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週記|#8 這些傢伙『撩』走了我的客戶!
摘要:用人工智慧,撩走客戶的戰爭開打了。
字數:2716…有點多,等公車時間別看
用『撩』是因為,加入AI應用的客服,只是開始,還不是太多人注意到,就像撩一樣,一不小心就成了對方的人。
注意到的人會發現,運用AI得宜者,能透過時時刻刻的『撩一下』,來取得不一樣的客戶表現。就像是心理學講的,無論對方是好是壞,
只要常出現在眼前的,非渣人士,基本都會有好感的。不然,那麼多廣告是為了什麼?
剛好針對上一篇提到對岸智能機器人應用部分,有朋友問到些問題,所以這篇再做更近一步的梳理,也大概說說我理解的眾廠商切入這領域的角度。
無論什麼企業,剛開始都是從自己最有優勢的地方開始。面對一個新技術的東西出現,很多時候都是應用既有的優勢,再延伸過渡而茁壯的。
而目前客服領域,轉變為智能客服的企業也是如此。基本上,可以從上一篇文章中,可以簡單歸類為三類來切入,也就是『行動端』、『技術端』、與『行銷端』來看。
首先是從行動應用角度出發,也就是本身是即時通訊廠、雲應用相關的廠商,再連結到客服領域。以上一篇表格中提到的『環信』來說,就是最標準即時通訊(IM)+雲廠商的案例,透過本身是即時通訊技術的廠商,在雲端時代便成了雲通訊商,再看到了客服轉型時又成功了延伸出智能客服的應用。
這類的廠商也包含了LeanCloud、融雲等,相較在台灣來說目前甚少。目前台灣提供企業通訊(雲)的,應該以中華電信Qmi、微軟Skype for Business、台灣大M+、互動通訊Team+,多是以電信商或某原廠商的延伸服務,而且企業通訊與雲兩個整合的也不多,講到原生雲通訊又再延伸到智能客服的還不清楚(有再請留言喔~感謝)。
相較下,針對行動端,較多人理解的的是以做行動應用App服務,搭配API應用,來做智能客服的就相當的多。
這也是針對行動端兩者區別。而這樣的出發點,多半會站在打『升級』與『加值』服務的概念,因為手上有了既有的行動端或雲端的應用,所以也是既有客戶在深推。只是,從『智能』的角度來看,水深了點,所以也不是那麼容易在做整合。優勢是能做到的是快速部署的應用,但針對智能的預期就要思考了。
相較下,以『技術』出發,則多是目前的新亮點。多因為公司有某個看似嚇人的技術,所以可以針對類似『自然語言理解』、『語意分析』、『情感識別』、『語音』等技術做切入。以表格中來看,智齒科技就是這類的廠商,透過單點強大功能,來佔有智能客服推展的優勢。以台灣來說,碩網資訊、優拓、竹間等都是類似這概念的,公司有特定牛人來捧出一家公司。
這類的往往在客服細膩程度高,可以做到相當好的辨識與回饋等。廠商優勢在於,整合完善就會是相當強大的SI廠商。在技術優勢與整合穩定下,也多半為大企業較依賴的廠商。畢竟都要建置了,何不選技術好的,更重要的是,有技術還怕不能串連?所以在整合面上大企業要求的會更加多,這也往往成為技術廠商的優勢。像是銀行、金融單位也多半會優先嘗試這類廠商。
問題在於,技術誰說好才算好呢?加上既有使用習慣,多數客服人員還在打電話啊,還在用既有的系統啊!怎麼跟這些公司良好的整合、人員操作簡易是個問題,畢竟技術東西很容易嚇到人。
最終真的能強到多少?是否可以量化出『少多少客服人員』或是『帶來多少單?』,我想不是太多公司可以打包票,而且站在買主角度,這些都會是請預算的重要指標。
只是,換個角度思考,長遠來看,如果做得好,若敢以『結果』來收費,這樣對於綁定客戶,並且建立產業門檻也會變得更深了,這也是表格中『容聯七陌』的策略偏向了。尤其B段系統,導入要汰換不容易,所以這會是另一個思考點。
最後,以『行銷』出發的智能客服,這也是目前市面上報導最多的類型(行銷+客服)。主要原因在於夠『直覺』,因為可以解決客戶問題,還塞產品,這不是相當好嗎?
這就是表格中的『美洽』走法,重視售前的服務,透過機器人的對話,來細膩切割用戶的差異,並且給出指標,看活躍、再行銷等。這也是目前行銷、廣告、品牌公司、多數人比較有興趣的一部分。
以系統商角度,延伸面就可以把觸角放再放到CRM領域;以行銷公司來說,就可以搭配既有廣告做綁定,應用在主流的社群軟體中(Line、FB)等,成為品牌營造的重要推手。不同渠道深挖都可以,初期靠玩法深耕累積就能迅速成為一方代表了。像是Botbonnie,就是擅長用技術搭配行銷設計,做出了大家熟知的手寫情書案例。而也是多數電商剛開始的選擇,快見效有轉換才是重點。
這類廠商優勢,主要體現在於多數人覺得『門檻低』,且都多採用既有套件或開源應用,所以會吸引相當多的人投入。
但事實上,背後如何應用『技術』與『套路』結合,這是相當不容易,所以裡面會需要的『轉換』能力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需要『機器人訓練師』,而這類人未來身價會越來越高,尤其懂『行銷』或是反過來行銷懂『訓練』的話,都會是相當有價值的。
至於什麼叫做『訓練』呢?了解用戶的習性領域習性,同時兼容理解技術的使用空間與局限,來設計一連串的體驗方式,這是種能力。
還有一類,最容易忘了,也就是『傳統類』即是客服廠商的華麗轉身。這類廠商本身即可能是掌握『人』的Know How的客服中心;或是掌握『工具』的資訊廠商,像是透過工單系統,或是表單文件、語音線路等的SI應用延伸。
前者,這類是最普遍的,比的不是『人』的量,而是『營運』的能耐來解決客服。優勢是,一刀見血,如何調度人員、管理等是關鍵,這對需要大量客服的企業相當有說服力,畢竟他們更懂這些前線戰士的語言,對比技術或行銷那些賣天上星星的人,這似乎更實際了。
相較下,後者工具廠商,這類和技術廠商相較下,更多是既有的產品端延伸,一方面可以很快的跟辦公系統OA整合,二方面來說,也可能是某個既有的商用軟體的延伸,因為本身就有一定客源了,所以在推動上也較為容易。因為不是新東西,所以客戶也往往較直接技術灌輸好懂。
總的來說,天下武功千變幻化,各有所長,唯『快』不破。快,不是時間概念,而是根據客戶需求調整的反應態度。
而這波新的客服戰爭,真以為只是客服?或只看成是個渠道改善?那就是小看客戶了。
想想看,小編就是再辛苦、回得再有創意,也沒法24小時陪在身邊(我常加班,所以問問題都晚上凌晨…奧客?)。
所以什麼是『撩』呢?就是常常有『不刻意的企圖』回覆。
智能機器人訓練得好,解決客戶問題,同時有時帶出點購物連結,這樣企圖夠明顯了吧。
再不注意,客戶可能被隔壁老王24小時忽悠給拎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