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共好社宅實踐成果論壇側記(中)

好伴社計
好伴部落格
Published in
Jun 6, 2019

--

擾動社宅不可或缺的力量 — 社區種子戶

「行動種子計畫」是由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為建立社宅內的社群而設計的機制一環。在入住前便招募符合社宅入住資格,能夠依據自己的興趣或專長在社宅舉辦活動的住民,不限身份也不限年齡,經過徵件提案評選後免抽籤入住,而具有此身份的住戶稱為「種子戶」。市府並提供小額計畫執行經費,在入住期間舉辦活動進而連結社宅居民,達到社區營造的目的。豐原安康社宅共有三組計畫入選,分別是共食、手作課程和運動休閒。

台北市的公共住宅也有「青年創新回饋計畫」,一樣透過提案評選引入種子住戶,比例為總戶數的10%,由「原典創思」團隊協助培力和經營種子戶,目前已有健康公宅(2018年6月入住)和興隆公宅(2018年12月入住)的操作經驗。

此篇收錄豐原安康社宅舉辦「派樂日」種子戶之心路歷程,以及台中好伴和台北原典作為培力團隊的經驗分享。

【種子到底在幹嘛】

|安康社宅種子戶 魏育仁

我在霧峰出生,台中南區長大,從107年5月入住社宅經歷了318個日子,在這些日子裡和大家一起吃飯、慶生、出遊、遛鄰居小孩,同時也被遛,覺得自己的身份就像是安康社宅的康樂股長一樣。

安康的種子戶可以分成藝術分享組,舉辦藝術手作工作坊如:種子項鍊、彩繪陀螺,舉辦豐原小旅行和咖啡品嚐;運動休閒組則舉辦過二手換物趴、揪團打羽毛球和一日鐵馬道旅行;我自己的計畫是「派樂日」,也就是揪大家一起吃飯。一開始我們做了派樂小卡,挨家挨戶發給住戶,邀請大家一人一菜來參加派樂日共餐,也因為這樣的邀請,開啟了認識和對話,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在社宅的開幕派對第一次嘗試大型活動,結果大家太熱情煮太多,剩下來的隔天大家自發揪了一團到住戶家繼續吃!也利用各種節慶活動舉辦過小孩的慶生派對、結合闖關和交換禮物的聖誕節火鍋趴、邀請長輩帶一張以前的照片來故事分享的元宵節搓湯圓…。

然而種子戶也是一般居民,也會累,也會遇到鳥事或跟居民吵架,就是真實的生活在這裡。種子戶的影響力不只是讓種子舉辦活動給居民參加,而是透過也是實際居住在這裡的「居民」身份,讓 “居民影響居民”,從被動參與到主動投入。在過程中慢慢也發現居民之中有很多潛在的種子戶,從願意走出門參加活動,到提出點子想法甚至主動發起活動,希望未來也能引發更多具有種子精神的住戶。

圖片來源:魏育仁

【台中社宅行動種子計畫】

|台中社宅行動種子計畫執行團隊好伴社計 連真

社區種子是傳遞共好價值的橋樑

為什麼社會住宅需要有種子戶?台中推動「共好社宅」,社會住宅不只是負擔得起的居住單元,而是讓居住其中的住戶能夠彼此連結,形成友善互助的社群。而經營社群除了靠外部的專業團隊進駐提供服務之外,也希望能夠有來自居民端的能量支持,種子們實際居住、生活在這裡,有更多機會與居民接觸互動,社區種子的角色就像是橋樑,體現輔導團隊的共好精神,同時也傳遞居民的真實生活需求。

而隨著種子戶和共好夥伴的社區擾動之下,也發掘出更多願意參與和投入的居民,他們擴大了種子的想像,「種子」不再只是一種身份,而是樂於與人分享、願意投入公共事務的代稱。就像我們也從不真正區分關懷戶或是一般戶一樣,因為誰都有可能需要幫助,同時,誰都有可能提供幫助。最初這些身分上的區別,只是為了提醒我們,人有各種需要、也有各種潛力,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設計出相應的機制,讓它往好的方向和發生。因此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種子,讓共好價值由下而上發芽。

找到發揮共好精神的社區種子關鍵

  1. 個人特質和申請動機大於計畫內容的完整度

比起一個完美的計畫內容,一個好的執行者更重要。個人特質不一定是外向,而是願不願意與他人產生連結,再來是當下的身份也會影響到能夠投入的時間,如果動機是從個人需求出發是更好的,例如大里種子就有一位年輕媽媽希望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的孩子,便以親子共學為計畫主題。

2. 是否能從個人層次推廣到社區層次

例如舉辦手作課程,目的不僅是完成作品,而是在製作的過程中適時穿針引線和創造交流,讓參與者從原本的陌生人到認識彼此,透過閒聊、互相幫忙達到建立社群的信任基礎。

3. 對應的目標族群v.s.跨族群共同參與

像育仁就是能夠橫跨不同群體的種子,從小小孩的孩子王到長輩的開心果,都能夠透過吃飯、日常相處去做到。即使是針對特定族群種子也沒問題,可以在原先的計畫主題內去思考不同年齡層、不同族群能夠參與的方式,就能夠互補搭配。

4. 常態活動v.s.主題活動

兩者各有優點與限制,常態活動像是豐原每月一次的派樂日,好處是會因為習慣,漸漸形成生活文化,每個月時間到了就會期待。主題型活動會比較需要花時間醞釀,但也可能與外部資源建立深度合作,讓社宅與在地社區有更好的互動。

