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達教學五步驟之多元變化

學思達和分組合作學習、問答式教學最大的差異

Sharestart學思達教學
學思達Sharestart
11 min readApr 16, 2020

--

摘:學思達教學五步驟當中,什麼都可以省略,就是「自學」這個環節不能省略,因為「自學」是學思達的關鍵,也是學思達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法最大的不同之處。下文將說明,當課堂分別省略「思考問題」、「小組討論」、「學生表達」、「老師統整」等環節時,學思達將呈現什麼樣的課堂樣態,以及背後考量的因素。

文/學思達創辦人 張輝誠老師

學思達教學上課基本流程五步驟:自學→思考→討論→表達(以上皆是「學生」為主體)→統整(老師為主體)

學思達講義上設計的「每道問題」,基本上都會進入這五個教學步驟循環,一個問題,一次五步驟循環,兩個問題,就循環兩次,以此類推。但是這五個步驟並不是僵固不變,而是根據「知識點」、「課堂時間」、「想要達到的學習效益」以及「教師評估教學現場情況」等等綜合因素之後,可自由調整。

「學思達」和「單向講述+問答式教學+小組分組合作教學」最大的差異,就是後者甚麼都可以省略,就是「單向講述」不能省略,但在學思達五步驟當中,甚麼都可以省略,就是「自學」這個環節不能省略。這正是學思達教學五步驟進入多元變化時,最重要的關鍵。懂得這個觀念,就可以很清楚掌握如何靈活變化。

附帶一提,如果學生還沒有自學習慣與能力(例如幼兒園或小一學生),老師要做的並不是直接讓學生開始自學,而是要製作符合學生能力的學思達講義,將「老師統整」、「學生自學」結合在一起作為每一個知識點的起點。也就是說,老師先講解,再帶領學生自學,並逐漸訓練學生自學。

這一點,其實很重要,「老師統整」的時間次序其實是視情況自由調整,最理想的狀況是學生有自學能力之後,老師再針對重點、不容易理解之處進行講解。當學生有足夠的自學能力,老師甚至可以不用再進行說明(省略掉最後「老師統整」環節)。

變化一:省略「小組討論」

當有些學思達講義上的問題並不適合學生小組討論,老師在課堂操作時就可以直接省略「小組討論」這個步驟,變成:

自學→思考→表達→統整

這樣大家就可以很清楚明白,有人會問:「學思達和分組合作教學有何不同?」對學思達而言,「分組」只是工具之一,可用可不用,甚至整節課、好幾堂課都不採用。因為分組既然只是工具,就不會變成課堂的主體,而只是協助課堂成效的工具之一,這就是「學思達和分組合作教學最大的不同」,學思達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自學,所以的工具都是會了刺激、誘發、培養、訓練出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習慣,而不是拘泥在分組的型式上。──但是,反過來說,一旦學思達老師決定要採用「分組」這個工具,「分組合作教學」的各種方式、優長,學思達老師都會加以採用及融入,成為課堂的最好工具與幫手。──這正也是學思達海納百川的特點。

變化二:省略「學生表達」

當有些問題淺顯易曉、或者只需要唸出答案,並不太需要「學生表達」,老師想要節省時間、把時間花在更多成效的步驟上,操作時就可以將「學生表達」這個步驟直接省略,變成:

自學→思考→討論→統整

變化三:省略「小組討論」和「學生表達」

當有些問題並不適合「學生討論和表達」,或者需要「趕課程進度」時,老師在操作時就可以將「學生討論和表達」兩個步驟直接省略,變成:

這樣的好處是:教學速度會變快,較不會遭遇到學思達教學初始最常遇到的難題:教學進度逐漸落後。

在操作「自學→思考→統整」三步驟時,老師在進行統整時也有許多變化,如讓學生「自學」、「思考」之後,老師進行「統整」時可以直接拿一位學生的答案、投影出來、進行講解,也可以由教師直接公布答案、進行講解。

只要老師清楚知道,學思達五個步驟和三個步驟的主要差異是什麼即可,其差異就是五個和三個步驟,學生面對每一個知識點就會進入不同樣貌、不同學習效果、以及不同學習次數的差異。五個步驟完整時,每一知識點至少會反覆學習五次以上,而且還會進入高效能的學習效果(討論的學習成效是50%、教別人是90%、表達示範是75%),只要老師清楚五步驟的每一個步驟增加或刪減,其背後涉及的教學成效與次數,然後加以靈活搭配與調整即可。

