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來了」故事中的讀者與作者體驗──Nabokov《文學講稿》

陳怡安 Yian Chen
組裝式單人房
Published in
4 min readSep 26, 2020

「一個孩子從尼安德特峽谷裡跑出來大叫『狼來了』,而背後果然緊跟一隻大灰狼──這無法成為文學;除非孩子大叫『狼來了』!而背後並沒有狼──這才是文學。」──Nabokov《文學講稿》

Nabokov(納博科夫),知名作者,代表作有《蘿莉塔》 via 蓋蒂圖片社
《文學講稿》是一本文學批評著作。via 博客來

「狼來了」是一個我們從小就熟知的故事,也是一個只消聽過一次,就無法忘記的故事。因為這故事本身結構非常簡單,沒有任何冗贅之處。

從那孩子第一次喊狼,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狼來了!狼來了!」我們立刻放下手上正在進行的、心裡正在思忖的所有瑣事,瞬間警覺起來。這是一個簡潔又亮眼的故事開頭。

我們全部投入了,然後發現原來並沒有狼,我們被那孩子蒙騙了第一回。這是一個脫離常軌的事件,把平靜如死水的日常生活了晃一下,像一個小小的地震。所有人都跑出來看,也習慣性的抱怨一下,沒事了之後又全部鑽回日常生活中去。

有幾次讀文學名著的感覺就像經歷一個人的地震。也許是在安靜的圖書館、也許是在晚餐後的床鋪上、也許是一個吵雜的食堂裡休息的幾十分鐘。越好的故事帶來越強的搖晃,然而那搖晃也並不一定是立即的,有時候是餘震。從文學作品中抬起頭,確認世界如常運作後,又像沒事似的鑽回日常生活中。

當那孩子第二次喊狼:「狼來了!狼來了!」我們又立刻被吸引了,同時丟下手邊的事物跑到外頭去。我們這些聽眾、讀者,全都是自願跑到外面去的,我們巴不得有一個事件讓我們暫時離開一下煩悶極的日常。這次跑出去,不無期待和看好戲的成分。

第二次喊狼時,跑出來的我們,都進入了故事的中心。好奇心被撩撥起來,想要一探究竟。既期待又不想知道,到底這次有沒有狼?結果,狼還是沒有來,我們感到安全了,又鑽回日常生活裡去。

Nabokov提到一個成熟的讀者,只能是一個反覆讀者。這讓我想起,生命中想要閱讀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無數遍的那些文學作品。有一個貼切的成語「愛不釋手」。大概能夠被百讀、百聽而不厭,甚至越發有趣的藝術創作,就屬於經典。

被搖晃過一次,體驗過文學中的驚喜、意外、危險,此後便會不斷想起那樣迷人的全身心的體驗。搖晃是原始的,板塊運動裂出了大地,從此有了山和谷;搖晃是不可抗拒的,接近神。面對「搖晃」本身的巨大和危險,人類容易變得虔誠。

我從閱讀文學名著時所感受到的,全身心搖晃,有形容詞是「震撼、激動、激盪」,也類似這樣。文學的搖晃,破壞了既定的「常識」,從那之中長出山谷。

我特別對那孩子「第二次喊狼」的心思有興趣:

如果我是那孩子,第一次喊狼,而且發現竟成功蒙騙了全村的大人之後,肯定會洋洋得意。我從此發現了一個自我的潛能,那是「寫作」或「創造」。

學會了一項技巧,便很難不去用。而且根據第一次的經驗,第二次喊狼的技巧應該會再調整過:喊叫的聲音要更熱烈嗎?表情要更為細膩一點嗎?要先小跑一段,好呈現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嗎?這種心思,也好像一個創作者被閱讀之後,開始會對自己的作品有了讀者的批判和眼光。

對創作者來說,狼來不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那之中獲得滿足和成就感,然而為了讓大家再次相信,便需要鑽研更多技巧,也許換個題材,或渴望實際見一見那狼的樣貌、渴望感覺真實的害怕與緊張感。

從中,甚至有了探索更大世界的欲望。

--

--

陳怡安 Yian Chen
組裝式單人房

有幾個房間,分別住著詩集、後背包、音響與畫筆。詩集《安好》《我和我私奔》。IG @yian0705 / Email:yian070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