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 應用語言學碩士 就讀經驗分享

Anderson IELTS
安德森英語教室
27 min readJan 4, 2024

時隔兩年,覺得正體中文的網誌中,鮮有分享UCL應用語言學碩士的就讀心得分享,所以就由我來打頭陣吧!

我是在2021–2022年就讀碩士,並且在2024年一月開始入讀博士班。當初手上共拿到八個offer,主要糾結的就是UCL和Columbia,後來選則了UCL,主要是因為Columbia念兩年真的太久,學費和住宿高昂不說;因為美國和台灣的時差根本是日夜顛倒,我連線上授課都做不到,等於職涯直接斷掉兩年。當時我還沒確定要念博班,這個風險太大,因此在和老師與當時的老闆討論後,覺得UCL是比較好的選擇。

而且UCL的教育專業隸屬世界第一的Institute of Education (IOE)。且不說這個排名有沒有灌水,能灌到世界第一,品質不可能差到哪去。

P.S.應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通常」不屬於Lingusitics Department,而是屬於Education Department,但這也要看各校的研究方向而定。所以各位查詢排名時,要特別注意各校Applied Linguistics的研究領域。

截至2024年,IOE已經蟬聯11年世界第一。在其他排名中,IOE的排名也穩居世界前20。

科系簡介

我是就讀 MA Applied Linguistics Program,隸屬於IOE底下的Department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ALT Cluster 在我入學時一共包含三個programs:

  • Applied Linguistics
  • TESOL In-Service
  • TESOL Pre-Service

而2023 年又新增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這個科系,變成了ALTIC Cluster。之所以把他們稱為一個Cluster,是因為這些科系的師資與課程很多都是互通的。這是英國大學很典型的辦學型態,就是不同科系互相合作支援師資。

TESOL In-Service 和 Pre-Service 主要差別在教學經驗。前者需要「大學畢業後兩年教學經驗」(而且錄取者大部分都是學校老師,沒有補教老師),後者則無須教學經驗。因此Pre-Service的課程會有很多比較基礎的課程,也有實務教學演練。其他Programs全部都是理論導向,Program Leader 在新生介紹的時候,就講得很清楚:「我們不是師培中心,不會教各位實務教學技巧。我們是讓你透過理論,反思你自己、你的國家,與這個社會的語言學習、語言教學經驗。」

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則是完全的社會語言學導向,完全沒有任何「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相關的選修課程。

Applied Linguistics 是最彈性的。基本上可以在入學時,再規劃你想走「語言習得與教學」還是「社會語言學」導向的課程。當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樣,兩邊的課程都選。這個科系主要不吃香的地方在「學位名稱」。學位名稱不是「語言教學」,對某些非常非常吃專業背景的工作(然後人資也不願意好好理解你上過哪些課)來說,可能會構成障礙。比方說,如果你想留在英國念語言學校,很多機構會要求 TESOL 畢業,Applied Lingusitics 畢業就可能會吃虧。因為也有些學校(例如愛丁堡)的 Applied Linguistics 是完全的「習得理論」或「專業領域」導向,著重在語料庫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與教學實務非直接相關的訓練。

除了TESOL-Pre之外,其他program的組成都是「一門必修+三門選修+必修論文」。由於我是Applied Linguistics,所以我就著重介紹我的program。

必修課程(一門,30學分)

Term 1: Discourse, Society, and Culture(語言、社會與文化)

★ 建議大學先備課程:Sociolinguistics

若無社會語言學基礎(像我...),一開始修這門課會一頭霧水。

社會語言學源自於60年代。當時由Noam Chomsky領軍的理論語言學 (formal linguistics) 主張屏棄語言的溝通、社會與文化功能,希望以非常客觀的形式來分析語言的共通性,從而誕生了構詞學、句法學、音韻學等理論語言學學科(結構主義)。然而,一部分學者認為把語言和社會分開來探討是不可能的。每個語言都承載了文化,而語言也是形塑意識形態的工具。因此,承襲解構主義的步調,社會語言學誕生了。

這門課主要目標是介紹如何利用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去分析各式社會議題。這門課程以Discourse Analysis為主體,雜揉了人類學、社會學與歷史。前四週探討Discourse觀念的演變,第5–7週探討「語言」與「身份認同建立」之間的關係,最後三週則探討「語言與經濟、社會與文化」間的交互作用。