變化四:省略「教師統整」

當有些問題很簡單、或是學生回答時都已經表達得很完整、又或者講義設計得太好了,學生都懂了,這時候就可以省略「老師統整」的環節,剩下四個環節。也就是說,學生表達完之後,老師核對之後(如問:「還有不懂的嗎?」)確認學生都懂了之後,就可以直接進入下一題,重新開始另一組五步驟的循環。

就會變成:自學→思考→討論→表達 →(直接進到下一題)→ 自學→……

變化五:省略「小組討論」和「教師統整」

當有些問題很簡易不需要討論、再加上學生回答時都已經表達得很完整,這時候就可以省略「學生討論」和「老師統整」的環節,剩下三個環節。

變成:自學→思考→表達 →(直接進到下一題)→ 自學→……

變化六:省略「學生思考」

學思達的「自學」和「思考」兩個環節的主要差異是甚麼?

「自學」其實是學生自行接觸、學習、理解和吸收「新知識」的行為與過程,但「自學」的過程並不一定會帶來「思考」,「思考」是有意識地停頓、聯想、深入、探索、擴散、求解等等歷程,思考可以是學生自己產生,也可以是由老師所誘發,學生自己產生思考的好處是自己形成疑惑與好奇,並且通常與切身相關,求知動力會更強,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學生自行產生的思考大多不夠完整、不夠深入、不夠專業。所以老師設計的問題誘發學生產生思考,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老師可以將專業、深入、連結和完整的思考融入問題,讓學生從回答老師設計的問題中,逐漸習得自我提問的專業能力。

換句話說,學思達先是透過教師設計問題,來誘發學生思考(然後訓練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當然也可以兩者同時進行),一旦學生開始思考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有不足、不懂之處,自然產生出「自學」的動力。因此,學思達五個步驟,看似「自學」是第一步驟,但其實真正刺激「學生自學」卻是「思考」,這兩個步驟,「自學」是吸收新知識的行動,「思考」是誘發和刺激「自學」的原動力,這兩個步驟會先自行形成一個小循環,即是:思考→自學→思考→自學……。

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是閱讀文本或觀看影片等形式下吸收新知識;而學生「思考」則是在閱讀文本或觀看影片的之前或之後,看著問題而進行思索,「自學」和「思考」兩個步驟並不相同,但卻緊密相關。

只是有時候,老師設計的並不是「問題」,而是「任務」,而這個任務又必須團體討論,所以流程就可以省略「思考」這個環節。

變成:自學→討論→表達→統整 →(直接進到下一題)→ 自學→……

變化七:省略「思考」和「小組討論」

當老師設計的是任務,而這個任務主要是個人就可以完成,如讓學生依照課本內容進行個別表演,就可以省略「思考」和「小組討論」。

變成:自學→表達→老師統整 →(直接進到下一題)→ 自學→……

變化八:學思達教學的特殊變化-各自小循環

學思達五步驟也可拆解成兩部分,如「自學+思考+討論」進行一組小循環,而「表達+統整」進行另一組小循環。

例如,一個學思達老師請假不在課堂,代課老師也不會學思達,或者沒有代課老師,通常情況是學生就會各自看自己的書、或看老師規定的內容,各自安靜自習;但學思達課堂的學生卻不是這樣,而是依照老師提供的學思達講義,開始進行第一道問題所指引的內容進行「自學」和「思考」,完成後就直接進入「小組討論」,小組討論之後,就又開始第二道問題所指引的內容進行「自學」和「思考」,然後又是「小組討論」,完成後再換第三題,以此類推,反覆循環。整節課就會在「自學+思考+討論」三個環節不斷循環。

為甚麼學生可以做到,其關鍵就在於「學思達講義」,因為老師已經在講義內寫好了完整的教學指引、問題、補充資料等等足以幫助學生展開自學的文字、圖片或影片指引,學生就可以順利展開自學(其前提又必須建立在老師培養出學生自學的習慣與能力),即使老師完全不在課堂。

