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的第二步:寫出好的文獻回顧 Literature Review

Anderson IELTS
安德森英語教室
9 min readApr 14, 2024

整個碩士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文獻回顧真的可以說是最沒頭緒,最困擾大家的部分。要釐清怎麼寫文獻回顧,首先要知道「為何要寫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的重要性

文獻回顧的重點其實不單純只是「回顧」,而是一個「形塑論點」的過程。而所謂的論點,就是上一篇提到的:你的「研究目標」為何?簡單來說,文獻回顧的目的,是為了要確定你真的有讀完這個主題相關的重要文獻,確定你現在做的主題沒人做過,而且不是天馬行空蹦出來的。

這也是為何在很多學門中,文獻回顧都會用研究問題來結尾。很多學門甚至習慣在提出研究問題後,要作者先提供自己的假說。而這個假說,自然也是根據前人的文獻推測出來的結果。你的論文就是為了要證實(或證偽)這些假說。

文獻回顧的元素

文獻回顧自然不是漫無目的、包羅萬象,而是針對你的主題進行文獻整理。你首先要閱讀的文獻,是跟你的主題最最相關的paper。接著再根據你的篇幅,慢慢擴大回顧範圍。

比方說,我的碩論主題是「從聽力中學習字彙」,我就會先回顧跟「聽力字彙學習」相關的文獻。因為文獻非常少,所以我又找了「從閱讀中學習字彙」的文獻來回顧,畢竟聽力閱讀很相近。結果我發現篇幅還是太少,所以我又加入了「從看影集、聽歌學字彙」的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的基本原則

簡而言之,文獻回顧的基本原則就是:由核心往外擴張

但文獻回顧不單單只是把文獻摘要改寫一番而已,而是要進行「系統性整理 (synthesizing)」。所謂的系統性整理,就是指你要把整個學門的發展歷程與不同面向,用文字流暢的敘述整理,同時還要加上一些你的反思。

最基本的整合方式莫過於:

  • 找到相似處

在XXX領域中,A和B是非常重要的。Chang (2002)提到A對於….,而這和Wang (2010)的觀點是一樣的。延伸Chang (2002)和Wang (2010)的看法,Webb (2014)和Sato et al. (2017)認為除了A以外,B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們認為…。因此,在討論XXX時,應該要同時兼顧A與B的影響(Cheng, 2023)。

  • 找到不同處

Chang (2003)認為…,而Wang (2011)也持相同看法。然而,Lin (2014)的研究卻有不一樣的結果。Lin (2014)發現… 這個差異可能是由於C所造成的 (Lin, 2014)。

文獻回顧的批判性

然而光這樣寫是不夠的,因為你完全沒有「自己的主張」,因此看不出你的觀點為何。所以,你的寫作必須帶有「批判性」。

什麼叫「批判性」呢?基本上就是指你要能對這篇文章提出你的看法,提出有建設性的心得。比方說,你可以提出這篇文章哪些部分有缺失?有哪些部分沒有講清楚?當然也可以是稱讚(例如:哪些部分非常有道理?)重點是,你的這些心得都必須有根有據,有時必須有文獻支持。

  • 示範

Chang (2023) 提到了C在XXX扮演決定性因素。 然而,他並沒有考慮到A, B。Wang (2011), Goh (2003), Uchihara & Webb (2019) 都提到A, B是影響XXX很重要的元素。因此,我對於Chang (2023) 的研究結果持保留態度,需要有更多的實驗來證實Chang (2023)的主張。

其實在剛剛示範的最後一句,你就提出了Research Gap,只要再補上一句:

因此,本研究試圖填補這個研究缺口。

你就找到了可以研究的題目了!

如果再加上假說,以及其他文獻,你甚至可以再延伸出其他問題:

有鑒於A, B將會對XXX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Wang, 2011; Goh, 2003; Uchihara & Webb, 2019),本研究主張在把A, B, C都作為自變數的情況下,C的重要性將不如A與B。同時,有鑒於D會影響到A和B (e.g. Chen, 1998; Smith & Smith, 2007),而且目前尚無研究探討D與XXX的關聯,因此本研究試圖討論A, B, C, D對於XXX的影響力。

完整版就會是:

Chang (2023) 提到了C在XXX扮演決定性因素。 然而,他並沒有考慮到A, B。Wang (2011), Goh (2003), Uchihara & Webb (2019) 都提到A, B是影響XXX很重要的元素。因此,我對於Chang (2023) 的研究結果持保留態度,需要有更多的實驗來證實Chang (2023)的主張。因此,本研究試圖填補這個研究缺口。有鑒於A, B將會對XXX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Wang, 2011; Goh, 2003; Uchihara & Webb, 2019),本研究主張在把A, B, C都作為自變數的情況下,C的重要性將不如A與B。同時,有鑒於D會影響到A和B (e.g. Chen, 1998; Smith & Smith, 2007),而且目前尚無研究探討D與XXX的關聯,因此本研究試圖討論A, B, C, D對於XXX的影響力。

所以你可以看出,文獻回顧之所以要具有批判性,就是因為藉由批判的過程,你才有機會點出研究缺口,從而提出自己的主張與假說。

文獻回顧的寫作

討論完文獻回顧的基本要素後,我們可以來看看如何寫文獻回顧了。

萬事起頭難

沒錯,文獻回顧的最開始是很沒有方向的。

在你參考這篇文章,決定了研究方向後,你就會從Key Papers中,找到更多的文獻,或是更多的Key Papers。這個過程會很漫長,但不要擔心,每個人都是這樣開始的。如果可以的話,碩士一開始就能慢慢構思研究主題了。每一堂課的reading都不要偷懶,你越早開始好好讀paper,之後就越快有方向、越輕鬆,能做的研究當然就越完整。畢竟修課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你了解這些領域啊!