這門課非常理論以及抽象,會利用各種不同方式挑戰學生對「語言」既有的思維。例如:「現在很多學校提倡diversity,但為何diversity是重要的?這個觀念是如何形成的?」「看看菲籍移工的訓練手冊,試問菲傭與雇主間的特別權力關係是如何形成的?」

剛上這門課時,我真的快被搞瘋。每週的理論都極度抽象,不同週次之間的課程又看似相互矛盾。到最後寫作業時(5,000字的語料分析報告),才發現「啊!原來他們是這樣兜在一起的!這門課原來是在教如何操作言談分析,原來那些case都只是示範而已。」

雖然說上這門課時一頭霧水,但確實是很重要的必修課。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很常用到言談分析;更重要的是,這門課程教會了同學「挑戰既有的價值觀」。很多日常生活看似稀鬆平常的價值觀,都是透過語言傳承與操縱的結果。這也是為何我們會隸屬於 Department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Media了。畢竟語言就是「文化、溝通、媒體」的媒介啊!

選修課程(三門+旁聽一門,各30學分)

我們系上有十幾門選修課,但學生只能選擇三門(事實證明,三門課剛剛好,多一門課會累死)。

選修課主要涵蓋了應用語言學的四大領域:

  • 社會語言學
  • 第二語言習得
  • 語言教學
  • 語言測驗

因為我其實本來沒打算念博班,所以想說修一點不一樣的,不要一直在SLA打轉,因此多選了一些社會語言學相關的課。本校的兒童語言習得隸屬於Brain Science Department、歷史語言學隸屬於Linguistics Department。而Corpus Linguistics,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Teaching 相關領域的課程則屬於MA English Lingusitics的課程內容。

UCL理論上是不允許學生旁聽的,但有位教授破格讓學生們旁聽。因為這不合規範,所以我就不點明是哪一門了。其實很多「其他科系的」老師接受旁聽Lecture,只是不能參加Tutorials,也不能交作業,可以嘗試寫信問問看。(IOE蠻嚴格限制不能旁聽)。

Term 1: Sociolinguistics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社會語言學)

★ 建議大學先備課程:無

這門課使用的是台灣外文系同學應該都很熟悉的Holmes教科書作為主軸,搭配每週額外的選讀paper。課程主要以主題進行,每週會討論不同的社會語言學議題(例如語言與性別、醫療言談分析),並且共有三位老師共同授課。

這堂課的老師們很擅長利用生活化的方式舉例,相較Discoure, Society and Culture而言,好理解很多。同時也會有非常多影片、語料輔助,老師也常常透過一些小故事來表達專有名詞的定義。這門課的授課模式很像大學,沒有太深入鑽研很多專有名詞,而是提升我們對生活中,以及教學現場語言使用的社會語言學意義。

這門課同時也是非常貼近教學現場的一門課,老師會反覆要求學生反思自己的教學或學習經驗。作業是10分鐘演講+五篇critique,需要選定一個主題、延伸閱讀。找到一份包含該社會語言學概念的教材、教案等,反思這份教材的設計,是否符合社會語言學的理念?自己的外語教學與學習經驗,如何與這份教材做結合?

Term 2: 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語言測驗與評量)

★ 建議大學先備課程:統計學、第二語言習得、語言教學導論(強烈不建議沒有語言測驗教學實務經驗的人修這門課)

身為雅思老師,當然不能不修「語言測驗」!這門課是我修的課程裡面,最硬、數理概念最多的一門課。雖然說不用會統計也能修這門課,但如果對統計毫無觀念,很多語言測驗的期刊論文會看不懂,尤其是牽扯信度與效度的研究。

課程主要討論的主題包括:信度與效度、Washback Effect、測驗設計與研發、電腦考試與人工智慧評分、聽說讀寫考題設計等等。整門課主要由「非同步課程(約每週2小時)+實體討論課(每週一小時)+每週線上小組討論+分組報告」構成。因為語言測驗是一門相當龐大的領域,因此課程進度非常緊湊,很多內容上不完,有點可惜。

這門課的老師們非常用心,Reading Week, Spring Break都額外開設加課,解答同學問題。但作業真的超級難,而且分數分佈很難看。作業有三個選項:研發一個測驗、設計一項語言測驗研究(研究計畫)、Critique一個測驗。我選擇了最後一個,檢視全民英檢中級寫作的信度與效度,作業成果還在UKALTA(英國語言測驗協會)發表了。

