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merica》帶出對社會滿滿的諷刺

邱顯誠
SoCial Voice
Published in
8 min readMay 22, 2019

This is America. Don’t catch you slippin’ now
這裡是美國,小心別跌倒了(注意你的行為)

Guns in my area (word, my area) I got the strap (ayy, ayy)
我的領域中充滿了槍枝,我用背帶背著我的槍。

Grandma told me Get your money, Black man (get your money)
我奶奶曾經和我說,自己去賺錢吧,黑人(自己去賺錢,不論手段)

Get your black man,You just a Black man in this world
(把黑人商品化) 你永遠就是個黑人

You just a barcode, ayy
你只是個條碼(暗喻商品,只能一再的被消費)

You just a big dawg, yeah I kenneled him in the backyard
你只能活得像一隻狗,我將他關在後院的狗窩裡

No probably ain’t life to a dog For a big dog
或者是活得連狗都不如,對於一隻大狗來說

2018年Childish Gambino推出了極具諷刺意味的《This Is America》,多次攀上美國音樂排行榜。該首歌嘲諷了美國的槍枝暴力,種族歧視,與諷刺某些黑人饒舌歌手為了賺錢,讓歌曲出現不恰當的歌詞內容(如販毒、性愛、槍枝等),從而加深社會對黑人的刻板印象。

1832年,美國當時一張《蹦跳的吉姆·克勞》的音樂封面,是一位黑人以滑稽古怪的跳舞方式舞動著身體,這本意原為諷刺白人的種族主義,但在1838年後,「吉姆·克勞」卻反而變成代表「黑鬼」的貶義詞,成為後來美國種族隔離法的名稱。MV中Childish Gambino跳得正是這舞蹈,暗喻著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問題。

1876年,種族隔離的吉姆克勞法開始實行,在當時「隔離且平等」的原則下,該法被解釋為一種不違憲的同等保護權,讓白人與非裔美國人(黑人)有所區隔。例如公共設備、學校機構等,會依照種族的不同而有所區隔。但白人長期處於社經地位優勢的情形,導致非裔美國人(黑人)的權益受到壓迫與犧牲,一直是社會中的弱勢。

直到二十世紀後,美國黑人民權運動興起,透過一連串的抗爭與社會運動,最終在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相關法案(1964年民權法案1965年投票選舉法案),禁止法律上再有任何形式的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同時也廢除吉姆克勞法。

“Grandma told me

Get your money, Black man”

歌詞點出了黑人一直以來被作為一種物品或是更為低下的人種,外界對於黑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以嘻哈歌手、靈魂樂、毒品販賣維生,也暗喻許多黑人歌手靠著性暗示、炫富的饒舌歌詞走紅,並且推託說明自己只是為娛樂付出,沒有惡意加深刻板印象。

2015年6月17日,伊曼紐爾非裔衛理公會教堂(Emanuel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該教堂被稱為「伊曼紐爾之母」,是巴爾的摩黑人長期集會的場所)遭到嫌犯亂槍掃射,造成六名婦女和三名男子死亡。槍擊案犯人Dylann Roof為一名年約20歲白人,在案發14小時後被捕入獄,並於2017年1月10日遭判處死刑。案發時著兩面國旗夾克(1994年以前的南非國旗辛巴威的國旗),兩個國家在當時都曾嚴格施行種族隔離制度,象徵著嫌犯對於種族主義的認同,也曾向友人表達美國正遭黑人的侵害,甚至偏激的認為黑人正在強姦美國女性,且反對無處不在的非洲裔美國人,以及預告殺人。MV當中,Childish Gambino拿著步槍射殺 10名唱詩班,即是在暗喻此事。

此外,在MV中,不論掃射唱詩班,亦或是殺人的畫面後,第一時間並不是搶救人們的性命,而是特地讓一名小男孩以粉紅色的布將槍恭敬地帶走,隱喻著美國盲目追求捍衛槍枝的文化,槍枝比人命還重要的事實

