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代建築之風格》

齋主子迂
子迂的蠹酸齋
Published in
May 29, 2024

《台灣近代建築之風格》早已絕版,有機會能閱讀本書實屬機緣巧合。我每每經過捷運雙連站,就會特意繞進中山北路巷弄內的田園城市書店。我總是熱愛在回頭書或絕版書的書箱中,找些珍奇稀有古怪的書籍。我曾在這邊收到不少絕版的老設計或建築專書,《台灣近代建築之風格》也是其一。

讓我拿起本書的理由,莫過於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文史作者李乾朗。我在書店時,只稍微翻開幾頁閱讀,隨即就決定將其買回家。直到回家後我才發現,本書內的文字並非專書,而是當年刊載在《室內雜誌》專文的彙集,此些文章分別對映了台灣從1860年代以來的美學轉變,清國、日本到中華民國,也分別從木材、鋼鐵到水泥等材料的變革。而另一個讓我決定購買的理由,則是本書的二手價格比原價昂貴,出版於民國81年的書,當時的售價為390元,如今竟然要價550元,顯見本書在特定族群中有其價值。

本書各章節目錄如下

《清末洋務運動下的台灣建築》

《台灣近代的基督長老教會建築》

《巴洛克建築在台灣》

《二十世紀初葉台灣的彩磁面磚》

《鋼鐵在台灣近代建築中的運用》

《Art Deco在台灣》

《三十年代台灣建築之室內風格》

《台灣的和風建築》

《奧亞與帝國冠帽式建築》

《台灣近代建築調查研究及建議保護名單》

不過可惜的是,礙於齋主我本人所學有限,本書文章涉獵範圍較廣,並且部分用詞和對歷史建物的認知,已經有了時代上的落差,因而本書讀起來也是懵懵懂懂。以下僅能摘錄特定字句,作為分享。

歷史建築物是歷史的目擊者,不該以狹隘的民族情緒觀點反對保護日據時代的古蹟,實不知其居心何在。讓歷史歸歷史,不湮滅歷史證據,應是智者知道。

從西洋建築史之標準來檢驗這些遠在東方海島台灣的巴洛克建築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具意義的。建築設計並非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跳得高或跑得快,建築的真義貴乎為特定時空作忠實的反應,以一種具形象與空間藉以體現一群人的生活方式的生存目標。台灣承受了多方面的文化洗禮,她必須調整自己來適應一切外來的影響或衝擊。所以建築是一種函數對應下的產物。

台灣傳統上字閩粵進來的三合土,其中主要為石灰、糯米漿和烏糖汁。其硬度雖然很硬,但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卻逐漸式微,終於被近代的西洋波特蘭(Portland)水泥取代。1895年之後,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公私建築大量使用水泥,水泥成為最主要的建材。在1920年之前,台灣的水泥皆自日本進口,台北金管、新竹車站、台中市政府、台大醫院、省立博物館、台中車站及總統府等皆屬。直到高雄的淺野水泥廠生產水泥供應台灣市場。

鐵是近代建築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材料。但是將鐵鑄成或打成兼具裝飾性的構件,只有在初期近代建築中可以見到。那時候,鋼鐵仍被視為一種與木材同樣可以施雕的材料,透過自由曲線和卯丁結合的特色,取得了本身的裝飾能力。

折衷主義的一種敘述方式:以簡潔的線條表現古典的空間。

三十年代的日本作品特別被稱為「帝國冠帽式」(Imperia; Crowm),近代建築配上東方形式的屋頂。隨著二次大戰後的反省聲浪,日本帝國冠帽式建築被視為昭和法西斯的象徵。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末章是一個值得被法律保護的古蹟列表。本書距今已經三十多年,然後列表上的建築物已經逐一被法律所保護,甚至許多都已成為新時代的文青聖地。以這種角度來看,本書在過往所鼓勵的價值觀,已經慢慢被社會所接受。從後世看來,實在有些令人敬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