Term 2: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雙語與多語)

★ 建議大學先備課程: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

這門課有三個部分:兒童雙語習得與雙語教育、國家語言政策、Translanguaging,分別由不同老師授課。

兒童雙語習得部分和大學的第二語言習得和心理語言學內容重複性質高,而且大學學得更深,所以我的心得不多。但這部分確實不容易講更深,因為講更深就會牽扯到很多大腦研究。

國家語言政策部分超級晦澀,議題非常深入。老師和上學期Discourse課程的其中一位老師相同,應用到很多前一學期講過的觀念。但這部分其實我覺得相當有意義,可以藉此省思台灣雙語教育政策。

Translanguaging是本學院的招牌,畢竟院長是這個學派的創始人之一。這個議題在前一學期的Sociolinguistics課程有稍微提到,但這學期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一開始覺得這個理論有點荒謬,但深入探究後,會覺得這真的就是歐洲和美國最大的差別之一。當美國一直提倡「民族大熔爐」的政策,試圖把所有人變成「美國人」,消滅民族特色時;歐洲卻是努力保存個民族的傳統與多樣性,致力發展各種方式,讓各民族都能在這片大陸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Term 2: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聽說習得與教學)

★ 建議大學先備課程:第二語言習得、語言教學導論

這門課是整年最精彩的一門課!課程由日籍教授一人進行,完美融合Lecture和Seminar。課程可以說是完整走過了一輪SLA的重要議題(著重在聽力口說方面),而且也包含了很多有趣的課程小實驗。

教授是應用語言學領域中,世界排名前30的學者,研究量能極高,教學品質也極高。每週課程都包含「小組討論檢討+課程與討論+小組報paper」。這門課的小組討論品質超級無敵高,每組都把不計分的討論作業當成Essay在寫,老師和助教也一個個看+給Feedback。老師也會藉此訓練同學的寫作能力與邏輯,是唯一一位在學期間有針對學生writing style給建議的老師。這門課的期末作業也很活潑,是要找一位學生進行實證研究(一樣5,000字),算是為論文暖身。

我也是因為這門課確立了論文寫作目標、確定讀博的志向,以及激發了我對聽力口說研究的興趣(這點超好笑,我明明都是教閱讀寫作,但我對聽力口說研究更有興趣)。看著老師對研究的熱情,即使是一些對唸書興致缺缺,只是來混學歷的同學,這門課也都很認真。

##2024心得補充##

我在讀博之後,以博班身份再次旁聽這門課(這位老師現在也是我的Second Supervisor)。只能說老師真的太認真了,簡報不斷更新,也會呼應最新研究趨勢調整上課方向,也會補上最新研究,第二次聽依然收穫滿滿!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60學分)

第一學期學校就有八堂研究方法課程,搭配一些小活動(沒什麼用…)。第二學期有三堂漸進式教我們選擇研究題目的課程,老師每週都一對一給feedback,非常認真而且也有用。

三堂課結束後,有一個Dissertation Clinic(我們同學笑稱應該是Dissertation ICU),系上全部的老師都出動,分成八大研究領域: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
  •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 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
  •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
  • World Englishes (English in Diverse World Context)
  • Teaching Education
  • Identity, Motiva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 Discourse Analysis

每位同學可以選擇3–4個想要研究的方向,並且在指定時間登入Zoom,老師會和一群同學(約8人)討論研究方向、回答同學問題。老師會告訴你你的研究是否可行?是否值得做?做的時候要注意什麼?接著就會給同學兩週完成2,500字的研究計畫,然後由負責的老師統一分配論文的Supervisor。

系上的Supervisor分兩大類:一大類是本校副教授級以上的專任老師,每位只會帶少少的碩士生;另一大類是兼任老師(或外聘老師),每位老師可能會帶5–8位學生。你無法指定指導老師,我們也不確定老師是否有權力決定學生。但我當初因為就是想跟著這位老師做研究,所以我特別選擇跟老師研究主題(字彙習得)完全相關的碩士題目,果然如願以償。

論文指導從2月底開始,到8月底結束。這是整年我成長最快、進步最多、學到最多的地方。我的老師從研究計畫開始就很嚴謹,我的計畫來回改了7次才給過,直到5月才開始做實驗,7月完成初稿。中間來來回回跟老師通信數十次,幾乎是每天一封的頻率。