2018年2月14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瑪喬利史東曼道格拉斯高中」(Marjory Stoneman Douglas High School)發生校園槍擊血案,嫌疑犯為Nikolas Jacob Cruz。案發當天,兇嫌頭戴防毒面具,手持步槍,於當日下午2點左右,接近放學時間犯案。在行兇後,趁亂混入逃亡學生之中,並前往附近賣場偽裝不在場證明。但警方根據校園監視錄影比對人像,於案發後一小時將兇嫌逮捕。此事件共造成17名學生與教職員工因槍擊死亡,另有2名倖存者則因槍擊事件的陰影而自殺身亡,是美國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高中槍擊事件。事後,倖存學生於2月28日重返學校,並在返校當日共同默哀17秒,表達對已逝學生與教師的哀悼,而MV中的2:43~3:00也足足停止了17秒,象徵著Childish Gambino對此事件的哀悼。

“You just a big dawg, yeah

I kenneled him in the backyard

No probably ain’t life to a dog

For a big dog”

這當中的“kennel”,諧音就是“Kill”,而歌詞提到將他放在後院,是暗指Stephon Clark事件。

2018年3月18日,美國加州沙加緬度的警察接獲民眾報案,指稱有可疑男子躲在後院,當警察到場後,看見黑人男子Stephon Clark手中握有疑似槍枝的東西,因此開槍射死對方。但最終證實,Clark手中握的是一台手機,根本沒有所謂的槍枝,而當時警察朝他連開4槍,直到對方倒地5分鐘後,才試圖挽救他的生命,但Stephon Clark就這樣拿著手機死在自家的後院中。對此,加州法案表明當時的兩位警察(一黑一白),是合法使用致命武力,不會受刑法起訴。但該事件燃起許多人的怒火,並在檢方宣布決定後,開始響應「黑人的命也是命」組織的號召,聚集在沙加緬度警察局外面和平示威。

「黑人的命也是命」口號起始於2013年7月13日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旨在應對美國和全球黑人社區持續和日益明顯的暴力行為,促使「零號行動」(Campaign Zero)的出現,發表十項改革草案,欲期望結束警察對黑人的暴力。此活動起因於兩起事件,一起為「Trayvon Martin命案」。2012年美國17歲非裔少年Trayvon Martin在夜間擔任社區守望相助隊員,幫他人送物品時,卻遭警察以「疑似將要犯罪為由擊斃」,而法院卻判警察無罪。另一起「Michael Brown命案」,也是非裔美國人Michael Brown在2014年8月9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郡佛格森遭到警察射殺,當時Brown並未攜帶武器,且未曾提及任何劫案的內容,警察卻以涉嫌搶劫案將Brown射殺。

這場運動以 #BlackLivesMatter為hash tag,由Alicia Garza,Patrisse Cullors和Opal Tometi發起。Garza曾在FB上發布的《一篇給黑人的愛的筆記》(A Love Note to Black People)一文中寫道:「我們的生命很重要,黑人的生命很重要」(Our Lives Matter, Black Lives Matter),而Cullors則以#BlackLivesMatter回覆,至此Black Lives Matter成為了一個線上活動(社群平台上以Hash Tag功能為基礎的線上活動),串連起各地網友的支持與響應。

美國種族議題一直是社會上的一大課題。雖然奴隸制度、種族隔離法都已被廢除,不平等的情況看似解決,但在現實社會中,對黑人的隱形歧視仍持續存在著。〈This si America〉反映了美國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種族歧視與槍殺攻擊,除了諷刺,更多是滿滿的憤怒與無奈。

而討論種族議題的相關歌曲,有1911年Michael Jackson-Black or White、1939年Billie Holiday-Strange Fruit、2003年The Black Eyed Peas(黑眼豆豆)-Where Is the Love? 到2013年Kanye West-New Slaves等,透過這些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表達了許多的種族議題與看法,希望全世界的人除了欣賞音樂之外,也能聽見或看見其中的困境。

回到台灣,我們在MATZKA的歌《A Li Yang》聽見反思原住民的「癮」酒文化,、黃明志的《Mingalaba 閔閣拉巴》唱出當今對東南亞移工在外地工作的心聲,又或是玖壹壹《歪國人》對於台灣對各國的刻板印象。

人類不斷地以膚色或是民族來劃分彼此與傷害,卻忘記除了膚色或是民族不同外,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