5. 每次嘗試一點新東西

新的嘗試可能是種子的身份,也可能是活動類型的不同,透過每次一點新的嘗試,建立不同社宅社群的文化樣態。豐原安康社宅的種子是以年輕人為主,而大里的社區種子則開始有長輩加入,不同身份的種子擁有不同的技能和動機,創造新的社群火花。種子未必只能透過活動來擾動社區,日常的關心、公共事務的參與也是種子能發揮價值的地方。

「我是一個麵包師傅,從來沒有想過我的職業可以發揮在社宅,因為這裡讓我感受到善,鼓勵我創立了杏仁樹工作室,希望這個緣份可以繼續延續下去,做好吃的甜點給大家吃。」—豐原安康社宅居民 劉昱均

【台北公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

|台北公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執行團隊原典創思 施汎昀

台北公宅的青創回饋計畫同樣也是免抽籤經過評選後入住,除了符合社宅的入住資格之外,有別於台中,還有20~46歲的年齡限制。在2018年6月入住的健康公宅共有507戶,2018年12月啟用的興隆公宅則是510戶,兩個基地各有35戶青創戶,約佔總戶數的10%。透過評選機制,從200個提案中選出35戶,委員會評估該社宅的特性,例如長者為主、弱勢居民為主…等不同居民組成而會設有不同標的。一開始設計徵件類別以操作尺度大小區分為小、中、大、其他四種,但經過了這一年的經驗,新的檢核標準則改變為社區經營、人際網絡及社區社團三種。執行的過程原典扮演陪伴輔導和行政支援的角色,從一開始的輔導工作坊、交流會到公共事務的分組分工,計畫經費的申請和核銷、檢核和適時的調整修正計畫執行方向。

圖片來源:原典創思

以目前入選的計畫類型可以分成:「記錄、平台」提供整合型回饋和社區活動紀錄;「人本關懷、生活服務」像是有家電修理;「銀髮/新住民/青少年與兒童關懷」有以職能治療策劃課程鎖定銀髮族的社交活動;「手作藝術、策展創作」的計畫佔比最多;「環保綠生活、資源共享」則有綠手指課程、露台耕作、植物交流平台等;「親子活動、共學社團」以親子共同參與為主題的各種活動。我們也將青創戶組織起來形成「青創公共事務」的分工架構,分為公關、平台、場地、資材和公基金組,每一組輪流執行雙月會,去討論執行計畫的相關問題。

圖片來源:原典創思

青創戶的計劃除了獨立執行之外,也因為透過工作坊和雙月會等機制設計,讓彼此認識連結,引發團隊之間自發性的計畫合作,除了內部的連結,也有和外部團體合作舉辦活動,例如有和日照中心長輩一起進行的藝術創作。每個月平均20場的活動,每年下來約250場。在非青創的計畫下也有住戶自行發起的活動,透過青創戶辦活動引起好奇和典範,自發性地舉辦有興趣的活動例如搖擺舞,或是也有居民和青創團隊合辦的活動如醜蔬果。青創團隊社區網絡的建立,則要連結地方頭人、地方組織、地方行政單位、社區居民和鄰近資源。

【綜合討論節錄】

Q:台中社宅的經驗來說活動參與是以居民為主體,台北相較之下則有較多社區鄰里的參與,是什麼樣的原因呢?如何看待舉辦活動的參與對象?

  • 原典汎昀:有些活動主辦者會設定參與者的比例組成,而有些像是親子活動周邊居民參與比例就很高約7:3,但也隨著時間不同有變動。我們和都發局討論後並沒有設限,覺得公宅某種程度也是公共空間,所以也可以將資源分享給外部的人共同參與。不只是活動,也有鄰近居民常使用公宅的休憩空間聊天曬太陽,希望讓更多人使用這樣的公共資源。
  • 派樂日育仁:去年活動有200多人,居民就有190多人,居民參與比例偏高。我自己希望邀請里長多來參加,進而讓周邊的居民也可以來參與,自然而然能與社區建立起更良好的關係,解決一些社區資源使用的問題,如停車格。

Q:如果種子的培力輔導機制可以擴大來做,想聽聽兩位對於制度操作,如何用更少的資源做出更有效的成果?

  • 原典汎昀:目前遇到的困境包含都發局不同科室有不同分工,怎麼透過會議制度做到有效的溝通。前兩個基地從以種子計劃執行尺度大中小的類別,轉換到以個人特質為重,就是從之前的經驗得到的,不著重在計畫內容,而是個人特質。種子戶佔總住戶10%的比例也是我們還在實驗中的。
  • 好伴連真:誰作為種子的甄選管道是在入住前就選定的,但能夠有提案能力的人勢必已經具備某種門檻,所以也在思考是否有更多元的甄選機制來挑選合適的種子。

「社宅不只是中繼站,而是發揮我們能力的舞台,熱愛這裡的居民如何在租期屆滿後用其他方式延續?」—豐原安康社宅居民 林名澤

上篇:台中共好社宅概念及成果

下篇:社會住宅如何設計合適的公共服務與機能

台中共好社宅概念影片(8min)

台中共好社宅實踐成果論壇花絮影片(4min)

--

--

好伴社計
好伴部落格

建立起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關係,回應當代生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