這裡我覺得蠻值得討論一下英國教學型碩士Supervisor的特色:

  • 大部分不能自己選,一切學校分配;有些則是可以和老師討論當他的學生,但最終決定權在學校手上。不得不說,老師好不好,直接決定了你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能學到多少。我的老師是真的會讓我敬佩的老師,她從來不會因為我是碩士生,就把我當小孩看,覺得我的研究沒價值。她一直用平等的地位跟我相處,給我建議,但依然把最終決定權留給我。而且她基本上都是抱持鼓勵態度刺激我思考,而不是質疑我的想法。我的同學的老師,也是一直給予他很多幫助,直到畢業後還幫他潤稿、鼓勵他投期刊、幫他找博班老師,售後服務有夠完善。但同時也有老師對學生很不上心,論文明明一堆問題,卻直到初稿交出後,離Deadline不到一個月時,才跟他講「文獻回顧跟研究問題都是錯的」。這真的就很看運氣了,有些會教學的老師,研究指導可能不太行。
  • 每位同學都有「定量」的指導時間。通常都是5小時 1 on 1 tutorial(包含meeting和回信時間,但我沒聽過有老師會計較回信時間)以及5小時feedback給予時間。Feedback 就是在你的論文上畫上滿滿的紅字跟註解。我的老師平常給feedback是針對邏輯和專有名詞的使用進行修正;但最後一次把整份論文進行修改時,我的英文寫作問題(時態、hedging langauging、報導式動詞、精簡度、清晰度……)也全部都被修了一輪。一開始聽到「定量」的指導時間時,覺得很失望,5個小時怎麼夠我用!後來發現,真的用不到5小時…
  • 論文基本上只有一次的批改機會。也就是說,你的初稿老師只會改一次。我自己的老師是說「一個章節一個章節改OK,全部寫完一次給他改也一次給他改也OK。」我選擇後者,因為寫作過程其實很常改動。研究計畫部分我的老師是無限次數修改(文獻回顧跟研究方法被來來回回打槍超多次),但也有老師是只改一次,後續就是片段式的討論。後來我看了Program Handbook,發現老師是沒有義務逐句修正研究計畫的,只要針對研究計畫提意見即可,所以是我的老師額外幫我多做了這件事。
  • 每個老師的supervision style大相徑庭。有些老師是會固定meeting時間,每兩週見30分鐘,總共要見10次(超多… 十次meeting我應該會壓力大到瘋掉)。我的老師是有事再meeting就好,其他寫信即可(我共meeting四次,每次大概40–50分鐘,每次meeting完都快虛脫)。有的老師是非常佛系,完全不盯你進度,當然草稿也改的很隨便。
  • 老師們通常會集中在Easter break和Summer break的時候請一到兩週的長假 (annual leave),這段時間他們會「完全消失」。不少學校甚至七月底就會完全結束supervision,也就是說七月後你就要自立自強。我的老師則是八月初請長假,所以我7/31交完整版初稿給老師。老師在三天內就改完15,000字的論文,不只在英文寫作上給了很多建議,針對內容的註解多達一百多條, 而且很多註解雖短,殺傷力卻極大,例如「我覺得這兩個sections可以合併成一個」(我的天!這樣我要全部重新組織!)。所以他annual leave的兩週,我剛好就是瘋狂改論文,他回來的時候,正好把問題一口氣提出來問他。

簡單來說,英國的「論文」跟台灣碩士的論文不太一樣。大部分同學的論文,都不是幫「老闆」做研究,而是做自己喜歡的主題。而且定位比較偏向「期末專題大報告」,而不是要求以 publication 為目標。這是因為英國很多的教學型碩士,比較像提供一個園地給同學「體驗學術研究」,讓學校挖掘有研究天賦的人才。真正想做大研究,可以等到博班再說(所以英國大部分博班也不以「有publication」做為申請條件)。

如何獲得Distinction?

