商品而是人權。過去台灣透過國宅想要來解決居住問題,然而成果卻是失敗的,而社會住宅有沒有可能作為打造台灣生活模式的開始。我們怎麼透過設計一種機制創造出一個環境,讓住進來的住民轉變心態,共同建立有著包容、創新精神的共居文化?
將經驗轉換為知識系統
過去我們太不重視操作方法了,像豐原安康好客廳就創造成了一個很棒的,像孵化器一樣的空間,然而我們如何累積各地的經驗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如果未來要興建的社會住宅那麼多,我們不可能有同樣多的好伴和原點來陪伴每個不同條件不同住民組成的社宅/公宅?因此如何將這些經驗轉換成為知識系統就很重要,否則當輔導團隊退場之後,可能就無法延續。
留白的重要性
在智利的金塔蒙羅伊(Quinta Monroy)社會住宅,建築師刻意留下30~50%未完成的空間設計,讓居民接手透過實際居住其中的經驗和使用需求,一起動手完成,成為另一個居民共創的機會。
【社會住宅的社會創新機制】
|OURs都市改革組織 彭揚凱
從開始到更好:居民自主管理是台灣社會住宅下一個挑戰
當台灣的社會住宅議題已經從倡議到各地方政府都開始實做時,我們談的是怎麼做得更好?尤其面對台灣民眾根深蒂固的奧客文化。當民眾將社會住宅的管理無限上綱為政府應該要提供的服務時,便會導致未來物業管理的成本很高,這也將成為無窮無盡的公共投資,做了很多還是被嫌。
香港的天水圍公屋,是一個10萬人的大規模集合住宅,住宅一樓進駐各類社會福利單位,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要解決社會問題。2013年當我們參訪日本大阪的箕面市北芝社區公營住宅,令人很驚訝的是它沒有管理員,我看到的是居民自主在掃地。2011年在首爾的水西(수서 Su Seo)永久賃貸住宅,標準是設定只有所得低的10%人民可以入住,當時是由社區居民自主來接待參訪團隊和報告,他們也有設計一些參與公共事務的機制。而荷蘭則是民間興辦,沒有管理單位,而是組成租戶委員會,透過共同討論的機制去解決內部的問題。
透過這些國外公共住宅居民自主管理的案例,可以讓我們思考台灣社宅下一個階段要討論的議題:如何建立一種新的居住文化和品質?最終目標是要讓居民建立認同,而且願意自我管理。
第一個元素是要保留動機和能動性較強的種子住戶,隨機抽籤進住的一般住戶容易產生「是因為我運氣好,都是政府欠我的」這樣的心態。第二是創造種子住戶穩定的培力機制,也就是法定1%的公共藝術經費,讓這筆經費可以轉換成細水長流的資源。第三是在各層樓預留公共使用的空間,例如共同廚房等等。首爾有一個社會住宅是先找到住戶才開始蓋,組成住戶委員會透過住民共同,建築師再進場設計,於是就有公共廚房、多功能活動空間…。當然我們不可能全部都先找齊住戶才設計,但或許可以利用這些公共空間來招募有志團隊進行提案發想空間的運用。
輔導和陪伴終究會結束,所以還是回到居民自主公共管理是必要的。第一是管委會的成員,種子戶可以成為第一批居民自主管理委員會的成員;第二,實踐方式未來可以回到比較健康的方式:透過管理費,例如依照坪數由居民繳交定期定額的管理費,除了支應公共必要支出,多餘的錢成為公基金,運用在舉辦公共活動等。最後是租期的問題,目前是切齊的方式,因此產生期限一到大洗牌歸零重頭再來的問題,或許可以思考轉換為交錯的租期,才能夠將文化和連結延續。
對現階段台灣社會住宅而言,實驗冒險的精神很重要,實驗就不要怕失敗,因為怕失敗就會用保守的方式來做,於是創新的東西就出不來了,我們應該把它想成是社會創新的投資,社會住宅的社會創新機制!
「這裡有屋頂農園可以種菜、戶外的庭園讓孩子們可以遊玩,和在外租屋很不一樣。」—豐原安康社宅居民 林名澤
台中共好社宅概念影片(8min)
台中共好社宅實踐成果論壇花絮影片(4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