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的第二步之二:文獻回顧的八大錯誤

Literature Review Do’s and Don’ts

Anderson IELTS
安德森英語教室
9 min readApr 15, 2024

--

文獻回顧超重要,但又超難寫,所以我又寫了第二部分,來澄清常見的迷思。當中有很多是我自己曾經有的迷思,也有同學、學生碰到的狀況,跟大家一起分享。

#Mistake 1: 沒有主題句

Chang (2023)說XXX很重要。 此外,Wang (2021)解釋到YYY的重要性。然後,Webbs et al. (1998) 提出ZZZ也是重點。

主題句不是只有雅思托福要看,這是英文寫作最基本的原則。你可以把主題句想成是 Mini Thesis Statement,也就是每一段的主旨句。以剛剛的範例來說,它用Chang (2023)當成主題句。那讀者會預期整段都在討論Chang (2023)這篇文獻,或是跟這篇文獻高度相關的Critiques。這個段落中,同時提到了三個學者,他們還分別講了X, Y, Z不同的觀念,實在不知道為何他們會被放在同一個段落。

如果今天X, Y, Z是高度相關的觀念,那你會需要在最開始加上一句主題句來講清楚這件事,比方說:

在A議題上,有三個至關重要的影響因子:X, Y, Z。Chang (2023)說XXX很重要。 此外,Wang (2021)解釋到YYY的重要性。然後,Webbs et al. (1998) 提出ZZZ也是重點。

#Mistake 2: 沒有清楚引用

之前上學術英文課時,老師提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學術寫作只有兩種句子:你的句子和別人的句子。

這句話乍聽之下是幹話,實則是「引用文獻」的精髓。只要那句話沒有註明出處,讀者就會認定這是你講的。

以剛剛的例子來說,

在A議題上,有三個至關重要的影響因子:X, Y, Z。

這句話因為沒有註明出處,所以讀者會認定這句話出自你口。這當然沒有不行,因為這展現了你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你統合了不同文獻,整理出了一個脈絡。但如果這句話其實已經有人說過了,而你漏掉引用;或是你因為讀太少,而漏掉了相關文獻,

那你已經構成抄襲。

抄襲沒有「不小心」和「故意」之分,抄襲就是抄襲。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文獻回顧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因為你得一直讀、一直讀,確保你沒有重複他人講的話。

當然,如果今天老師仁慈,也許會體諒同學不小心,小小扣分或是提醒一下而已。但請注意,老師是完全沒有義務通融的,查證本來就是作者的義務。老師完全可以直接把抄襲者送去學術聽證會,交給校務會議懲處。

#Mistake 3: 文字上看不出文獻間的脈絡

文獻回顧不是文獻大雜燴,而是要讓讀者看出文獻間的「脈絡」。這部分用中文寫同學很難體會,所以我就用英文來舉例。

脈絡不清楚:

A few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XXX can be a determining factor that may affect the outcomes of AAA. Chang (2023) claimed that XXX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AAA. In his research, he interviewed 35 EFL learners based in Taiwan. His findings showed that… In addition, Wang (2021)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21 Japanese EFL learners in a local university. She found that… Finally, Webbs et al. (2011) conducted a mixed-method study that suggested that…

或許這三篇文章都在探討XXX對AAA的影響,也有一個清楚的主題句。但是這三篇文章的關聯性為何?他們的研究結果是相輔相成,還是相斥?從文章中完全看不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文獻拼貼工」。

脈絡清楚:

A few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XXX can be a determining factor that may affect the outcomes of AAA. Chang (2023) claimed that XXX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AAA. In his research, he interviewed 35 EFL learners based in Taiwan. His findings showed that… In a similar vien, Wang (2021)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21 Japanese EFL learners in a local university. Echoing Chang’s findings (2023), she also found that… Meanwhile, Webbs et al. (2011) showed similar results. They conducted a mixed-method study that suggested that… These similarities clearly suggest that…

粗體字部份就是利用「英文」來凸顯「關聯性」的方式。凸顯關聯性的文字有很多種,但重點是你得讓讀者從文字上看出關聯性,而不是要讀者自我探索,自我發掘關聯性。

P.S. Furthermore, moreover 可能還可以表達「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但 in addition, also, additionally 真的是很敷衍的轉承語,根本看不出前後關聯性。

各位不妨參考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整理的用字。重點不是這些模板句,而是如果你的論文中沒有出現相關的句型,那表示你的文獻回顧很可能是在拼貼文獻,而沒有梳理脈絡。