我很幸運的以Distinction畢業,整個ALT Cluster大概有10%同學是以Distinction畢業。我們每個Module都是以A,B,C,Fail來給分。Distinction表示你有2/3的學分獲得A。老實說啦,碩班的成績沒什麼用。但如果要申請博班,Distinction就算蠻基本的門檻了(我的老師挑我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簡單來說,在我們program要獲得Distinction,你必需:

  • 好好回答問題:這個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很多作業指令繁雜,而且你必須把一切答案都巧妙的融入行文流暢的寫作中。
  • 好的寫作能力:寫作技巧不管在什麼科系的作業,都會佔一定分數。身為與語言切身相關的Applied Linguistics,對寫作的要求自然是極高的。每一篇Essay都會有一個評分項目,專門針對寫作技巧給建議。
  • 批判性思考:寫作不是把文獻拼貼或單純發表你的宏論,而是要很具體的說明「你為何提出這個主張」。你必須大量閱讀課內和課外的期刊,來找到夠多學說支持你的論點,而且論述邏輯必須清楚。
  • 創新研究:這是A和B等第最大的差異。如果你的文章雖然邏輯清楚,但你沒有什麼創新觀點,只是新瓶裝舊酒,或是只有稍稍修改其他人的看法,那麼也只能拿到B。

這個Program的優缺點

先來總結一下優點:

  1. 老師的研究能力毋庸置疑:IOE的學術研究量能世界頂尖,就算不是第一,絕對也是名列前茅。因此在進行學術討論時,常常能感到「天啊!老師怎麼這麼聰明?腦筋動這麼快?」
  2. 選修課程非常多元:很多學校必修課很多,選修課很少,但我們program完全相反,因此配課非常自由。
  3. 作業設計的很好:英國教學品質雖然普通,但作業真的比台灣設計得好。寫作業時會有「成長」與「進化」的感覺。而且寫作業時,會很有效的幫你串連起整門課的內容,甚至反思到其他課程。而且,開始寫每一份報告前,老師或助教都會有一對一15–20分鐘的指導,幫你看Outline,確定你的寫作方向正確。
  4. Feedback給的很好:每一門課的作業交完後,老師都會給一份A4篇幅的Feedback Sheet,詳細針對作業的優缺點給予回饋。雖然有些老師給的評語有點罐頭,但大部分老師都給得很仔細(哪一頁哪一句都會標上)。
  5. 注重學生身心健康:學校抓的課程量其實真的剛剛好,多一門就會導致壓力過大。我多旁聽一門課的那學期,真的每週都快要讀不完文本。如果還要寫期末作業,我真的會陣亡。畢竟一個假期(短短3–4週)要生出兩篇5,000字小論文就已經很累了,再多寫一篇真的會死人,而且品質勢必堪憂。

再來說說缺點:

  1. 課程進行方式太仰賴學生:歐洲教育向來是student-centered,但因為這個program大多是亞洲人(這個真的不可能避免,因為這個科系就是很多亞洲人),所以很多討論課很消極,效果不太好。由於課堂參與不計分,老師也無計可施。唯一一個每堂課堂討論超級熱烈的,就是由日籍教授開設的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只能說,還是亞洲人知道如何激發亞洲人思考和討論(但這門課反而讓一些歐美同學抱怨Lecture比例過高,只能說歐美和亞洲的學習習慣差太多了)。
  2. 課程太緊湊:英國一年制教的內容不比美國兩年制少。但這也導致很多內容必須快速帶過,通通得自學。這會導致寫作業時負擔很大,因為你要自己消化很多內容。
  3. 課程安排問題:欸都,我還在這裡念博班,我不好多說XD 簡單來說,就是不是每位擅長做研究的老師都擅長教書。
  4. 同儕篩選:我們的同學大多數都學校老師。恩… 我只能說,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學校老師,也不見得比較聰明,反而容易食古不化。太過經驗主義,以至於在學習上太過狹隘。還有些同學真的是不知道怎麼進來的,上課一律靜默,英文奇差無比(但看看小紅書上,一堆中國機構在推「兩百萬人民幣保證錄取G5、常春藤,包套服務到畢業,順利取得國內學位認證」的服務,瞬間了解了什麼…….)

