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G:不恐龍大法官 RBG 影評:捍衛平權不需超能力,但要有打不倒的勇氣

Lizzy Chiang
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
9 min readMar 31, 2019

片名:RBG:不恐龍大法官

台灣上映時間:2019年3月8日

RBG 是這部紀錄片的女主角 — — Ruth Bader Ginsburg 的名稱縮寫,不是三原色喔!千萬不要像我一樣一直打成 RBG 。

會被以「 RBG 」做簡寫稱呼,片中有提到,是因為現在保守派居多的美國最高法院做出的決定,與 Ruth 本身的自由派傾向及長期捍衛的權益相左,身為其中一員的她因此不停提出反對意見(常以「 I Dissent 」最為開頭,這句話也成為她的標章)。

Ruth 儼然成為集體崩潰左派們的心靈支柱(書是在 2015 年發行的,川普是 2016 年選上總統,我覺得後續的社群效應有因為川普選總統而擴大),法律系的學生以饒舌歌手「 The Notorious BIG 」的名字為靈感,以「 Notorious RBG 」為名,發行了訴說 Ruth 一生的書籍,引發了各種社群串連,接著各式迷因紛紛出籠,以「 RBG 」為這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取的暱稱讓更多人認識她,也成為這部紀錄片的英文片名。

RBG:不恐龍大法官台灣版海報

我看過的紀錄片不多,《RBG:不恐龍大法官》算是非常「活潑」的紀錄片,用上大量配樂,一開始就佐以羅西尼的 <塞維亞的理髮師(Barber of Seville )>序曲(約 2:00 處開始,耳熟能詳的旋律)轟轟烈烈的開場,搭配很像簡報常見的「大綱提要」,在片頭就為《RBG:不恐龍大法官》做了摘要,這樣的處理方式非常美式,對於不認識 Ruth 的觀眾(例如我)做了有力的引導。

在片頭搭配這段旋律也有可能是因為 Ruth 的個人嗜好:看歌劇,而且這段是<塞爾維雅的理髮師>的序曲章節,不管是對於本片的女主角 Ruth 的形象,或是搭配的片段位置,這首配樂的選擇緊扣住《RBG:不恐龍大法官》紀錄片本身。

接著,在片頭這段序幕的最後,讓 Ruth 本人讀出曾引用的 1830 年代致力推動美國女權的 Sarah Grimké 的名言:

I ask no favor for my sex, 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take their feet off our necks.

作為整個「大綱提要」的結語,非常鏗鏘有力,這句話放在這個位置恰如其分,可以說是《RBG:不恐龍大法官》的最佳序幕。

另外兩次印象深刻的配樂,一次就是在講述「 RBG 」這個名字從何而來,背景音樂直接帶出 The Notorious BIG 的 < Juicy >,搭配部分 MV 片段,以及各種以「Notorious RBG 」為靈感的迷因圖片,直接讓觀眾從視覺及聽覺深刻感受到 Ruth 的敢言,即「 bad ass 」。

另外一首是片尾曲,我們放到最後講。

在看完《RBG:不恐龍大法官》的當下,我在個人的 FB 上寫下了這樣的心得:

想看女權超級英雄片?

這裡有一部道地且真實的,你何須看《驚奇隊長》?

而且她不以偏概全,鰥夫需要生育補助?她一樣捍衛。重點是「不因性別而丟失權利」,男女皆同。

她也不因此避談她與丈夫的真摯情誼,好像愛情和小孩對女人來說就是毒藥一樣,她是堅定的看待自己如同他人,希望自己的幸福能落實在更多人身上。

我這篇會以此為軸心做擴寫。

如果之前有在關注我的人應該會知道,我其實不喜歡現在很多女權運動到最後變得「無限上綱」,把男人醜化為「極惡」,是女性生命中的毒瘤。

其實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會被父親念沒有「女生該有的樣子」,我從那時候就不懂,所以「女生該有什麼樣子?」,為什麼我的行為該被性別侷限?為什麼髒話不是大家都不能罵,而是只有「女孩子」不能罵?

一直到後來上大學,這些事情仍然發生著,對於相同的意見,我的朋友只會聽從男生朋友說的話,對於我的意見則認為不值一哂。

我知道且經歷過因為性別歧視而被差別對待的場景,但我仍認為,當女權無限上綱的時候,我們會把女權的樣態變得同父權一樣,一樣無理,一樣不尊重他人,一樣不願意溝通。

我不希望這樣,這不是堅強的展現,也失去女權的初衷(至少就我個人而言是這樣)。

以 The Notorious BIG 為靈感設計的 Notorious RBG 封面

Ruth 在《RBG:不恐龍大法官》一開始述說了她在女權社群的定位:超級英雄。甚至有將《神力女超人》海報中女主角 Gal Gadot 的面貌換成她的迷因圖。

對我來說,她的超能力就是能不發怒、堅定地運用法條進行遊說。

在《 RBG:不恐龍大法官》中,可以感受到 Ruth 的講話方式不似一般人對於法律人的印象:講話飛快,而且她身形嬌小,個性內斂,看似不堪一擊,但當她一開口陳述,話語間的堅定氣息立刻能震懾所有人,最精彩的一段在於她審理維吉尼亞軍校拒收女學生的案件。

