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文》唱出女性心中的悲鳴

Heather
SoCial Voice
Published in
7 min readMay 22, 2019

這是基因的遙控(我被遙控)

還是支配的誘惑(我被誘惑)

隱形暴力的輪廓

不能呼吸的冷漠(欣賞這種沉默)

在恐懼下的沉默傷痕堆成了酒窩

多少劊子手(勝券在握)

被崇拜成英雄堅韌的溫柔(是一種脆弱)

佩戴成裝飾的花朵(扮演我的紅)

林憶蓮睽違六年,在2018年年底推出了新專輯《0》,第一首主打歌《沙文》暗諷女性在社會上遭受不平等性別暴力,探討性侵、家暴等議題。《沙文》就如同我們所熟知的沙文主義,認為男性先天比女性優越,使女性在許多處境下遭遇打壓、迫害。一向關注性別議題的林憶蓮,將這次主打歌著重在網路對女性的霸凌與批判,唱出女性心中的悲鳴,期望透過歌曲能喚起大家對於性別平等的意識。

這是基因的遙控 還是支配的誘惑

1993 年 10 月發生鄧如雯殺夫事件後, 婚姻暴力的嚴重性、複雜性及普遍性,透過媒體大幅報導,雖變成當時社會關注議題,惜未能發揮實質影響力。

2017年1月 民進黨籍台北市議員童仲彥一方面被指對婚姻不忠,另一方面又遭妻子李秀環控訴這6年來遭受丈夫的種種暴行,顯示婦女在婚姻中時常處於較弱勢的一方。

2019 年 1 月 31日,台北地檢署依強制性交罪提起公訴「豆導」鈕承澤,台北地檢署經由 DNA 比對等事證,確認鈕承澤以手指性侵得逞。女星柯奐如曾痛訴和鈕承澤拍床戲的過程是性暴力,她提到:「提告不是治癒自己的選項」,今天會選擇公開站出來說明的原因,是心疼其他和她一樣的受害者,並且強烈表示,「沉默」絕對不是最好的選項。檢方說,被害人面對鈕的過程中,承受的妥協、隱忍、恐懼與茫然等痛苦,為的不是金錢、不是對被告的私仇宿怨,而是不希望日後再有其他被害人。

除此之外,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者中,女性政治受難者雖然為少數,但實際上數量也不算少。鮮少被歷史記載,女性政治受難者像是父權制度被排除在外,散落在男性政治受難史的歷史論述中。國家暴力與性暴力的交織下,女性政治犯的身體被強制暴露,性器官成為施虐、懲戒的對象。

延伸閱讀: 查某人的恐怖年代:二二八事件72週年

台灣在性別暴力防治的演進

台灣發生兩個重大關鍵事件:

1993 年 10 月發生鄧如雯殺夫事件後, 婚姻暴力的嚴重性、複雜性及普遍性,透過媒體大幅報導,雖變成當時社會關注議題,惜未能發揮實質影響力。

1996年 11 月 30 日,因為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遇害, 使得婦女人身安全議題,受到政府及社會全面重視;同年 12 月 31 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快速在立法院三讀通過。

1997年1月公佈施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1998 年,立法院通過將民法第1000取消「妻冠夫姓」的規定,並將同屬婦女人身安全法案之「家庭暴力防治法」三讀通過,成為亞洲地區第一部家暴防治法案。

1998年 6 月「保護令」制度上路,臺灣也正式邁開法入家門的步伐。

1999年4月刑法增訂「妨害性自主罪」章並公佈施行,保障人民性自主權。

2000年3月18日總統大選結果揭曉,誕生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副總統呂秀蓮;就職時,新任總統落實「女性內閣四分之一」之承諾。

2002年3月8日兩性工作平等法實施。

2017年4月27日林奕含自殺,其2月出版處女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引發諸多爭論。林奕含離世的一個月內,台灣立法院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第九條修正條文,明定補習班教職員工都必須揭露其真實姓名。為了保障學生安全,補習班申請立案或人事異動時,均應附上教職員工名冊及警察刑事紀錄等證明文件讓地方主管教育機關核准。法條也明定,補習班相關人員如果知道有性侵害、性騷擾發生,應向有關機關通報,杜絶不適任人員進入補教業。(延伸閱讀:台灣作家林奕含離世一週年 「房思琪們」改變了世界嗎?

