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男孩Beautiful Boy影評:全靠Steve Carell和甜茶演技撐場才足以美麗

Lizzy Chiang
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
10 min readDec 10, 2018

--

前陣子去看了,由真實故事改編,台灣在 12月7日上映的 《美麗男孩》( Beautiful Boy )。

看完後,走出戲院,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這樣的「 Beautiful Boy 」。

只能說這部片在 IMDb 上 Metascore 得到 63 ,而爛番茄新鮮度還保有 68% ,這樣堪稱及格的分數,Steve Carell 和 Timothee Chalamet (可愛的甜茶是也)的演技絕對幫了很大的忙。

先從好的開始講起好了,也就是吸引我去看《美麗男孩》( Beautiful Boy )的兩位演員 Steve Carell 及 Timothee Chalamet 。

我從《王牌天神》開始認識 Steve Carell ,他近年可說是大展戲路,在《暗黑冠軍路》演出高深莫測到令人恐懼的富豪,在《大賣空》裡演出憤世忌俗的華爾街經理人,在《咖啡・愛情》裡演出呼風喚雨的商場鉅子,在《勝負反手拍》裡演出自大又過氣的網球選手。

而這次,他是一位毒癮患者的父親。

以下有雷。

Steve Carell 可以稱得上是我喜愛的男演員,他在每次的演出中都恰如其分的,去切合角色,觀眾看到的是角色本身,不是 Steve Carell ,對我來說,他完美達成他的職責。

他在《美麗男孩》中再度完美詮釋一位想要用盡一切方法「挽回」寶貝兒子的父親,用毒成癮兒子在他的心中仍是記憶中那個最可愛的天真男孩,他相信他總有一天會回到他身邊。

Steve Carell 把父親面對轉眼間被毒品帶走的兒子的無助完整演譯出來。

從一開始相信愛可以幫助他帶回兒子,帶兒子去勒戒所、開始研究毒品成癮的症狀和後遺症,中間同時參雜著「他們和其他父子不同的,可以分享一切的,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走到這裡?」這樣的無助心情。

然而他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他相信用愛可以感動兒子,所以他逼自己用盡一切方法面對,他帶兒子去兒時兩人曾去的餐館,想用回憶洗淨兒子身上的毒癮。

「父親」這個角色在社會上的形象向來堅強, Steve Carell 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用這個傳統的「堅強」形象去包裝父親這個角色內心的無助,同時這份堅強的束縛又讓他想掩飾「無助」,這樣互相雜揉的矛盾心情完成了「父親」這個角色的「世俗型態」:想當孩子永遠的超人,但其實和孩子一樣只是個凡人。

然而,愛在面對毒癮時,顯得笨重又徒勞無功。

在《美麗男孩》中,我幾乎每個哭點都是因為 Steve Carell ,他看著另一個年幼兒子的徬徨神情,讓人不禁猜想他是否害怕她在未來同樣會失去他;他在雨中攙扶著毒癮發作的兒子,那心痛的樣子;他唱著 < Beautiful Boy >(有點不確定這是不是歌名XD)哄當時仍年幼、害怕到難以入睡的兒子;他狠心拒絕毒癮發作的兒子的求助,掛掉電話後的痛哭。

這是一位父親失去兒子的旅程,痛苦且漫長,而 Steve Carell 用細膩的神情娓娓道來父親在其中的心境轉折,最痛苦的那一種。

再來當然要說說甜茶 Timothee Chalamet 。

Timothee Chalamet 在《美麗男孩》中再也不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懵懂無知的少年,甜茶除了甜味以外,多了好多苦及酸澀。

他飾演的角色 Nic 在成長的過程失了魂,他自己也不明就裡,回過神來,就踏在與父親期望的相反道路上了,他其實比誰都更珍惜與父親的關係,所以他沒辦法面對這一切的後果。

Nic 沒辦法面對父親的失望,而道歉廉價的像幹話一樣,所以他只能逃跑,不停逃跑,愛很溫暖,像午後豔陽,但有時候艷陽亦灼身。

我滿推薦甜茶粉來看這部的,雖然他的角色比較像是配角(我說比較像是是因為故事軸線實在分得很不清楚,這我後面再講),但他在此仍是位著迷於文學且才華洋溢的美少年,並且有著不同以往的多樣風貌。

Timothee Chalamet 在《美麗男孩》( Beautiful Boy )中展現出面對毒癮的怯弱、失去理性那樣有別於以往高雅形象的面貌。

我最近看了 Timothee Chalamet 在許多外媒的專訪,他其實講話飛快、手勢很多,眼神比記憶中的更具攻擊性,是很「入世」的男孩子,而在許多大明星(例如和 Emma Stone 面對面談話,或是在 Hugh Jackman、Viggo Mortensen )面前能侃侃而談,毫不羞澀,他看起來很明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很努力去做。

這樣「剝去」男神形象的演出還有訪談,讓我再度被圈粉,他真的好可愛喔。

他痛哭的每個鏡頭都好想抱抱他嗚嗚嗚嗚嗚嗚,還有他在崩潰的時候搓弄自己捲髮的動作真的太迷人,好想幫他綁頭髮。

然後我要去學溜滑板,恩。(不是應該看《滑板少女》才會有這個感想嗎?)