不過這些缺點也不能說是這個program的缺點,而是英國學制整體的狀況。但第1–2點我覺得是改不了的,因為這就是英式教育的特色、第3點世界各地皆然、第4點希望之後縮減國際生名額後,學校會好好改善。

英國的教育觀中,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只是引導者。因為我自己在大學外文系上課時,留英的文學教授們都是這類上課模式(看文本重點處,然後請同學發表想法),所以適應上沒有太困難。但我相信很多台灣學生習慣Lecture的授課形式,來UCL勢必會很不習慣,這點也需要考慮。

P.S. 但其實我覺得SLA跟Sociolinguistics用英國這種授課模式是比較理想的。SLA 很注重 individual differences,討論起來其實很有趣,但理論部分確實很需要老師指導。Sociolinguistics 牽扯太多主觀想法,用Lecture形式授課反而會變成「被灌輸價值觀」,而喪失思考。

整體來說,這一年的碩士我覺得是很值得的。這裡真的讓我有「啟蒙」的感覺,大大改變了我看世界與思考的角度。看這篇長長的文章就知道,我很愛寫作,所以滿滿的Essay對我而言,是「痛並快樂著」的。

如果你期望的是大量的餵食你知識,這裡不適合你。但如果你希望跟我一樣被開啟思辨的開關,UCL Applied Linguistics 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麼多類似的Program該怎麼選?

如果想以「教學」為導向,我建議申請TEOSL In-Service或Applied Lingusitis。你可以修:第二語言習得、語言教學導論、聽講能力研究與教學、教材研發這四門課。若對語言測驗有興趣,可以不修第二語言習得,改修語言測驗。2024/25年據說會新增EAP教學法課程,但我還不確定細節。不過授課老師是研究與實務經驗都相當豐富的老師。想精進教學的話,我會建議申請TESOL In-Service,但這必需要有兩年畢業後的學校實務經驗才能申請(補習班我不確定是否可以),而且這個 program 錄取率特別低(約10–15%)。以Applied Lingusitics入學的話,也能修這些課(除了語言教學導論),但就得以Discourse, Society, and Culture為必修課。

如果想以「社會語言學」為導向, Applied Lingusitics 和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都是很好的選擇。滿滿的社會語言學課程上好上滿,老師也都是全球最頂尖的學者。畢竟這就是IOE招牌的研究領域(不知道為何現在才成立program)。不過這個program是不能修語言習得、語言教學相關的課程的。

如果對教學和社會語言學都有興趣,Applied Linguistics 就是很好的選擇。這個 program 相對彈性,選擇豐富。但這個科系錄取率也不是很高,平均大約是15–18%。而且這個科系集結了很多本來就以「學術」而非「教學」為志業的同學,我目前博班同學中有好幾位都是這個科系出來的。

TESOL Pre-Service 是研究成分相對低的 program,真的就是以實務教學為主。這個program的對象是「沒有教學經驗,但有志從事英語教學的準老師們」,所以對有教學經驗的人來說,會太基礎了一點。這個program在第二學期時,可以選修一些開給TESOL In-Service或Applied Lingusitics的課。但根據我的上課經驗,在某些課上同學很可能會因為沒有第一學期的基礎,而跟不太上進度。另外,因為這門課畢業是寫Report而非Dissertation,可能對申請博班會比較不利。不過這個科系真的提供很多實務相關課程,非常適合新手老師來上。而且「聽說」之後會結合CELTA課程,還能獲得一張國際通用的教學證書。

但我覺得在申請前,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UCL 的課程是非常理論導向的如果你是想學習各種教學法、怎麼設計考題,千萬別來!請參考Kings, Leeds, Warwick等校,或去Columbia,他們都有很多很好的實務課程。

以社會語言學相關課程來說(例如:Language at Work, English in Diverse World Context),我們學院有好幾位「學派掌門人」親自授課,課程的理論性質當然很高。有些課程確實會結合教學,但基本上是要你反思「教學的社會正義性」。課程「不會」給正確答案,但老師對不同看法非常包容。我自己在碩士階段上很多社會語言學的課,覺得寫作業的過程其實很享受。老師很願意接受不同看法,很願意跟你討論不同觀點。

以第二語言習得課程(SLA)來說(例如: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Speaking and Listening),我們學校專任的師資大概有三位(兼任師資非常多),剛好專精「聽、說、讀、寫、字彙、文法」六大面向,而且三位全部都很注重「心理語言學」與「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三位老師的課程都是以研究導向為主,但教學評價也極高,是少數「又會做研究、又會教書」的學者。我自己現在最密切合作的也是這三位老師,只能說真的非常幸運跟他們合作!他們營造出來的教學、學習與研究環境是非常溫暖、相互尊重、互助友愛的。