2017年10月,《紐約時報》與《紐約客》等媒體揭露,電影大亨Harvey Weinstein性騷擾、性侵害公司內數十名女員工惡行後,美國女演員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使用#MeToo標籤向性侵犯受害者提出聲援,來自演藝界、體育界等不同界別的女性紛紛以自述形式,揭示受到性侵犯/性騷擾的經歷。

2018年,適逢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20周年,也是消除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第三次國家報告審查,CEDAW 第 35 號一般性建議,更再次重申國家義務必須加強「性別暴力防治」的預防、保護、起訴和懲罰、補救、資料收集和監控各面向措施與實踐。

2019年3月,隨著Me Too運動席捲全球,BIGBAN勝利事件延燒,南韓Metoo運動亦持續發燒。(延伸閱讀:從勝利醜聞揭露的南韓社會現象!「我沒有做錯什麼,但他們對待我的方式,讓我覺得自己錯了」 韓國#Me Too運動持續發燒

政府對性暴力的防治及規範

據統計,過去的研究顯示,18 歲以上的婦女受訪者遭受親密關係暴力樣態,以「精神暴力」為最多。因此,我們應去思考並防範,如何讓遭遇親密關係暴力的婦女,在初期階段就能覺察到親密關係暴力的存在,並能透過求助過程,降低親密關係暴力進一步衍生為嚴重「肢體暴力」。

未來我國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應將部份重點擺放在加強對受暴婦女的經濟獨立與生活自主的協助與培力服務。暴力對被害人的身體傷害與身心影響,可能忽略精神暴力、經濟暴力和性暴力,而無法防範親密關係暴力的循環。

有鑑於此,我國性別暴力的發展及相關法規其主要源自對「女性」的保障,但後來也越來越多的男性求助個案,在實務工作中,經常也可看到一些同志者間的暴力或跨性別間的暴力現象,因此,性別暴力的視角已不能單單從女性角度去規劃和思考了。

政府於 2004 年增設「男性關懷專線」,提供男性民眾面對家庭或婚姻、親密關係衝突等關懷輔導,都在反應當代社會變遷下之服務調整與關照定位。助人工作者的專業知能培育,也開始加入男性施暴或受暴、同志及多元文化等的課程讓民眾可以更深入的暸解性暴力的知識。

整體而言,目前臺灣地區針對性別暴力防治工作,除了積極落實被害人的保護工作外,並設置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提供家庭暴力被害者司法方面的協助。

那麼,性犯罪的想像以及防範究竟要如何解決?

教育,或者性教育,在其中又能扮演什麼角色?關於這些問題,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探索,是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這些都不會隨著成年而「自動理解」,這也是為什麼性教育絕對不僅是學會「如何使用保險套」而已。然後才是親密關係的練習。在親密關係中,包括「性」的同意與不同意,而這些都是需要經過練習才能夠明確的表達自身的意願,如何接收雙方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是目前性教育裡仍然教的不足的一環。

目前的台灣在性教育上,極少讓學生知道親密關係要如何建立,尤其是青少年們對於親密關係的想像,更多的似乎僅來自於限制級影片,導致許多對不同性別、對性行為、對愉悅和性的溝通表達上不正確的觀念繼續流傳。然而,這些「性教育思考」現今似乎仍非台灣政界的主流意見。但這樣的建議,卻是此刻需要讓更多人理解並知道的,完整的性平教育和情感教育,應該要被納入台灣的教育體系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