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失竊記 Ladri di biciclette(Bicycle Thieves)影評:囊括了世間所有絕望的電影

Lizzy Chiang
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
3 min readJul 28, 2019

於《義大利電影課》影展觀賞義大利導演維多里奧狄西嘉的《單車失竊記》,觀影隔天於粉絲團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打下的心得,同步於此。

我的「義大利電影課」從昨日開課,頭兩部看的是《單車失竊記》和《不設防城市》。

相較於法國電影,我對於義大利電影更不熟了,狄西嘉和羅賽托尼的戲我是一部也沒看過,義大利的導演比較熟悉的就是費里尼,再來應是維斯康提。(這次沒有《魂斷威尼斯》實在令人傷心)

但對於義大利電影的樸實一直是著迷的,連費里尼的舞台式奇幻展演都有一種質樸,這電影課怎能不上。

《單車失竊記》
Ladri di biciclette│Bicycle Thieves│1948│Vittorio DE SICA

這大概是,囊括了世間所有絕望的電影。

劇情平凡無奇,鏡位中立,正是因為這樣,才顯得絕望如日常,像空氣一般無所不在,像城市的污染一樣,悄然侵蝕著你。

電影名稱《單車失竊記》堪稱大暴雷。劇情像命中註定一樣,早在一開始就已定調,縱使如此,《單車失竊記》在鏡頭同男主角急切地找回失竊的單車這漫長的一天中,漸漸的把戰後義大利的窘迫、貧乏、無助的情感蔓延開來,畫成了普世的焦慮和無奈。

電影就是如此神奇,明明上映時間距今已 71 年,距二戰後已 74 年,卻仍能強烈感受到那股濃烈的、死灰無法復燃的無助感受,與此時的自己、自己眼中的社會,熱切共鳴著,彷彿戰爭仍在左近,彷彿這個世界被詛咒綑綁,不曾消散。

很難想像,一輛單車如同一個家庭的命脈,到底是什麼光景?但這樣的世代落差,卻也震出了觀影者體內的「末日感受」,將日常的形體帶入「單車」的框架之中,比如「薪水」;比如「健康」;比如「自由」。

終究,男主角被偷走的,不僅僅是一輛單車而已,而是生命的希望。

(不過總歸來說,義大利人還是擁有堅韌的生命意志,我一直很怕男主角在兒子面前自殺啊…)

另外,《單車失竊記》的亮點當數男主角的兒子 Bruno ,時而同個小大人般與父親說話,時而又回到自己的年歲,靜默無聲的緊緊跟隨父親,肉乎乎的臉頰,短短的腿,各種神情,可愛極了!

而最後那一幕,父親的行為在他小小腦袋翻攪著五味雜陳的情緒,總使傷心欲絕,縱使眼淚清掛在臉頰旁,他仍堅定的握了父親的手,緊握失魂無語、默默哭泣的父親的手。

那隻小手,像條繩子般,緊緊繫住父親,將他牽回,牽回這無助的世間,縱使世道如此,你還有我。

噢噢然後我非常非常喜歡金馬官方對於《單車失竊記》的介紹,寥寥數句卻動人不已:

《單車失竊記》被視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最完美的代表作,不論是實景拍攝、自然光、非職業演員的運用,都為戰後片廠體系瓦解的電影製作另闢蹊徑。更神奇的是那些看似偶發的事件都具備強烈的魅力,卻又不受戲劇連貫性的束縛。而它偉大動人的開放式結局,也被譽為純粹電影的典範。肯洛區、勞勃阿特曼等大師都把本片視作重要的創作圭臬。

還有對於《單車失竊記》導演維多里奧狄西嘉關於此片的引用:

扮演男主角的馬吉歐朗尼雖然剛開始對拍攝和表演都感到不安,但愈演愈接近他的角色。他告訴我影片最後那個男人的屈辱、震撼,他完全感同身受,當兒子握住他的手時,那奪眶而出的眼淚都是真的。

以上引言來自金馬官網:https://bit.ly/2LHRTs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