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影評:愛情不常在,卻能如爵士樂及電影般雋永

Lizzy Chiang
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
10 min readApr 14, 2019

這次因為參加《樂來越愛你 K歌場》,又再把《樂來越愛你》重看了一遍。

今天邊唱邊再看了一次 <La La Land> ,就算當初院線三刷,私底下看了無數次,劇情倒背如流,還是深受感動。

原以為能不出一滴淚看完的,畢竟看了這麼多次。孰知情緒是毫無免疫可言的,最後那雙回眸,依然泛淚。

Sebastian 的傲嬌與愛戀襯托 Mia 的靈動可人

只能怪罪高司令把「憂鬱」刻入了骨,明明演起癟三是如此討喜可愛,卻總愛向著楚楚憂鬱的角色走,見他憐愛 Mia 的眼神便醉倒,一看再看後,終於看懂高司令在這部戲裡是何等迷人的存在,在我心底簡直蓋過 Emma Stone 的演出。

這麼說許多人是要大聲拍桌、敲著門抗議了,最初我看完 <La La Land> 也是為了 Emma Stone 如癡如醉,一顆心隨著她被高司令拖著向上飄舞,再也無法落下,想著世間女神不過如此,看著另一位與我英文名字同名的影評大聲喝采著 Emma Stone 的耀眼,心裡連連稱是。

如今看來,那不過是我的「自醉」而已。

Mia 這個角色脫俗時如泳池畔身著黃色洋裝(我至今仍愛死她穿那套洋裝)舉手欽點 <I Ran>,跳著嘲笑他人的舞蹈的淘氣女孩,舉手投足間散發靈動姿態。

然而她也貧乏,貧乏的追求掌聲,貧乏的在挫折後自卑。

她就是妳,就是我,就是一般有點難搞的女孩子,我們以為我們特別,所以我們深受 Mia 這個角色的共鳴,因為在她身上怎樣都投映出一部份的自己,而她最後,以某種不知名的形式戰勝了自卑,贏得掌聲。

我們嘴巴上說這些髒,但心裡總是誠實的,所以當我們看見 Mia 的「成功」,我們心裡認真的相信了,相信自己在不久的將來,也有可能以某種不知名的形式廣受市場愛戴。

但事實上是,在懂的被愛的滋味是什麼以後,我在《樂來越愛你》看到更多高司令飾演的 Sebastian 的魅力。

多次重看後,越被高司令舉手投足間,尤其是臉上的神情吸引 — — 這是一個戀愛中人類的臉龐,原先傲嬌如他連首 <Take on Me> 和 <I Ran> 也彈的不情不願(靠杯這兩首歌明明就很好聽!),瞧不起正經搖滾樂的正經爵士音樂人,竟然可以如此凝視、如此蹙眉、如此微笑。

(是說 Mia 也真懂他,居然知道點 <I Ran> 他會超不爽。)

高司令在 <La La Land> 展現了不同層次的愛 — — 對於爵士樂以及 Mia 的。

從最一開始就被他坐在「燈塔」裡面對面同 Mia 歌詠著爵士樂迷倒,不但將我所愛爵士樂的「攻擊性」描述得淋漓盡致,我彷彿也在他身上映照了另一部份的自己 — — 一如我現在向你們用文字唱出 <La La Land> 對我的雋永,才知道原來自己也有這樣的一面,熱情滿溢的一面。

Sebastian 的愛是不誇張的溺愛

而高司令把 Sebastian 對 Mia 的愛用一種不誇張,甚至可說是非常細緻的方式呈現,例如溺愛的笑、溺愛的望,可謂「小眼神、小表情」,襯托出 Mia 的珍貴。

透過這些小動作透露出他對這段感情的珍視,讓 Mia 坐上女神寶座的就是他,沒有別人,沒有高司令的這些小動作,我敢說觀眾對於 Mia 的投射不會有想像中多,畢竟誰不想被如此珍惜,尤其是被我可愛又貌美的高司令。

最後一幕,那雙回眸,能惹哭我的,也就是高司令那遺憾的一抹笑,臉龐掛上略顯侷促的髮絲,簡直要讓在做每位女性、男性母愛爆發。

或許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成為 Mia ,因為她是如此被愛著、珍惜著,盧小小的時候還是有個愛著妳的人不停地推妳一把,要妳相信自己,比妳自己還要更愛妳,幫妳屏除所有雜音(Pisi-kaka!),因為有這個人,我們才看得見 Mia 散發的鬼靈精怪、崩潰的心靈以及最後爆發的潛力,因為有 Sebastian 。

我甚至認為許多讓觀眾認為 Mia 美若天仙的視角都是導演為了凝聚出「 Sebastian 這個角色心中的 Mia 」形象,為了讓觀眾能與 Sebastian 的愛戀共鳴更多而刻意拍攝的。

總之,能再度看到 Ryan Gosling 拱著背彈琴實在我幸。

靈動的爵士樂在他指間流瀉,昂然在空氣中,那模樣簡直是逼人把它擰成 gif 檔掛在心上,謹謹記著。天曉得爵士樂有多難彈!一名男演員能彈成這樣,把美麗與哀愁都彈進去,把自己的演技都彈了進去,比起《海上鋼琴師》的炫技意味,我簡直要朝高司令拜倒。

令人醉心之 Damien Chazelle 導演的匠氣

朋友或許在心裡都默默訝異如此偏執的我怎麼會喜歡匠氣這麼重的 <La La Land>,這太不像我。可能它把某部分一直深植在心裡某處,那個活在美帝好萊塢樂園的我給喚醒。

