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能冷靜溫柔看待那片刻的烏托邦

EnEn
如水回聲
Published in
Mar 2, 2021
繪於淡水的早上。

《晨曦將至》裡面的收養組織「嬰兒接棒」(ベビーバトン)的創辦人,以慈祥的(生母、養母之外的)「第三個母親」的身份出場。那如救世主一般,使人不安的感覺,實為重要。(光組織名稱就有夠讓人不安了)

當無法生育的夫婦在溫泉旅館的電視節目中以教徒的眼淚與見證、宣教般的深刻口號傳送;當夫婦回家後偷偷摸摸以關鍵字搜尋;當說明會上創辦人以官僚理性地口吻介紹制度;當成功的收養家庭現身說法並圍著像支持團體般那樣將沈睡的小孩放在膝上宛若沈默的佐證——那有一種「事情必然沒有這麼美好」的不安被傳達出來。

類似的聯想是在《日本沈沒》2020動畫版,有個宗教般地如烏托邦的大塊土地與人們,在災難降臨時照料彼此,歡慶生活,讚頌神蹟。接連的悲劇與無常,幾乎以為是要再次嘲諷批判宗教作為人為社群的再悲劇。然而,毀滅的時刻,教主只是掛念著她的後代,信徒們與教主一起從容就義。

宣教階段結束,「嬰兒接棒」創辦人在船上替小媽媽圍上圍巾,視角暖化。她帶著懷孕的小媽媽們渡船至只看得見牡蠣架而未有現代建築的廣島小島上,共同扶持。那是以孕婦的安全生產為最高關懷之處,仿若生育者的片刻的烏托邦。縱使來到這裡的小媽媽們,無一沒有悲慘過去。

烏托邦結束的時刻,是透過小媽媽的重新求助帶出來:見到創辦人的自然老態,組織沒有明說理由地結束營業。直接導致小媽媽重回殘酷江湖。

任何曾經想過一點,要如何去改革、透過制度設計和組織工作去解決社會問題的人們,應該都會莞爾一笑。沒錯,這件事所面臨的操作性問題及倫理風險,必然是會引起社會爭議,在混戰之中倒閉,本來就是理所當然。不過電影很謙遜並責任地,什麼都沒有說。

從「事情必然沒有這麼美好」的直視不安;到溫暖光線下人們世俗的生日儀式,家庭紀錄片鏡頭式的預告尾聲;到小媽媽重回小島上,看著創辦人一手一手剝掉盆栽裡植物的陳舊老葉 — — 這樣去終結一個片刻的烏托邦的過程,冷靜溫柔。收斂美化及尖銳批判,如末世教主,從容就義。

關於《晨曦將至》的筆記:

其實想來,仍是美化多於批判。不過「生」這麼一件事,就是需要疊加一些使人討厭的(最後會使人抱歉的)俗氣的美化儀式,才得以延續。好壞皆要承擔。如此意義上,或可認同與《殯之森》做鮮明對照吧。

--

--

EnEn
如水回聲

清大社會所碩士。自由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