隔天老師回來後,就可以直接根據第一道問題,抽學生「表達」,之後教師再進行「統整」,統整結束之後,再換成第二道問題,又直接抽籤學生「表達」、教師再進行「統整」,接著又換第三道問題,以此類推,形成「表達+統整」的重複小循環。

也就是說,五個步驟,可以拆成兩個部分自行循環,前三個步驟「自學+思考+討論」一組小循環,後兩個步驟「表達+統整」也是一組小循環

附帶一提,當然也可以再拆成「自學+思考+表達」一個循環、「討論」和「統整」則可保存也可省略;也可以「自學+思考」一組、「討論+表達」一組、「統整」一組各自小循環,就又可以產生很多變化,端看老師要達到甚麼目標,以及如何善用「學生自己」、「同學同儕」、「教師」三者的連結、效益與作用,而產生各種增刪與循環變化。

這樣的好處就是,即使老師不在課堂,或者老師在課堂時只在某一組卻不在某些組別時,學生依然會自動進入各自自學的循環。

為甚麼這樣的變化很重要?因為老師很快就會發現,課堂學生(個體與群體)即使沒有老師,也能「自學+思考+討論」,其關鍵又建立在老師專業介入與指導的「學思達講義」,而不是任由學生憑空自學,真正需要老師的時候只有後面兩個步驟「表達+統整」

變化九:學思達與差異化教學

製圖者:新北市新泰國中劉繼文老師

承接「變化八:各自小循環」的概念:

即使老師不在課堂,或者老師在課堂時只在某一組卻不在某些組別時,學生依然會自動進入各自自學的循環。

而產生兩個重要的自然演變:

一是:當一個學思達老師在課堂上,逐漸意識到可以利用這個特性,展開差異化學習,因為當老師將全班分成若干組(如兩組或兩組以上),上課時老師在某一組進行「表達+統整」時,其他組別只要有「自學資源」(如課本、影片、學思達講義等等)就可以各自進行「自學+思考+討論」,也就是說,在學思達課堂當中,差異化學習很容易自然產生。

二是:一旦學思達老師知曉「表達+統整」並非只有課堂學生或老師的「口頭」表達此一形式而已,而是也能換成「文字表達」或是「數位化表達」(如語音錄音、錄影)等不同形式,就能再進入另一種數位化、線上空間的「表達+統整」形式,如在FB、LINE、微信或平台上有一個班級空間,學生就可以用文字、聲音或影片進行「表達」,老師也可用文字、聲音或影片進行「統整」。

如此一來,學生的「表達」、老師的「統整」未必要在同一個課堂、也未必要在一個平行的時空,「表達和統整」,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就很容易進入「跨越時空」的全新學習方式(也就是說,學生將來也不一定要到學校才能學習),如果再加上有了線上教學平台完整的教學影片支援,就又可以很快轉入「個人化學習」(這也是為甚麼均一教育平台、可汗學院、洋蔥學院、因材網、Coursera等線上平台極為重要的原因)。

這一切,對學思達而言都是很自然而然會發生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課堂上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差異化教學」或導引學生進入「個人化學習」,其關鍵都在於學思達老師對學生「自學」高度專業的指導、訓練與培養。

學思達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由上可知,學思達教學五步驟,除了五個步驟的外圍循環路徑之外,還有內圈的各種交叉循環路徑,而且「外圍路徑」搭配「內圈路徑」,就會產生很多自由變化(學思達核心老師胡中中老師戲稱為「花式排列組合」,我覺得形容得很準確)。

每一節課當中,都可以根據每一道問題或任務、課堂時間、學習成效的需求等等,而有不同的選擇與自由變化。

學思達最終目標,就是希望學生離開學校、脫離老師之後,在每一節課的五個循環圈不斷訓練之下,把教師的單向傳輸逐漸減至最低,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逐漸被養成,培養出最強的自學能力,以後就算沒有老師、離開學校,學生只會減少了一個「教師統整」的圈,學生還自行帶走了其他四個圈,分別是「自學、思考、討論、表達」,學校和老師就真的送給學生一輩子可以帶的走的能力!

補充資料

  1. 關於學思達五步驟的詳細說明:

2. 學思達如何進行差異化教學:

(感謝輝誠老師提供文章,歡迎關注輝誠老師的臉書貼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