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hju Huang
寫字的人
Published in
5 min readJan 27, 2020

--

皆川明與minä的旅行

皆川明來了。

正惋惜沒有機會去東京看 つづく的時候,他就來了。趁這個機會回味 《穿著minä去旅行》,輕盈喜悅的小書。皆川明曾寫道,為了一百年後還能繼續存在,希望minä perhonen以接力賽的方式持續下去。這隻蝴蝶飛著飛著,如今也飛過1/4個世紀。

minä perhonen歷年的品牌型錄《紋黃蝶》。Huang shihju攝

無法被「流行」概括的美好事物

「我覺得『流行』這樣的想法,對設計的本身是毫無意義的。」

皆川明就是皆川明,很難把他歸類在哪一種設計風格或劃入任何時尚小圈圈。27歲才成立minä,在那之前他也做過這樣那樣的事情。最有名的是他想成為長跑選手,學生時代幾乎都沉迷在跑步。不擅長短跑,就練長跑,當不成選手,還是繼續跑。

旅行途中,意外進入巴黎時時尚秀打工,因而踏入服裝設計的世界;進入文化服裝學院,卻時常請假去旅行;畢業後也不進入服裝設計公司,而是在縫製工廠打工;創業後,早上四點在築地市場搬鮪魚,下午才開始服裝設計的工作。

只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的個性,也延續到minä perhonen。眾所皆知,minä perhonen不會在時尚秀發表新作,不做換季拍賣,也不降價販售。皆川明用自己的方式對抗著時尚設計,專注在眼前的跑道,他有自己的步速。

minä perhonen的圖案充滿情境與想像。Huang shihju攝

選擇和流行保持距離,皆川明想做的是創造「流行」一詞無法概括的設計,「流行的東西和風格絕對是不同的,風格即使經過時間的洗禮,依然能夠保留並且被大眾認知,流行實在是追不上風格,讓人有種腳觸不到地面的虛浮感。」

體現在minä perhonen,就是每一件服裝設計都不會標示年份,布料圖案也不是僅此一季,而是累積成minä perhonen的珍貴資產,繼續復刻在新的設計中。例如誕生於2000年的 tambourine,立體刺繡的小圓圈,小小的圓延續成一片風景,不僅是粉絲喜愛的經典,也讓工廠無論淡旺季都能專心生產。

tambourine已成為minä perhonen的標誌圖案。Huang shihju攝

畫下「好像是這種感覺」的圖案

皆川明在書中也談到他的創作方式。例如他認為從布料就開始就自己動手做,才是最自然的方法,而且是做衣服的過程中情緒最高昂的時期。

很多人形容minä的風格很女性、很柔軟、很感性。皆川明說,其實minä perhonen的布料設計大多是語詞思考先於圖案,他會設定一些主題,例如:人類眼睛的想像力、not dot,從具體的概念或詞彙開始聯想。

而一個人面對圖紙的時刻,是他發掘自己的作業過程,那是不同於喜怒哀樂,一種接近無意識的狀態,他形容是一段很充實、很有重量的時間。如同許多創作者的靈感經驗,當他望著圖紙時,總會看到一些模糊的線條,「為了不讓這些線條消失,我拼命地追趕著他們。」

不只是圖書館的窗景,是皆川明來台期間親自手繪。Huang shihju攝

理想的設計和店舖

也有人說minä perhonen的風格很北歐,皆川明確實很欣賞北歐的設計。他覺得北歐設計不拘泥於特別形式,基本的設計雖然簡單卻強而有力,幾乎所有的事物在那裡都能被接受的感覺。這也是他常說的,「不同不等於不正確」,每個人的個性都有很多面向,也許其中有一面很適合穿minä perhonen,比起對minä perhonen很死忠,這樣的心情更令他高興。

設計師也是如此,外表看起來很美麗的造型中,蘊含著只有那個人才能創造出的美感,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的設計師。不只是埋首創作,而是以經得起時間淬鍊,還能引起人們共鳴的想法從事設計,他透過親手造物,創造出心、手與物的循環,也串聯起工廠、工作室和消費者。

在日本,他喜歡把工作室設置在店鋪旁邊,他覺得最理想的店舖空間,是一個客人可以有什麼「預感」的場所,設計師可以親眼看看客人挑選衣服的過程,客人可以欣賞著他和店員親自採購的古董雜貨,一邊想像著未來的商品正在隔壁製作著。

策劃這本書的松浦彌太郎說,他很想穿著minä去旅行。而皆川明和minä perhonen的旅行還在繼續,「minä是船,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位漁夫」,這樣的告白讓人好奇這隻黃色的小蝴蝶將飛向何方。

minä perhonen的衣服,是經過時間淬鍊的呈現。攝:Huang shihju

《穿著minä去旅行》,皆川明 X 松浦彌太郎,黃碧君譯(布克文化,2013)

Cross Exhibition|minä perhonen:皆川明 生活與設計‧ 展(不只是圖書館,2019.12.13–2020.1.12)

--

--

shihju Huang
寫字的人

自由撰稿,邊讀邊寫,寫人物、設計、工藝、空間、一點社會議題,有時也做出文字企劃和出版編輯。聯絡信箱:sjhuang7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