小學、國中到高中,音樂老師時常放音樂劇影片給我們看,也有踢踏舞和爵士樂,這些像種子一樣深埋在心中,對歌舞我完全無招架之力(電影版《悲慘世界》拍太爛了,變成一個例外)。

導演 Damien Chazelle 在本片一開始即以一場歌舞拉開序幕,有人說太矯情,有人說沒必要,但就我來看,這不就是百老匯一貫的作風嗎?服裝以色塊鋪陳,場景以歌舞鋪陳,「偽一鏡到底」,更讓開場的「舞台」色彩濃厚。

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雙人踢踏舞橋段、在天文台一耀而直上星空的華爾滋以及最後的「假如能重來」的愛情餘味,都用舞蹈呈現兩人間的化學變化、情感流動,以足夠「歌舞」,又不突兀的方式呈現,是我認為 Damien 厲害的地方,你也可稱之如此精心安排為匠氣,是啊!沒錯!但我非常喜歡。

<Sining in the Rain> 中女舞者翩然起舞的片段

《萬花嬉春》 (Singin’ in the Rain, 1952 ) 與《樂來越愛你》 ( La La Land, 2016 ) 跨時代的疊影

本片處處可見我鍾愛的 <Singin’ in the Rain> 的影子,我想是另一個我愛上 <La La Land> 的原因。

當初看了<Singin’ in the Rain>,便為之傾倒,怎麼可以用這麼「美」的方式講一個老派到掉牙的故事?

我一度為了一段<Singin’ in the Rain>中男主角和一位女舞者的舞蹈而感動不已,流淚多時。那段戲硬要用邏輯解構的話,被安插在電影裡根本說不通,被拔掉故事一樣說得下去,可是沒有那段舞蹈,我就覺得 <Sining in the Rain> 無法成為經典,在那個當下我內心某一塊就是被觸動了,隨著女舞者長長、飄逸的衣襬而搖曳。

<La La Land> 中一開始 Mia 跑趴,導演以各種霓虹招牌置換,這段在 <Sining in the Rain> 似曾相識,更別提踢踏舞、高司令繞著燈柱,另外還有一小段 Mia 和室友的舞蹈也可看見 <Sining in the Rain> 女主角舞蹈的影子,啊!還有 Mia 帶 Sebastian 逛著片場,一度以為他們要走近 <Sining in the Rain> 中女主角登上鐵梯對著男主角歌唱的那個佈景中。

<Sining in the Rain> 中有一幕也以林立的招牌呈現,在 <La La Land> 中 Mia 跑趴的片段也可以看到這種用法。

個人幻想:《去年在馬倫巴》 ( 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1961 ) 的再現

另外想提及一點, Mia 在舞會上,從廁所中走出來後,舞會上每個人都停格,隨著她的腳步開始有了慢動作。那一幕,我如臨亞倫‧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完全沒有騙人!我腦袋第一個念頭就是這部片,雖然兩部片對於「停格」想要表達的寓意不見得一致,但對於將時間凍結的妙用都恰如其分地掌握,在 <La La Land> 中, Mia 在燈紅酒綠、招牌林立的好萊塢沒有去處,她的迷失將時間走成了永恆。

導演 Damien Chazelle 對於自身爵士樂愛好的叩問:誰是改革者?

我就這樣在 Damien Chazelle 不斷為本片注入的「老派」中癡迷,尤其是他於其中注入「對於爵士樂」的執著。

John Legend 飾演的 Keith(我原以為 John Legend 名氣頗大,直到等廁所時聽到有人叫他「那個黑人」)所說的那番話,大意上是說 Sebastian 所喜愛的那些爵士名家在當時都是「革命者」,然而 Sebastian 卻只想著墨守成規,守著「純爵士樂( pure jazz )」,這樣如何同先人一樣成就爵士樂的靈:革命?

這是一個大哉問,或許導演被這樣問過,或自我懷疑過吧!但我想他在本片結尾給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保留爵士樂的「純粹」說不定是在這個不斷變動的市場中最具革命性的事。

Mia 和 Sebastian 的職涯較量:你如何定義成功?

有朋友看完說這部片讓 Mia 把風采全都搶了去,而 Sebastian 彷彿再度被「上海」,敲詐了一番,最後只落得當個爵士酒吧的老闆,不像大明星般堂皇。我想不是這樣說啊!這樣彷彿否定「傳承傳統爵士」,認為這個不在 Sebastian 開酒吧的根基裡,或不值一晒。

Sebastian 為什麼要開爵士酒吧?不就是想像個阿Q般,以自己的方式傳承「純爵士( pure jazz )」嗎?如果無視這件事,而端看兩個人職涯的結局,未免也太「平板化」 Sebastian 這個角色了吧!也太瞧不起導演對於爵士樂的喜愛了,「開爵士樂酒吧」和「拍爵士樂相關電影」一樣,都是一種手段,用自己「做得到」的方式努力的捍衛著自己的夢。

其實還有很多細節想講,每次寫 <La La Land> 都很碎片化,覺得自己沒有講心中全部想說的話,但要想說的多如繁星,再不寫下來的話,就真的再也生不出任何一篇有關這部電影的影評了,今天先這樣,改天從頭再看過,我們再重新說過。

題外話,不知道導演和編曲 Justin Hurwitz 是不是故意把這首 <Start a Fire> 給編成這副樣貌,彷彿天底下的俗氣都為之收納,我每次聽原聲帶都會跳過這首,聽了總是不耐,最高明之處是其中可見 John Legend 的影子,但與 John Legend 自身的 <All of You> 相比卻差了一大截,<All of You> 是俗夠大碗,<Start a Fire> 卻是俗不可耐。

喜歡我的電影垃圾話的話可以…

追蹤我的Medium:https://medium.com/@lizzychiang

或來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按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