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應該是柴油的》

Risiven
SoCial Voice
Published in
6 min readMay 14, 2019

若要這樣衝早晚會失光明 明明是柴油ㄟ 騙咱是原子爐
若是遇到熱天伊就假鬼假怪 說是沒原子爐台灣會沒電

白賊七喔 白賊七 九千億來花完又要來騙錢
聽說買了兩顆柴油的引擎

阮叔公沒讀書 人伊嘛知影 寶島愛顧 較贏你讀到博士還是哈佛
平平都是父母生 你真正有卡鰲 阮若問你道理 你說ABC
倒來倒去倒在衰尾的蘭嶼 三歲囝仔也知道那是毒土
若是那麼妥當就放在總統府 那會驚到住在美國 怕走不離

《應該是柴油的》這首歌,新寶島康樂隊試圖將台灣核電廠的問題訴諸於音樂,諷刺政治人物的騙術,歌詞也提到車諾比事件、蘭嶼核廢料囤放爭議與核電廠造成的安全危機。

回顧台灣核電的發展脈絡,從最一開始的全民支持,到反對聲浪的不斷出現,核電的存在與否,牽連著台灣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問題,兩者是否能兼顧?又或是必須擇一?的確是值得大眾聚焦與討論的課題。

1956年英國科爾德霍爾地區開啟世界第一座核能電廠,在1956~1970年其間,英、美、法、蘇各國,也陸續開始建造低成本、低汙染、高效能的核電廠。而在1970年,台灣也於北海岸的石門鄉,著手建造第一核能發電廠(核一廠)。由於當時正逢第一次能源危機(以阿戰爭,導致原油價格飆漲),與追求經濟發展,核一廠便作為十大基礎建設之一,是台灣當時的重點建設項目。

台灣核能發展的起源,最初是國防需求下所衍生出的附加產業。在當時威權體制下,執政者蔣中正以發展國防為由引進核武,並取經於向西方各界的核能權威,甚至邀請以色列核彈之父柏格曼密訪至台灣,並採取他的建議,朝四個面向全方位發展核武:核能、生化、核武以及火箭。

1963年10月,中國第一次核武試爆成功,是繼英、美、法、蘇之後,第五個持有核武的國家。此舉不但震驚了國內當權者,更刺激台灣核武的加速發展。但因當時國際情勢,聯合國簽署《不擴散核武條約》,禁止製造、買賣核能武器;且當時台灣退出聯合國,在美國更加親近中國的趨勢下,阻擋台灣的核武發展,因此台灣對於「核技術」從核武轉向以核安、醫學、及工業用途的發展,其中包括了核電的應用。

起初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人民將核能視為高科技能源,是時代的潮流,建造核店廠有利而無害。且當時政策以高能源、高經濟及高人口就業機會為誘因,不斷向民眾宣傳發展核能的益處,甚至石門的草里、老梅及萬里等地,都相互爭取興建核一電廠的機會。

1973年,核一廠最終於石門鄉乾華里正式啟用。由於經濟發展的氣勢旺盛,加上大量的用電需求,與核電當時代表前衛、尖端科技的意識下,促成了核二廠(萬里)、核三廠(恆春)的陸續興建與啟用。然而1979年,美國發生三浬島核洩漏事故,除了在國際間引發討論外,台灣國內也出現了對核能安全問題的關注聲音。1987年時,國內出現第一次反核集結的社會運動,當時正逢核四廠的興建規劃,也出現反對興建核四的聲浪。隔年(1986年),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電場事故,更加激起國際反核聲浪,而此時國內除了對核四興建與否的爭論外,對於核廢料存放處也爭議不斷。

因此核四廠的停工直到了1992年時,因立法院預算解凍,1996年通過審查後,於三年後正式動工。然而,2000年適逢政黨輪替,核四在朝野互換後,又成為了再次杯葛的建設,最終在多方的壓力下,於2001年才重新復工興建。但因核四廠的停建期擱置過長,出現了一連串的其他問題,例如:重新招商、違約金賠償等,又再次延緩了核四廠的工程進度,時至今日核四廠的興建與否仍舊存在的許多的議論。

延伸閱讀:台灣反核運動的歷史與策略(從1980至2011)

核一、核二、核三場的興建後,反對核能聲浪開始逐漸擴大

1974年行政院發布〈蘭嶼計畫〉,以蘭嶼作為中繼站先囤放10008桶核廢料,最終再丟至馬尼拉海溝。但卻因1982年聯合國通過《海洋法公約》,禁止將核廢料投放公海,而計畫中止。因此核廢料轉而全投向蘭嶼,引起蘭嶼居民的激烈反對。

1988年蘭嶼達悟族舉辦驅除惡靈活動,包圍台電大樓,政府答應不再將核廢料運送至蘭嶼,並透過合作計畫,預計將60000桶核廢料放至北韓,但此舉卻又在國際局勢的壓力下停擺,核廢料轉而放至金門小坵嶼,同樣引起當地區民反彈。1993年,當地居民在核二廠出海口附近,捕獲多隻骨骼崎嶇的秘雕魚(下圖);1997年又發生了核三廠核廢液外流,造成海沙汙染事件。

2011年,日本311地震造成福島第一電廠核外洩,再度引發全世界反核與能源發展的交互論證。而台灣所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島上的核電廠也恰巧座落於斷層帶附近,是否會因為地震影響造成巨大核災難,引起台灣各界對於核電安全與是否存廢的省思。

2015年蔡英文提出「非核家園」政策,計畫在十年內,找到其他能源方式替代核能電廠,達成無核家園的願景,並於隔年政黨輪替後開始實行。但2017年8月15日全台發生無預警的大規模停電,此一事件造成民眾對政府能源計畫的質疑,綠能發電真能取代核能嗎?

2018年,以核養綠公民自救會由黃士修推動公投案,公投內容希望廢除電業法中的十年無核家園計畫。訴求以核能做為中繼,作為暫定的綠能,避免造成再生能源的過度開發。此一公投也於11月24日的投票中通過,而立法院也於2019年5月7日三讀通過修正電業法條文,刪除2025非核家園內容相關條文。

在台灣發展核能的這四十多年來,核能與核安議題始終不斷在進行相互的辯論。

擁核與反核的聲浪也持續迴盪在社會大眾的生活之中。

雖然核能發電不如火力發電會造成大規模空氣污染,但核電廠的反應器內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若意外釋放則會對生態及大眾造成傷害,像是美國三哩島、蘇聯車諾比、日本福島等核能災變。

在環境資訊中心2011年提出的報告中顯示:核四未來若是完工預計還需要3000億的預算,發電成本上一度電約為1.94元,台灣另外兩種主流的電廠燃煤電廠及燃氣電廠發電成本則分別為1.59及3.18元,值得一提的是水力發電一度約為1.32元。

核能發電真的有較省錢嗎?核能發電對於環境來說是否真有助於減低污染?

在能源與安全的歧路上,我們該選擇哪一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