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是書本,還是藏品?淺談出版產業「紙本產品」的性質轉向

Amy Li
Knock, knock, It’s Amy
Jul 18, 2021

書籍,具有「乘載知識」與「紙本印刷」兩種性質,過往這兩種性質密不可分,以出版的方式流通於市場。但隨著科技進步,電子書、電子閱讀器、線上寫作平台的出現 … 「乘載知識」的功能被拆分出來,未必要透過紙本媒介來傳達。我認為往後出版產業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產品線:一種是著重知識、著重流通的「內容產品」,可能以任何媒介來傳播;另一種則產品則轉向將「紙本印刷」這種特性發揮到極致,讓書籍的實體變成一種小量印製、精品化甚至客製化的收藏品。

多年前去台中遊玩,拜訪了美麗的一本書店。座落在綠川畔,木質調配上小小落地窗的空間,書架穿插在座位區中,時常要不好意思地伸手越過正在閱讀的書客,但也因此產生某種家常的親密感。我非常喜歡他們在臉書談書、分享書的方式,常常獲得書訊以外的新知,也很常被推坑。它們會為每週的進書拍攝我開玩笑稱之的「沙龍照」,有時候鏡頭拉得很近,可以看到書的設計或用紙。一個恍惚,我時常想到販售生活道具選物店的攝影風格,近拍古董、日用品的用鏡。書在此刻好像變成一種物品 / 生活道具。

圖片來源:一本書店 臉書專頁 https://bit.ly/2UgSUxs

一直在追蹤的粉專 Comic 名作復活,以前只是隨意滑滑看看,最近發現版主有拍影片講解各種漫畫圈的沿革或書籍開箱,非常認真也很努力的推廣漫畫出版改革運動。在版主推坑下購入了死亡筆記本愛藏版,果真沒有後悔,設計、書籍排版的仔細度、特典的印刷用紙選圖 ⋯ 完全滿足一個動漫迷。但是,明明漫畫的內容我已經看過無數次了,也有先前的單行本,如果只是想看漫畫內容,網路上甚至還有隨處可見的盜版圖源,那麼為什麼我還要購入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愛藏版呢?

書籍,我猜想未來紙本會變成一種「體驗」。大學時獨立出版、獨立書店火紅一時,各種奇特的裝幀印刷設計百出,特別是詩集類,但是某些作品內容襯不上那樣的設計,熱潮一過並不耐讀,這幾年的設計不再過頭,轉向細膩與內斂。但是,擁有好內容的作品,搭配上好的設計,讀者,或未來可能會被稱呼為「粉絲」的一群人,會買單。不只是閱讀本身,觸摸書籍、仔細查看印刷品質(絕對不同於閱讀盜版的印刷品質),觀察選紙,也許還有為書籍設計的精緻周邊、限量印製 … 種種舉動本身就是對待藏品的態度。書籍開始轉向了,以有收藏癖的我來說,也許還不壞。

大塊出版的飢餓遊戲前傳《鳴鳥與游蛇之歌》特裝版就是我印象中很好的案例。正式發售前提前開放預購「全球獨家超限量粉絲精裝回饋版」,又是絲絨封面銀光書衣,又是專屬測驗書,又是雷刻姓名 … 你知道的,像是我這種從《飢餓遊戲》第一集甫上市就在書店成為粉絲、一路追過來的死忠老粉,是不會考慮價格就把卡刷下去的。

與小說內容緊密結合的印刷設計,成為只有死忠粉絲能解讀的暗號。THE HUNGER GAMES 的素白信封乍看無特別之處,但粉絲可以從信封如蛇般的鱗片選紙,很好的感受到史諾總統的雅斂、乍看純白如雪( Snow)卻暗藏危險的性格。

格林文化這系列在生日禮物圈盛名累累的「生日禮物書」也讓人印象深刻,透過客製化繪本內的插圖,可以上傳壽星的照片,看起來就像繪本中的動物角色為你慶生,這種在翻閱實體書的驚喜感受,短期之內很難被取代,也讓書籍多了一種「禮品性」。

在這種越來越考驗企劃力、紙本唯粉 / 內容追求者逐漸兩極化的過程中,愛一本書 / 作品,幾乎需要擁有大量的、除了抽象內容之外的紙本、印刷、脈絡知識去鑑賞,因而有了更多樂趣。未來被留在書櫃裡的紙本書,大抵會跟個人生命經驗和喜好有很深的連結吧。

--

--

Amy Li
Knock, knock, It’s Amy

生活風格業任職中|大人學校友 & Biz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