以最實務導向的TESOL(例如: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課程而言,這部分其實是為了TESOL In-Serivce的學生設計的。因此,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學畢業後兩年教書經驗」的「學校老師」。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有大班授課經驗,上這些課才會有意義。因為課程中會提到很多理論,並要同學反思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自己沒有上過這些課(因為我大學畢業後一年就來唸書了,不符合這個科系的申請資格),但據上過的同學們說,這些課非常非常適合在職老師反思教學設計。教授們很會引導,也很會借鑒學生們作為老師時的教學經驗來設計討論內容與期末報告。

比較特立獨行的是語言測驗,幾乎沒有學校專精於此領域。語言測驗牽扯到一點TESOL、一點SLA,但又不完全相似。本校只有「一門課」和語言測驗相關,授課師資據說有變動,所以現況不得而知。雖然說我原本的老師是語言測驗的大咖學者,但老師這幾年沒教課了。語言測驗是相當創新的領域,而且北美和歐洲幾乎可以說是採取完全不同的研究理念(看看托福和雅思長得這麼不一樣,就知道差別多大)。之前最有名的語言測驗強校是UCLA(對,不是UCL,是加州那個UCLA),但他們把整個應用語言學碩士關掉了… 現在最強的應該是Lancaster,但語言測驗碩士只提供線上課程。

讀者來信QA

Q: 我看到好多學校都同時有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和對外英語教學(TESOL)這兩個program。請問這兩個學科有何差異?

Anderson’s Response:

Applied Linguistics 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裡面包含了如第二語言習得、語料庫語言學、語言教學、心理語言學等等。主要就是討論人類如何處理、使用或學習語言。

與之相對的是Formal Linguistics。Formal Linguisitcs主要包含句法學、構詞學、語音學、音韻學、語意學、歷史語言學等等。研究的是語言的構造,不討論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方式,而是很客觀地看待語言。

而Applied Linguisitcs這個領域中,最蓬勃發展的學科(也是最和社會接軌的學科)就是第二語言習得和TESOL。第二語言習得討論人類如何「學習」語言,而TESOL則討論老師如何「教」語言。兩者相輔相成,建構出完整的教學理論。

之所以現在TESOL科系幾乎都會跟Applied Linguistics合併,是因為大家發現教學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包含了對學習者學語言過程的了解,甚至還包含了身份認同的問題。因此,不少學校都會把社會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語言教學導論三個科目一同列為必修。

但這還是要看各校規劃。像是愛丁堡的TESOL和Applied Linguistics就完全不一樣。劍橋則是把理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開在一個program(以碩士而言,這真的很奇妙…)。

Q: UCL的這個系,和其他學校的相似科系有何差異?

Anderson’s Response:

Applied Lingusitics這個科系,UCL大概真的是全歐洲提供最完整課程的學校了。劍橋的這個科系和Theoretical Linguisitcs合在一起,因此課程很不完整。牛津的這個科系提供的課程極少,師資也比較集中在early bilingual的語言習得,與台灣的學校研究領域差異甚大,因此適合「研究興趣方向」明確的同學申請。

Applied Linguisitcs這個領域中,Lancaster, Nottingham也是相當厲害的。這兩間學校的QS排名雖然不算太高,但兩間學校的學者都很厲害。在UCL隔壁的Birbeck(他是夜校)也有極度厲害,在這個領域世界排名前10的學者任教。

美國的這個科系有點微妙,很多學校都裁掉這個科系了。比較有名的就是哥大和賓大。哥大課程非常完整,我其實當初也非常喜歡。不過若同學以後要當學者的話,哥大的課程可能會太實務導向,比較不利日後博士申請。事實上,哥大的博班也不是Ph.D.而是比較實務導向的Ed.D.,這點同學可以多考慮一點。賓大的課程比較側重社會語言學,所以我申請時比較沒興趣(雖然我後來都修社會語言學的課XD)。

如果很確定自己想念第二語言習得的博班,美國的University of Maryland也是非常棒的選擇。馬里蘭的強項是「認知」相關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甚至有一個專門的SLA Program!Program director是大名鼎鼎的Catherine Doughty,是研究aptitude的權威學者,現在也服務於美國國務院,和美國中情局有密切合作(研究探員的語言天賦)。比較可惜的是這間學校在亞洲並不有名,若沒有從事研究的計畫,確實不是上上之選。

P.S. 不管你去哪間學校,這個科系都是以華人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