演員部分其實是我認為這部片最強大的地方,接下來要講我認為這部片沒有處理好的地方。

破壞我觀影體驗的頭號戰犯絕對是「配樂」。

《美麗男孩》的配樂我真的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一般來說配樂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帶動觀眾情緒,但在這部劇中我的情緒幾乎都被配樂打斷,並且不停冒出:「這到底是什麼詭異的配樂品味還有下音樂的時間點啊?」

而且很多場景我覺得不配樂都好,整部電影唯一絕讚的配樂在片尾,我甚至覺得其他地方的配樂抽掉都無所謂。

啊!說到片尾,片尾簡直整部片除了演員演技外的神救援,配樂、敘事手法、演員的演技終於在電影最後 5 分鐘內相遇了!

記得有一幕要彰顯 Steve Carell 的緊張感,配了類似心跳聲的配樂,但這齣戲就不是戲劇張力很強的電影,而是用「日常生活」表達父子間隱藏的高強度情緒,配這種音樂只會顯得過於浮誇以及不信任演員的演技。

再來覺得整齣電影前半段的剪輯太過碎片,一開始就使用倒敘手法,這我沒意見,但在倒敘中又倒敘,又正敘,又倒敘,我頭都有點暈了,情感也隨之碎片化,只能說好再演員演技夠強大,不然我應該難以共鳴劇中角色的心境(再加上配樂很干擾)。

最後要砲轟故事軸線混亂這件事。

片尾看工作人員表的時候,發現《美麗男孩》是改編自 Steve Carell 飾演的那位父親的同名著作,以及甜茶飾演的兒子的著作 < Tweak >。個人猜測應該是以父親的著作為基底,再補上兒子著作中的一些細節,但這樣的做法讓故事主軸很混亂。

我個人很偏好「單一視角」的敘事手法,而非「觀眾全知觀點」,當然後者用於營造緊張感以及拉高戲劇張力的效果極佳,但如同我之前講的,這部片的敘事手法更「日常」,我會期待以更細水長流的方式呈現。

我認為,如果觀眾只能從「父親」這個角色的視角獲得資訊,就更能引發共鳴。

其實在電影前半段是有把這件事情做到位的,觀眾的確同父親不知道兒子身在何處,因而可以共鳴父親的焦急、無措,但隨後開始加入許多「兒子視角」的故事軸線,在電影進行到後半段時更成為故事主軸:上大學的情景、用藥的情景、在勒戒所的情景、在母親住所的情景,這些都是「父親」無法經歷的事,而「父親」的角色也在這段時間消失了,整整被抽離了至少 30 分鐘左右的時間,觀眾在這邊開始丟失從一開始醞釀好一陣子的「父親的不安」,以至於在後面父親耗盡力氣選擇放手的時刻,讓人有點跟不上這樣的情緒變化。

但是,電影前半段太著重於以「父親視角」說故事,因而觀眾在面對電影後半段開始進入「兒子視角」的故事軸線難以快速切換心境,更對 Nic 面對生命的無助、不知所措,進而吸毒成癮這樣的心境無法產生共鳴,更沒有辦法理解他為什麼在長時間戒毒後再度破戒。

《美麗男孩》想要同時處理父親和兒子的面對毒癮這個課題的情緒,卻敗在剪接失焦,進而摧毀故事完整性上。

我很清楚那種莫名哀傷、莫名徬徨的感受,與此同時每天還要面對整個社會,還要拚命武裝自己,大不如逃跑算了,這樣的心境我也不是沒有過,但就算甜茶演技可圈可點,仍然敗給電影的故事主軸安排上,讓我難以共鳴。

我覺得導演應該挑一邊的故事去說,電影說故事的方式不一定要很「全面」,挑其中一個版本,把它說好,另一個版本的故事「點綴」即可,於此同時也不可丟失主軸,才能說出扣人心弦的動聽故事。(像是《登月先鋒》中,小段穿插妻子們在家等待的惶惶不安,但故事主軸還是都跟著 Neil Armstrong 這個角色走)

其實就整體劇情來說,《美麗男孩》還是滿值得一看的,就像 Timothee Chalamet 在某次訪談中所說,「毒品」在許多電影及年輕白人的次文化中,仍然具有某種「美化」意味:會吸毒的人是勇於挑戰制度的人,但我們常常忘記隨之而來的傷害。

這部電影沒有說教,只是帶觀眾看看成癮者的親人是如何受傷的。

不過,在《美麗男孩》中,我們看見的還是一個「有資源」的家庭如何對抗毒品,看過《美國黑幫》及《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的話,就能知道在沒有資源的社會階級中,「吸毒」不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必然」。

喜歡我的電影垃圾話的話可以…

追蹤我的Medium:https://medium.com/@lizzychiang

或來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按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