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鼓勵取代罰與賞,阿德勒正向教養與依附的秘密

小學生育兒交流
小學生育兒交流 BLOG
5 min readMar 15, 2019

最近這一兩年,正向教養的書籍在台灣開始變得很流行,知名心理師洪仲清老師也多次在其粉專推薦正向教養的書籍。筆者貓心雖然不是研究正向教養的專家,但從我自身所學的依附理論做出發來看,正向教養就是創造安全依附的方式。

何謂正向教養?

要了解正向教養,就要先了解阿德勒所謂的私人邏輯。如果從阿德勒的觀點來看,小孩子並不是不聽話,而是他們根據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所形成的私人邏輯,和父母的私人邏輯不同罷了,簡單來說,就是小孩子和父母用不同的方法在思考眼前的事情,自然也會得到不一樣的判斷與結果。

在阿德勒之前,流行的是獎賞與懲罰的行為主義,這也是許多父母採用的方式。但行為主義之所以被正向教養所提出來批評,正是因為行為主義帶來的結果並不長久。舉例來說,當小孩子每看完五本書,學校就會給予一次獎金,這確實能造就小孩子閱讀的「行為」,但卻沒辦法造就小孩子閱讀的「興趣」,一旦獎金取消之後,這些小孩子就不再閱讀了!

而所謂的正向教養,乃是抹除獎賞與懲罰,強調用鼓勵的方式來支持孩子的基本需求。從阿德勒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獲得歸屬感的需求,以及追尋自我價值的需求,因此小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是為了追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因此,當孩子做出不正當的行為,並不代表我們要去懲罰他們,而是要去理解他為何採用這樣的方式來追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他「行為背後的信念」是什麼?

正向教養與依附

正向教養之所以與依附有所關聯,是因為採用正向教養的方式,應該能夠造就出安全依附的孩子。依附理論強調的是,當孩子有需求時,他能不能夠找到主要照顧者(available),如果找到了,主要照顧者能不能敏感的覺察到他的需求是什麼(sensitive)?如果察覺到了,又能不能給予孩子支持性的回應(supportive)?

正向教養強調的就是這樣子的回應方式:能不能溫和且堅定的回應孩子的需求。有些人在回應孩子時,只有溫和而沒有堅定,那便成了溺愛,孩子想要玩具就買給他,雖然好像滿足了孩子表面上的需求,但卻沒有和孩子產生情緒上的連結;有些人回應孩子時,只有堅定而沒有溫和,僅是一味的批評孩子的需求,那便不能給予孩子所需要的回應。

真正的正向教養,同時包含著溫和與堅定,其中重要的便是「先連結感情,再調整行為」。例如告訴孩子:「我了解到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但媽媽現在沒有這麼多錢,怎麼辦?我們可以一起去公園玩溜滑梯,但買玩具這件事情媽媽沒有辦法,不過媽媽依然愛你。」

在這樣的例子裡,媽媽和孩子的立場是連結在一起的,他們站在同一條線上,讓孩子知道媽媽在乎自己的情感,同時建立起界線,媽媽並沒有讓孩子予取予求,也沒有忽略掉孩子的感受。

用情緒指導面對孩子的情緒

研究婚姻的專家John Gottman曾經提出情緒指導與情緒消除這兩種面對情緒的方式,所謂情緒指導指得就是「透過站在孩子的身邊,了解孩子的情緒。」而情緒消除,則是告訴孩子「情緒不重要,家長說不行就是不行。」在情緒指導當中,會有許多「與你一起」找出解決方案的語句存在,透過「鼓勵」,陪孩子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案,而不是幫孩子做好,也不是指責孩子為什麼做不好。

透過鼓勵,能夠使孩子追尋自己想要的目標,長成他們想要成為的樣子,感覺到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獲得快樂、享受人生。

譬如說,當今天孩子遇到數學作業不會做的時候,一個採用情緒指導的父母,便會告訴孩子說:「沒關係,我們一起來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解出這一題,你看到這一題,有想起老師教過的什麼公式呢?」在這裡面,我們不會看到父母負面的情緒。而當孩子做出來時,自然會從中得到成就感,便不需要透過獎賞與懲罰來掌控孩子了。

請謹記這一點,雖然在孩子解出答案時,你可能會想要給予他獎勵,但千萬別這麼做。因為一旦長時間這麼做之後,孩子內在動機(自己解出難題而得到的愉悅感)便會被外在動機(獎賞)給取代,等到有一天,你不再給予獎賞時,孩子便不再那麼對解題感興趣了。

作者貓心 Psydetective〈女人迷〉、〈泛科學〉專欄作家。台大心理系畢業。
很喜歡貓,期許自己有一天能開一間充滿貓的心理諮商所。

--

--

小學生育兒交流
小學生育兒交流 BLOG

擔心上孩子上小學後問題百百種,想找人討論卻苦無門路?加入『小學生育兒交流』臉書社團,讓專家與熱血爸媽為您解決所有問題!https://reurl.cc/700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