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i Yang》 沒有酒,對你很重要

廖佳恩
SoCial Voice
Published in
3 min readJun 16, 2019

每天搖搖晃晃的生活 這是你逃避的style
拿著黃長的手在顫抖 也抖掉健康和自由
泛黃的眼睛正在透露 混合了自卑還有自我
Repeat著抱怨以及藉口

A Li Yang 放下你手中的酒杯(ki li mu yo~)
A Li Yang 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ki li mu yo~)

  • 黃長:黃色長壽的香菸簡稱
    *A Li Yang:排灣語,朋友的意思。
    *ki li mu:排灣語,快一點的意思。

在既有的印象中,原住民總是與喝酒扯上關係,MATZKA這次在《A Li Yang》此歌曲中談了許多關於原住民的貪杯文化。

舉起你手中的酒杯

酒在原住民的社會體系中,只有在重大的儀式舉行時,他們才會將珍貴的黃湯飲入肚。對原住民來說酒是一種「高貴 」的存在,每杯酒取得來之不易,當他們啜飲瓊漿時,都必須帶著歡笑,佐以舞蹈,並感謝神及祖靈所帶來的恩惠。

最為知名的「小米酒」,其為台灣原住民最原始也最為常見的祭祀獻禮,象征著台灣原住民對祖靈及天地最大的敬仰感恩。早期原民農作物豐收才會把多盛的農作物拿來釀酒,所以豐收是天地的恩惠,釀造的酒當然就要歡樂共享啦~

放下你手中的酒杯

但在多數人印象中,原住民早上喝、中午喝、晚上喝、凌晨也喝,無時無刻不沉醉在「酒香澤國」。這些我們印象中既定的事實,是否為真呢?在生態《喝酒與原罪》中全鴻德透過細膩的筆觸描寫從小到大家中的原住民文化,對原住民來說,「酒對他們很重要,但沒有酒對他們更重要」。

在眾多媒體的渲染下,原住民不斷的被貼上了愛喝酒的文化,而原住民也無助的掉入了由媒體鋪天蓋地下所建構的真實中,使得弱勢族群受到主流族群的權力壓迫,最終真的淪落至「酒鬼」的模樣。Matzka在訪談中呼籲族人小酌勝豪飲,但仍提到原住民「癮」酒文化最主要在於「癮」,貪杯「癮」難戒,唯有自己覺醒才能克服一切困難。

因此在2003年開始有人組織原住民戒酒活動,以宗教之力協助欲戒酒的原住民找到皈依的方向。前高雄縣由布農族及鄒族為主要人口的三民鄉公所,則將2005年作為該鄉的戒酒元年。另外,在南投信義望鄉自2011年至2017年推動至少歷時6年的無菸酒運動更是使得酒駕肇事率減半。

親愛的朋友 你曾有很多夢 等著你去做
別再蹉跎 快醒過來 power在你手中

Matzka在報導中談到的國小同學因長期不得志,在長輩協助下,到台北發展卻因不適應台北的工作生活,在幾個月後離職並染上酗酒惡習,近來被診斷出肝硬化,Matzka為此嘆道:「一生能喝的酒有限,別太早把人生的酒喝完啊。」原住民同胞們應當拋棄以往的「癮」文化,將酒帶回至傳統,伴以歡笑,佐以舞蹈。擺脫大眾既有印象,積極的面對未來。

沒有酒,對他們很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