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在理想的半路上〉:學生自治史台灣的起源

陳冠宏
學生自治實戰攻略
3 min readMay 25, 2019

打開封閉的校門:學生自治實戰攻略〈一〉

在談學生自治之前,先讓我們一起回到1990年的台灣。

當時剛解嚴,經濟起飛,黨禁、報禁解除,但《動員戡亂臨時條款》還沒廢止,對民主懷抱信仰的學生群聚在中正堂外靜坐抗議,起初只有 9 人,然後聲援的浪潮湧來。

廣場上指揮中心成立,台大教授宣布柔性罷課,改到學運現場做「民主學堂」,聲討萬年國大的呼聲增劇,而學生們發起絕食矢志,要政府當局允諾台灣一個更好的未來。

(野百合學運 /1990/wikipedia)

「民主野百合,現在就種在我們廣場中間。」現場參與者感動的說。

在那個時代,學運很艱難,才剛脫離白色恐怖時代的台灣人骨子裡還有「小心被抓走」的恐懼,但現場聲援的人數依然超過了5000人。也所幸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同意接見學生代表,對運動訴求有了四點共識,決議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並讓國會全面改選,更立定政經改革時刻表,讓這場運動,成為了我們所知道的「野百合學運」。

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在學運退場後,參與者想要把運動期間,象徵整個學運的民主野百合裝置藝術在廣場原地保留,卻被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拒絕,而移到音樂廳近中山南路方向的停車場。

想不到,移到停車場後,遭到不明人士縱火,民主野百合就這樣燒了起來,駐警趕到時,既沒有看到縱火工具,也沒有目擊者,無從找到犯人。而或許是那個當下,參與運動的學生們看著被燒毀的百合留下焦黑的殘渣與燒壞的鋁條,他們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

既使運動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訴求能被政府所接受,台灣距離民主化的社會還有很長一段的距離,而他們對於理念的追求不能懈怠,必須要在回到校園之後,成為進步力量的種子,帶著整個台灣前進。

這股力量匯集成了全學聯(全國學生運動聯盟),而在其中積極的參與學生,化身為全台各校學生自治組織的啟動馬達,開始在校內推動校園民主。

以台大為例,從1988年開始有初版的自治組織章程,而經過校內多種立場的思辨(學生會要總統制還是內閣制、沒有繳學生會費算不算會員)後有了初步的定案,而這份《自治規程》(學生憲章)開始流傳到各校,也演變為學生自治組織是「三權分立」、「總統制」的起源。

當初野百合參與者變成了新的政治世代,包含林佳龍、陳其邁、范雲、林宜瑾這些現在政治第一線熟悉的名字。

如果在 20 年後的今日,你坐在學生會辦公室裡為企劃資料熬夜肝痛,請不要忘記,你所堅持的理想有很多人走在同一條路上,而你所有的付出也會成為台灣未來的民主版圖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我們還在理想的半路上/范雲
https://reurl.cc/5ZDEy

戰後首次大規模學生運動 野百合的四大訴求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10-07/99739

野百合被燒掉了
http://www.64memo.com/b5/5839.htm

你怎麼不憤怒!野百合學運
https://reurl.cc/x4p4N

野百合歌曲〈民主阿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BZoRmSjM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