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的第一步:寫出好的研究計畫

Anderson IELTS
安德森英語教室
Apr 13, 2024

第一步:建立對領域的基本瞭解

在進行學術研究時,對領域有宏觀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建立宏觀的視角後,你才能了解:

  • 這個領域在乎哪些議題?
  • 這個領域有哪些重要學者?
  • 這個領域很缺乏哪方面的研究?

從而開始進行更深入的獨立研究。

這也是修課的重要性。有老師系統化地幫你先進行初步的整理,你再去更深入探究相關議題時,會快速便捷很多。但也不能太依賴修課,因為這會犧牲掉很多自主思考的時間。

如果沒有修課也無妨,我博士的研究主題(第二語言習得)我也只有在大學時修過一門非常基礎的入門課,之後就幾乎是靠著自學而成的。我很幸運碰到很好的指導教授們,提供了很多自修的方向。以下就是教授們與我無私分享的經驗談:

先從該領域的Handbook下手

Routledge, Oxford這些大型出版社,幾乎都有針對各領域出版Handbook,而且還會不定期更新再版。這些Handbook基本上都是由該領域的頂尖學者擔任總編輯,再召集其他頂尖學者,針對他們專精的子領域撰寫簡明扼要的研究內容概述,可以說是「CP值很高」的教材。

Handbook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看看領域的現況,有哪些主題可能是你會有興趣的。同時也可以看看這些學者有提到哪些重要的Key Papers,再繼續深入閱讀。

找到Key Authors

每個領域都有一些發表量特別大、期刊品質特別好的學者,這些作者就是Key Authors。更通俗的點説,這些人就是該領域的big names。好的作者往往能成為學術界的先驅,看看他們的最新研究主題,你的研究也能成為有創意、有突破性,對學術界(或實務界)產生貢獻的人。千萬不要妄自菲薄,碩士生也能做出令人驚豔的研究。

找到Key Papers

每一篇papers的Literature Review都是寶藏。當你發現某些papers被頻繁提及時,這些就是Key Papers! 這些Key papers可能是這個研究主題的開端,而且通常是品質很高的研究。把Key papers讀完,基本上你就能對這個研究主題有相對完整的認識,也會了解這個主題的常見研究方法、限制,以及還有哪些議題值得處理。

P.S. Key papers不一定來自於非常厲害的學者,有些可能也就是碩博士生,發完一兩篇paper就永遠退出學術界了,進入職場賣肝去了XD

第二步:深度閱讀Key Papers

找到Key papers是一回事,讀懂它們又是另一回事。

「深度閱讀」是學術閱讀的重要關鍵。缺乏批判性思考的閱讀,會讓你在閱讀papers時,變成在「被動接收知識」,而不是「主動思考」。那到底何謂主動思考呢?

讀paper時,到底要想什麼?

Papers就像是一堆零散的教材,你要把自己想像成教科書編輯,自己把這些papers整理成系統化的知識。換句話說,你必須要有能力「有條理地教別人」這些知識。

英文寫作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就是主旨句 (Thesis Statement)。不論是質性或是量化研究,每一篇Paper都會有一個很明確的研究目標。雖然一篇paper可能會有好幾個研究問題,但這些研究問題一定會被一個明確的研究目標串在一起。Paper的結構並不是非常固定,所以主旨句的位置也不一定。但通常會是放在Introduction的最後一句或最後幾句話。抓到主旨句,才能明白這篇paper主要到底是想要「說怎麼樣的故事」。

抓到主旨句後,你就能慢慢理解作者是:

  • 如何訂下研究問題?
  • 如何設計研究方法來解答這些問題?
  • 如何利用蒐集到的數據來回答問題?
  • 如何把自己的研究和前人的研究銜接?

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同時思考:

  • 這個研究方法真的可以回答問題嗎?
  • 這個研究方法為什麼是這樣設計的?
  • 這個研究方法有什麼缺陷?
  • 這個研究方法是否和前人的研究方式不同?這是合理的不同嗎?
  • 作者詮釋數據時,有沒有漏考量到什麼點?

當你讀完數篇相關連的paper後,你就能把每一篇串在一起,變成一部長篇故事。每一篇paper就像是故事的一部分,都是有關聯性的。如果你的研究主題是很多人研究過的,自然故事就會很長;如果是新領域,故事自然就會比較短。而你的任務,就是思考:

  • 如何把故事續寫下去?
  • 先前的故事中,有沒有哪邊不太流暢,需要我補一補?
  • 先前的故事中,有沒有哪邊不合理,需要重寫一次?

具體化一點的做法,基本上就是去思考:

  • 前人做過哪些?我還能做哪些?
  • 前人的做法有沒有哪些是值得改善、重做的?
  • 同一個議題下,前人的研究討論了哪些面向?有哪些面向還沒討論到?

第三步:藉由寫作來釐清思路

寫作是所有學術人必備的技能。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思考的過程,多寫作可以幫助自己整理思緒。很多時候,在paraphrasing, synthesizing literature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當初沒注意到的點,從而釐清自己的思路。

寫作本身也是很需要Feedback的,老師、同學都是很好的夥伴。寫完卻沒人給Feedback,或寫的過程中無人討論,都可能會使你偏離原本的研究方向,或是迷失在茫茫的學術海洋中。

再經過不斷的修改後,你就能逐漸找到一個好的研究方向,寫出一個好的研究計畫。

以上的這三個步驟其實是不斷重複循環的。學者們之所以會一直參加研討會,也是為了要學習新的概念。即使有些主題看起來跟你無關,但只要你保持開放的心胸,你就會發現很多不同可能。

提到「開放的心胸」,不得不再囉嗦幾句。

做研究本身是一個不斷trial-and-error的過程,研究者本人真的必須對自己的研究保持一定程度的彈性。常常碰到實務經驗豐富,或是主觀意見濃厚的人,在論文寫作時踢到大大鐵板,就是因為沒辦法調整自己的固有思維。

不見得是說你原本的思維是錯的,而是可能你當初沒有考慮很多面向,又或者是你的思維無法被科學方法驗證。

保持開放的態度,適度修正研究方向,才能好好享受做研究的樂趣,讓你的論文之旅痛並快樂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