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零售轉戰電商的挑戰

Ray Lin
學以廣才
Published in
8 min readAug 19, 2020

電商大廠早在2014起,就開始布局實體零售通路 : 亞馬遜在2015年就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阿里巴巴自2014年開始投資線下零售,包含入股百貨業銀泰百貨、3C通路蘇寧、超市業盒馬鮮生等。小米也將實體據點小米之家拓展至印度。專業統計網站Statista於2019年的《E-commerce worldwide — Statistics & Facts》調查指出,截至2018年有將近2兆的消費者習慣於線上購物,而馬雲在2016年提出「新零售」概念的2016年,是加速線上與線下整合的重要里程碑。這種種代表零售服務產業已經出現結構性的轉變,包含 :

  • 消費者的需求從購買傳統大量生產品,朝向個人化需求與體驗發展
  • 購買來源也由傳統的廣告改以參考不同社群群體的討論資訊
  • 品牌選擇則增加口碑搜尋,社群推薦及移動通訊科技的應用環境

面對消費市場的行為改變,供應商也採取相對的策略變革以因應終端消費需求的變化,例如 :

  • 銷售觀念從大眾行銷轉向個人化分眾行銷
  • 透過網際網路與購物平台建立品牌
  • 設立體驗行銷與創新營運模式
資料來源:零售業新獲利模式

線上與線下的差異(節錄)

線上與線下最大的差異,在「過程」,而不是「方式」,或者說為「交易」與「體驗」。電子商務的競爭力差異來自於能否創造更高的觸及率、轉化率,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行銷對象成為下單的顧客;而實體零售則可透過各式節慶主題、場景與臨場氣氛,或是各種超值組合等議題吸引過客停留,甚至進一步運用會員服務鎖定客群,創造營業利多。

簡單的說,實體零售由於地域性以及來客的限制,多數仍以「人際互動」與深度經營為主,較難採用數據分析有效達成營收成長。但是電子商務可以創造極大的觸及率,就算原先只有 0.1% 或是 5% 的轉換率,如何運用有效的行銷與分析技術,提升購買機會是為關鍵。

電子商務可累積的數據行銷,包括對目標對象的精準度、行為判讀、購物行為等各項數據的優化,除了確實提升營收,更為後續的營運發展,創造出可不斷壯大、更多元的行銷資料庫。而垂直整合線上網路行銷與線下的實體零售(O2O營銷模式),更能深度影響「會員」與地域性的服務價值與顧客忠誠度,創造兼容「體驗」、「服務」、「信任」的市場需求並提升購物體驗。

http://mrjamie.cc/2016/08/17/omni-channel/

既便時代趨勢如此,為何多數傳統零售業者還在觀望?

  • 零售業的核心KPI是創造營收。除非科技投資可短時間增加營收,否則不會放在優先考慮之列
  • 智慧零售的成功模式也因企業而異,貿然導入的科技應用或亮點,未必能解決痛點
  • 許多零售業者經營規模較小,沒有資金與時間進行科技投資
  • 有些零售商只有商品,沒有場域與能力進行智慧零售,
  • 線上與線下業績的認列與分配機制不易達成共識,例如 : 虛實營收的認列、網購七天鑑賞期等相關成本的分攤
  • 新溝通成本產生 : 無論是線上與線下從業人員的溝通,或通路商與品牌商的溝通,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且不達成共識。
  • 智慧化與數位化牽涉部門眾多,包含資訊部、行銷部、招商部、電商部等,跨部門溝通與合作障礙多。
  • 企業數位化需投入時間與費用 : 智慧化與數位化需要搭配新的科技工具、流程改善等,相關設備建置費用、人員的數位素質養成與再教育等

傳統零售業轉型電子商務,怎麼轉才好?(節錄)

  • 持之以恆的評估 :
    轉型電子商務最忌諱的便是做到一半遭遇瓶頸便放棄,因此在開始之前便要評估自己的資金與人力,估算自己能做多少投入,持之以恆在電商市場發展。
  • 清楚產品定位 :
    在轉型之前,企業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市場上的優勢與劣勢、清楚產品定位,這樣才能能擬定行銷方向,進而創造適合網購的新產品,實現拓展銷售管道。
  • 自組電商團隊 :
    企業自組電商團隊,好處是可以完全根據自身需求,設計自有銷售平台,取得完整顧客消費活動。設些數據提供企業訂定專屬的電商策略與發展計畫,但通常需要雄厚的資金。
  • 尋找合作平台 :
    對一般中小型的傳統零售業者而言,一開始無法挹注這麼龐大的資金,因此尋找合作的電商平台便是很好的解決之道。傳統企業在電商平台上可獲得基礎的教育訓練及完整的平台架構,這樣的方式可節省人力、較自組電商團隊的花費也不那麼高,是傳統企業做電商起步時的好選擇。
  • 轉型電子商務並不是要全面放棄原有的實體通路,反而應該利用實體店舖的在地優勢,整合線上線下的平台,訂定專屬企業本身的 O2O(online to offline) 作法,例如線上銷售的產品也能在實體店面退貨,如此才能使銷售的管道真正擴充,真正達到轉型的目的。

超零售的概念(節錄)

  • O2O(Online to Offline) → OMO(Online Merge Offline):
    O2O常討論的是「電商企業如何經營實體店」以及「實體店如何進攻電商市場」是兩個重點思考。超零售時代談論虛實整合,創新工場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所提出的OMO(Online Merge Offline),認為在流量紅利過去之後,下一波商業機會就在於線上與線下的混合發展。
https://medium.com/@jilllin_lin
  • 科技的進展使資訊能夠更廣泛的被蒐集、串連,創造新的銷售模式 :
    如果來自每個通路的消費者輪廓與購物資訊都能夠蒐集,同時透過串接系統整合不同通路資訊。零售商的優惠促銷等等行銷資訊,就能反向透過全通路推播。
  • AI驅動數據價值 :
    布局全通路串連之後,零售業者可以掌握的海量數據,透過機器學習技術建立各種模型,來了解、推論甚至是預測消費者的偏好與購物行為。像是創業家兄弟,透過收件者姓名判斷用戶性別,以補足消費者資訊,進而分析出更準確的分眾購物偏好。
  • 進階AI應用,改善營運效能:
    企業用人工智慧建立可疑訂單模型,在盜刷發生的第一時間處理。momo購物網開始導入人工智慧在倉儲物流決策,讓配送更有效率。
  • 電子支付與點數經濟代創造優質體驗 :
    當銀行,通訊平台,各大零售通路紛紛推出自有支付,讓顧客開始養成不用現金的習慣後,最後勢必會走向整合。業者認為這波支付整合的浪潮,最後應該會從政府起頭來做。在未來,點數、支付兩者將密不可分
  • 點數生態系 : 各家業者所面對一個跨通路、跨平台的點數通用世界。越來越多的點數平台可以互相轉換點數,產生新的遊戲規則,最終成為不同企業、品牌之間的共通語言。「會用點數的會員,終生價值比較高,買了會再回購,」創業家兄弟總經理廖家欣認為,這就是點數經濟的著眼點,對消費者來說,每一點都是錢。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3150/-super-retail

Reference

--

--

Ray Lin
學以廣才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