#Mistake 4: 沒有妥善掌握語氣

這點超重要,我自己也時不時被指導教授提醒用字的語氣(尤其是引用到她的研究時XD)。

舉例A

Chang (2023) found that… He concluded that…

舉例B

Chang (2023) found that… He suggested that…

兩句話都是用found,這個基本上沒問題。因為這部分只是在轉述研究發現,是很客觀的實驗數據或是質性研究結果(例如訪談內容)。但舉例A中的conclude和舉例B中的suggest,語氣完全不同。

  • conclude 的確切程度相當高。可能 Chang (2023) 的數據非常豐富可靠,也可能是 Chang (2023) 的研究結果已經呼應了很多前人的研究結果。
  • suggest 則是相對曖昧、柔弱很多。這很正常,尤其是在比較創新的研究上。即使是統計數據,也只能呈現「相關性」,無法證實因果關係。用弱一點的報導式動詞 (reporting verbs) 是合理的。

除了動詞外,助動詞、程度副詞… 等等都可能會表示語氣。在文獻回顧時要非常謹慎,千萬不要曲解原作的語氣。一些慣用語像是 It is clear that…, undoubtedly, … 也要很小心的使用。

#Mistake 5: 忽略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不是所有相似的研究,數據都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的個體差異、實驗方法的設計、統計方法的選用等等,都可能會產生非常大的差異。(其實這本身也可以變成研究缺口!)

比方說,A研究的調查對象是「低程度的大學生英語學習者」,而B研究的受試者則是「高程度的青少年英語學習者」,就不見得具有可比性。

當然,如果你可以確定這些不同不會產生太多差異的話,是可以比較的。但盲目地把不同研究拿來比較,從而倉促下結論,是很危險的行為。你還是可以比較,但你可能得註明:

研究A和研究B受試者不同,可能會產生一點差異。確實,C研究指出,年紀可能是影響XXX的因子之一。

#Mistake 6: 沒有篩選該回顧的部分

每篇研究都很長,但也許不是整篇文章都重要。可能這篇文章有五個研究問題,但只有問題三、問題五和你的研究有關聯。這時候,你只需要回顧問題三和問題五的部分即可,而不是整份文獻都回顧。你如果對文章有興趣,當然可以讀完整篇,但不能整篇都放進文獻回顧裡。

但也要注意,即使你只有回顧部分的文獻,也不能曲解原作的本意。不能只挑選有利自己的部分回顧,而不在乎原作提出的別的看法。

#Mistake 7: 沒有凸顯批判性思考

文獻回顧中間,或多或少會穿插你的話。光是把類似的研究統整在一起,幫它們下一個主題句(像#Mistake 1的範例一樣),本身就是批判性思考的展現。

但批判性思考的強弱,基本上會完全體現在「你能不能找到好的 Research Gaps」。就像字面上的意思,你是要找 Gap,而不是尋找馬里亞納海溝或是太平洋。碩士論文的目的不是要開創全新的領域(連唸到博班都不太可能了),而是要發現一些小的 Gap,並且填補它(們)。這些 Gap 如果有越深厚的理論基礎,你的研究就會越好做,而且貢獻可能會越大。

誠如我在之前的文章提到的,學術界沒有那麼需要一支獨秀的領域通才,而是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一起拓展人類的知識。你的碩論應該基於豐富的前人研究,證實或證偽一些前人的推論,而不是自己形成一個全新的理論。

#Mistake 8: 忘了自己在回顧什麼

文獻回顧的目的在於導出研究問題。所以回顧的寫作應該要是循序漸進的,從大領域,慢慢聚焦到與研究主題最相關的議題上(雖然實際回顧文獻時,應該是反過來的)。

如果你忘了自己在回顧什麼,把一切有相關的內容全部都放進文獻回顧上,就會陷入一種文獻大雜燴的狀態。而且讀到最後,會不知道研究問題究竟從何而來的。

這個問題尤其常發生在「老師直接給你題目」的情況。

老師讀過非常多文獻,所以他腦海中自然知道有哪些gaps。但你如果接下了老師給的想法,你就得自己把老師讀過的那些文獻通通讀過一次,才能梳理出老師內心的脈絡,從而推導出research gaps。

這也是為何我碰過的老師,幾乎都非常避免直接給學生主題,以防害到學生。老師讀過的文獻太多了,學生不見得讀得完。老師也不可能(也不可以)把書單一個個列給學生。畢竟碩士論文(理論上)的目的,就是要訓練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者。大量閱讀文獻,從而發現研究缺口,就是學者的必備能力。(我發現這點在台灣研究所貌似不成立就是了,很多老師都把學生當血汗勞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