辯護律師以快速且有節奏的語調強調校方對學生的高壓管束政策行之有年,是如何的不適用於女性身上, Ruth 直接以平穩的語氣質疑這明顯就是「因為性別」而差別對待申請者,是「歧視」,如果今天有女性通過測驗並且熬過這樣的高壓管束呢?直接在一開始就排除女性等於抹殺了一個人自由選擇就讀學校的機會,抹殺了某部分的可能性。

而她幫助鰥夫拿到生育津貼的案件,也在在證明了,她捍衛女權的核心價值:

人們不會因為「性別」,而失去應有的權利,而被差別待遇。

政府不應該限定只有母親能申請生育津貼,養育兒女不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所以軍校不應該因為性別而剝奪一個人入學的權利;所以人們的薪水不應該僅因為性別而有所不同,同工應當同酬。

而貫穿《 RBG:不恐龍大法官》全片的,其實是 Ruth 與丈夫的互相扶持的情誼。她不認為為了照顧生病的丈夫的孩子而放棄哈佛的學位轉學至哥倫比亞是一種「女人的犧牲」,這是出自於對丈夫、對家庭的愛,而她丈夫也不諱言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他打理家務,毫無「男人的屈就」之意。

我想,除了 Ruth 的母親告訴她的不要動怒、要能自主自己的人生以外,丈夫 Martin 絕對是她捍衛女權之路上的功臣,看到她被任命大法官,小步快跑的跟在左右,陪著她宣誓時,臉上的笑意更是藏不住,看起來比 Ruth 本人還開心,彷彿這世上沒有更快樂的事了,是如此可愛的丈夫。

感覺得出來《 RBG:不恐龍大法官》的工作人員盡量避免讓 Ruth 回憶太多和丈夫相關的事情,多半是由友人、兒女或孫女負責講述他們兩人之間的互動。當所有受訪者裡面沒有這麼重要的人現身說法時,觀眾應該也能猜出他已經過世了。

幸福是在 Ruth 身上確切發生的,她不將愛情及兒女看作摧毀女人生命的原子彈,而她相信,且致力於,將這樣的幸福透過法理傳遞到每位女性身上。

看到她對於「墮胎合法」的支持論述,差點在電影院拍手叫絕。

這個社會以「法理」的高度鉗制女性,直接將「母親」這個天職冠在每位女性頭上,而忽略了女性對於身體的自主權,女性的身體被透過現有法條綁架於社會價值觀之下,不再是自己的。

孩子一出生「母親」的身份及責任就被確立,然而「父親」這個角色呢?當沒有婚姻關係時,父親這個角色變得模糊,而女性的子宮就像是被神或這個社會借走般,必須獨立扛下「傳宗接代」的責任,那麼女性被剝奪的身體自主權有人在乎嗎?

話說我很喜歡《 RBG:不恐龍大法官》片中, Ruth 展示法官領結的片段,各式各樣花俏、典雅、風情外種的領結被當作領結贈送給她,她還會因為案件類型而配戴不同的領結,讓觀眾見識到她可愛柔軟的一面。而這樣的領結款式也是她改良舊有方便男性穿著的法官袍而來,別有她獨有的革新之風。

另外,《RBG:不恐龍大法官》的剪接也是幫助觀眾投入 Ruth 一生故事的幫手,本片並沒有將大量且冗長的訪談擠在一起,並且相當重視「視覺呈現」,例如迷因圖片,或是加入相當珍貴的早年 Ruth 與 Martin 互動的影片,回味昔日之情,這些都是豐富觀眾感官,讓紀錄片增色的方式。

《RBG:不恐龍大法官》這部紀錄片除了用流暢的剪接手法,巧思獨具的配樂(只是有時候會因為進到訪談片段而剪掉配樂,多少有些唐突)一反大眾對於「紀錄片就是很沈悶」的刻板印象,另外還有對於「只有音檔而無畫面紀錄」的開庭片段設計成:

將 Ruth 在開庭時的關鍵論述語句以「文字」方式呈現在畫面上,以繪製的法庭為背景,並且以帶有立體感的排序方式,將 Ruth 說的話以文字逐一顯現,配上 Ruth 在開庭現場的原音重現,而音檔因為錄音方式而出現的環境音及沙沙聲,則是負責將觀眾帶回現場的小精靈。

用這樣的方式,讓觀眾在視覺及聽覺上都能有所感知,這樣的手法相當高明。

最後放上片尾曲 <I’ll Fight> 作結,這首歌是由當年在《夢幻女郎》中就明顯超會唱的 Jennifer Hudson 演唱:

《RBG:不恐龍大法官》全片顯現了 Ruth 捍衛女權時的堅毅,又透過與丈夫、家人的相處流露出的幽默感及柔情,她彷彿是時代女性的縮影:

嬌小的身軀裡,可以裝載著這麼大的力量,以及這麼多形象,可以時而堅強,時而溫柔,而笑容如此迷人,魅力如此無邊,與樣貌無關,與年齡無關。

(其實還想再講述 Ruth 與保守派大法官超乎價值觀的私交,但這部分大家進戲院看就知道了,就不多加說明。)

喜歡我的電影垃圾話的話可以…

盡情拍手(按旁邊那個手掌 Clap),現在好像很流行請別人拍手

追蹤我的Medium:https://medium.com/@lizzychiang

或來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按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