其實我自己寫碩論時是完全靠腦袋記憶,沒有做筆記的。但現在在寫博士研究計畫時,充分感受到做筆記的重要性。因為主題太廣,如果沒有記筆記,根本記不得是在哪篇看到了什麼內容。我還蠻推薦使用Notion或Obsedian之類的軟體整理筆記;不太推薦手寫,因為你會非常難找資料。同時也可以用Zotero管理文獻,才不會到最後找不到需要的paper。

筆記也不用太複雜,也不用每篇都整理得很細節。基本上就是整理一下:

  • 文獻回顧提到了哪些paper?這些paper有哪些發現?
  • 這篇paper的論點為何?研究結果如何?

真的碰到Key Paper,在來慢慢把研究方法、論述過程都整理得清楚一點。畢竟文獻回顧中,也只有Key papers值得你把研究方法、論述過程都摘要改寫後放進去。

思考文獻回顧的面向

文獻回顧通常是一個很大的章節,你可能要回顧很多不同的主題,而這些主題很多時候就是你研究中的自變數。

比方說,如果你想研究A, B, C對XXX的影響,除了要回顧XXX相關的文獻外,A, B, C分別如何影響XXX也會是回顧的重點。A, B, C可能不只對XXX有影響,也許對和XXX有高度相關的YYY, ZZZ也有影響。這時候,這些文章可能也值得回顧。當然,你得說明為何XXX和YYY, ZZZ有很高的關聯性。

至於這些A, B, C怎麼來?基本上就是讀出來的。

在讀Key papers的時候,你會漸漸掌握這個領域的敘事邏輯,以及有哪些因素是需要被討論的。而且讀Key papers的過程中,你又會看到它們引用別的papers,你就可以繼續延伸閱讀。這樣一直擴展下去,你就會對這個領域有完整的認識了。

走到這一步,文獻回顧的雛型已經差不多出來了。

思考文獻回顧的架構

文獻回顧通常不是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回顧完後,再接著回顧下一篇文章或下一本書,而是以「主題」的形式來回顧。

承接剛剛的例子,你的文獻回顧架構可能是:

  • XXX的定義
  • XXX的沿革
  • 誰會影響XXX:A, B, C, …(同時闡述為何你著重A, B, C)
  • A如何影響XXX
  • B如何影響XXX
  • A和B如何一起影響XXX
  • 研究缺口一
  • C如何影響XXX
  • A, B, C如何一起影響XXX
  • 研究缺口二
  • A, B和D的關聯性(從A, B, D在YYY, ZZZ的交互作用中得知關聯性)
  • 研究缺口三
  • 研究問題

文獻回顧的架構很難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定下來,因為寫作往往很失控。最開始的時候,通常只能定下大方向。因為一開始的時候,你應該也只有空先讀過Key Papers。不過,其實這樣也夠你完成研究計畫了;有了研究計畫,就可以把研究計畫中的簡略版文獻回顧當做基底,繼續擴充、調整、修訂,然後定下研究問題。

接著在做研究的同時,持續閱讀相關文獻,繼續擴充文獻回顧。除了多讀幾篇文獻外,也能開始把之前讀過的Key papers再讀一次;再把一些重要的細節(例如數據、研究方法)放進文獻回顧裡。

在英國的碩士論文寫作中,文獻回顧是評分最重要的考量。

實際上,文獻回顧並沒有什麼研究貢獻,因為你只是在摘要前人研究+寫讀書心得而已。但文獻回顧可以凸顯「你讀了多少」以及「你到底讀懂多少」。前者老師可以很單純地從「你有沒有讀完key papers」和「你引用了多少文獻」判斷你的努力程度。後者則是高分關鍵:你的批判性思考程度到底在哪?

英碩的論文真的不是要你提出什麼多偉大的研究,而是要看你在這一年中究竟學到了什麼。英國的教育,最重視的就是「思考」,而不是填鴨式的知識填充,而論文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考能力考核方式。文獻回顧寫得好,這篇文章才有可能有研究價值。文獻回顧做得亂七八糟,通常研究問題也沒什麼值得看的。畢竟從一開始就有問題,後面推導出來的內容也就沒有理論基礎了。

文獻回顧做得好,基本上就表示你真的有讀通這個小主題,而這就是學術界需要的能力。學術界重視的是「大家一起努力拓展人類的知識」,而不是「我一個人超屌,搞懂所有東西」。學者不太可能同時精通很多領域,他只能對這個領域的全貌有基本的認識(這樣就足以教一些大學和研究所的基礎科目了),然後專精於自己的小主題即可。

把文獻回顧寫好後,你就會有很棒的研究問題。接著就要進入真實學術界最在乎,但碩士可以水一點的「研究方法設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