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成功作法不一定適合你
最近因為在台灣的一連串公衛事件發生,許多比較有英語能力的人就去爬文看他國的做法是什麼,然後反問台灣政府為何不能照做。下面的留言就會有一長串的留言在爭吵。其實這種現象很常發生在我們的身旁,小至為什麼隔壁王太太使用某個藥方治療她的症狀有效,怎麼我用就沒效。大至為什麼那家企業用這個策略方法成功,可是我公司用了問題反而更多。
很多時候我們在考量這些建議抉擇時只見到結果,但忘了去看背後還有很多要考量的因素。若是要考量別人的作法是否適合自己時,記得要先去考量兩個層面: 目的與條件
- 目的
目的顧名思義就是做這個抉擇想要得到什麼成果,為何要做這件事。每個人做其抉擇都有想要達到的目的。就算是同一個抉擇,不同人做也會帶著不同的目的。舉個例子,選擇去墾丁海邊玩。有的人目的是為了玩水,有的人是為了看海,有的人是為了看帥哥美女。當帶著不同目的時,雖然都是去海邊,獲取的東西會不同。
再舉一個比較生活的例子。都是買一隻台積電股票,每個人的目的就會不同。有人打算想放長期投資、有人看上它的穩定季配股息(雖然殖利率蠻低的)、有的是想炒短線。帶著不同目的投資時,就會需要用到不同的評估方式。而這可能是別人不會主動告訴你的。
先了解目的才能比較理解為何對方做這樣的抉擇,而不是只看作法但不問目的。
2. 條件
條件的意思是手上有什麼資源可以利用以及整體局勢是怎樣的。也就是俗稱「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況怎樣。企業會評估手上有多少資源,所在的商業環境,來為企業目標訂定最適合自己的企業策略行動。資源比較多的大企業能使用的策略及規模會比小而美的企業要多。
如果談到個人的條件可以分為內在跟外在:
內在條件又可分為有形的與無形。有形的條件如名下資產、現金、車子房子等。無形的條件像是工作技能、口才、專業知識經驗等。外在條件像是社經地位、信譽、人脈關係等
這些條件會決定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如果只有1萬元的預算,不可能做百萬元等級的選擇。硬要做一些超出自己條件能力的抉擇只會讓自己陷入麻煩。
舉個之前有名的戴勝益演講。他說到月收入未達五萬不要儲蓄,要拿來拓展人際關係。單看這句話就照做的話肯定會出問題。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到底有沒有本錢做這件事。不做儲蓄這件事情代表戶頭只留很少錢。那萬一有緊急事故需要急用錢,但戶頭沒錢也沒有家人朋友可以金錢支援時,會讓自己陷入困境。戴勝益有底氣跟條件容許他這樣做,但我們可能沒有。因此做之前要仔細思考做這件事的目的以及自己有什麼條件。他的講這句話目的是要鼓勵年輕人交朋友建立人脈。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這個目的到底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以及自己投入多少錢才恰當,而不是盲目地把全部的錢都砸下去。
因此當別人建議一個成功做法給自己時,先記得先問一下他當初做的目的跟時空環境條件是怎麼一回事。如果都跟自己很相仿,那可以參考斟酌使用。如果是個天差地遠的背景,感謝對方的好心就可以了。
記得「Follow」我的 Medium,讓我提供更多優質文章給您。如果覺得這篇文章不錯,也請不吝掌聲拍手。你的拍手是我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