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著名的街友聚集地,龍山寺站前廣場「艋舺公園」,即將迎來改造。市長柯文哲表示將要求街友打理好自身行李,並計畫於三年內完成改造,並將融入「街友元素」。
說道龍山寺街友問題,很難不想到2011年,國民黨市議員應曉薇,曾於媒體上公開發表冷水驅除遊民的相關言論,引來大批網友痛罵沒良心。應曉薇除簡易道歉之外,也發表聲明:「你們知道嗎,萬華600多個遊民,大多數天天喝酒簽六和彩,還有HIV愛滋病帶原者,你們一再以人權為主張,萬華居民的無助你們了解嗎?」再度引來網友批評,最後應議員只得再次道歉。
老實說,同情或憐憫街友的情緒是可以同理的。但我其實更站在應議員這邊,倘若你是萬華當地居民甚至民代,你絕對不可能會希望政府或社會善待這些街友。若你曾親身走過夜晚的龍山寺附近,你會發現即便是沒造成甚麼問題的街友,也造就當地的衛生環境低落,這點你可親身到公園內廁所一觀即知。至於那些造成問題的街友,看到就讓人起三分戒心,像是在附近便利超商發瘋,於附近騎樓上亂丟垃圾,甚至還有躲在暗巷裡喝酒或幹其他事情的街友。
我就問一句,若你是萬華居民,你會不會希望用水沖走街友?
1925年以前,龍山寺前廣場還是荒草瀰漫,是嫌惡之地。當地有力人士透過政治關係,向日本總督府協議,計畫將其興建為公園,並藉此與龍山寺相契合,成為觀光勝地。幾年後公園開幕。1932年,日本所訂立的《大台北市區計畫》,龍山寺公園被規劃為「公十二」公園。
二戰後,「公十二」公園預定地被大批攤販霸占,長期非法使用,但也形成小型聚落,與今日旁邊的夜市有著歷史關係。
1993年12月20日,北市府為興建捷運板南線龍山寺站,出動大批警力、工人、機具,將公園預定地上的200間合法房屋、52間違建、506攤攤販全數拆除,當然也包含驅趕街友們。而後於2005年,今天的艋舺公園正式開園,只維持一小段的風光時日,隨即成為街友以及「社會閒散人員」的美好天堂。
那麼問題來了,龍山寺何以變成街友聚集地?
與其說是街友,不如說是「社會閒散人員」。其實這些人之所以聚集於此,大部分也是地緣關係。艋舺早年經濟繁盛,有著大量勞力需求,而眾多商行又非每天都需要這些勞力,因此需要大量「臨時工」。在早期,這些臨時工多半是搬運貨物等貿易行為,至戰後經濟發展迅速,這些臨時工也多少與營建業所需的大量臨時工有關。因此,龍山寺前的街友,其實一開始只是「社會閒散人員」在那邊等待工作上門罷了。但社會進步飛快,臨時工的需求也越來越低,久而久之就形成街友聚落。
最後,如何評論柯文哲計畫融入的「街友文化」?
很多人問為何街友不至安置中心? 因為台北市的街友收容中心,並不設在台北市,而是設在新北市偏遠的林口和萬里等地,這些地方不具備臨時工的工作機會,能享受的社會資源也較少,自然沒街友願意待在那邊。
街友問題為何難解? 因為一旦政府或社會投入資源在街友上,並不會讓街友數量減少,反而成為吸引其他街友前來的誘因,或者讓放棄人生的人,因為看到街友待遇好而選擇成為街友。
我不認為「街友文化」能被怎樣融入。若我作為台北市長,心中最想說的話,便是希望將街友趕到新北市去。但細思其可能性,台北市作為首善之都,光是富人們吃剩的餅乾屑都比人大塊,作為「社會閒散人員」的街友,又怎麼可能放棄眼前的餅乾屑? 趕人到新北市很容易,但台北市對他們的誘因沒減少,相同的街友聚落就會再次形成。
面對無解的問題,任一個台北市長,都會選擇犧牲萬華,持續為台北市承擔這無解的麻煩。
照片:聯合報
PS.對龍山寺公園有興趣的人,歡迎一讀林芳郁《公園地景百年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