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年代 VS 我們那個年代⋯⋯

Celia Chen
就是愛玩行銷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l 28, 2019

--

回家的路上,姐妹不間斷的唱著我們很熟悉但怎麼也說不出來是那首歌的好幾首歌⋯⋯

媽問:這到底是那首歌,誰唱的?(過去媽老不記得歌名但都清楚記得誰唱的)

妹答:就跟爸爸上次給我們看得那段影片一樣,和弦一樣或類似的歌都接在一起,我也搞不清楚是誰唱的⋯⋯

姐插:我們現在好多歌都這樣,翻唱的都比較紅,大家都在翻唱,也搞不清楚是誰唱的⋯⋯

入門門檻愈低專業門檻愈高

兩姐妹就開始討論起來,誰誰誰翻唱的那首歌,原唱原來是誰誰誰⋯⋯但重要嗎?不重要,她們繼續唱著因翻唱而認識而喜歡上的歌,瞬間忘記了無論翻唱還是原唱的人到底是誰誰誰⋯⋯

媽說:我知道了,我知道為什麼 #我們那個年代 的翻唱歌都不比原唱好聽,因為萬中選一重金禮聘的把原唱打造出來,所有他的歌都是為他量身訂作的,換個人唱就少了那麼一點「味道」。

姐接: #我們這個年代 就流行甜甜的聲音,只要你唱得好聽聲音甜甜的,誰唱都不重要(其實會耍寶好笑讓別人記住比較重要),所以好聽的歌能不能分出來誰唱的也不重要⋯⋯

媽問:這樣不會覺得大家都一樣,沒有什麼識別度啊?!

姐妹倆都覺得:那有關係嗎?分得出來是誰有那麼重要嗎?然後兩個人繼續開心的唱著她們喜歡的歌!!!

高識別度才能創造品牌溢價

曾經 #我們那個年代 超級巨星賴以為生的「識別度」(也就是玩行銷的人奉為聖經的差異化),從本質到包裝,當一個人可以從一片紅海中脫穎而出時,他就創造了一片藍海。如今,這片藍海的遊戲規則改變了,或者說,要創造差異化脫穎而出的難度更高了,而大部份的玩家和消費者,根本不在意那麼大的差異化。

當創作、心靈、服務、體驗也跟大宗消費商品一樣,因為進入和製造的門檻大幅降低,於是容易快速大量生產而失去差異化和識別度的「量化和價格時代」來臨下,真正想要量身客製的「質化和價值時代」的塑造門檻就更高了。(並且更重要了,所以burberry寧可燒掉上億庫存也不願過季或二手拍賣⋯⋯)

於是我們那個年代和我們這個年代的遊戲規則不只是玩法改變了,其實很多很多的定義,也跟著時代改變了。比方創作和創作者。即使我一直相信,不久的將來工業革命時代的智慧產財權和著作權保護的法律和遊戲規則一定會大幅改變,但是骨子裡,我仍然很難放下「原創一流、重組二流」的過去時代的定義。

但是現在重組不只大行其道,科技不只幫助大家更方便重組創作,全世界當紅的APP《抖音》更提供工具「鼓勵」年輕人重組創作,一如GOOGLE和FB曾經直接間接金流鼓勵的內容農場大行其道⋯⋯

原創與重組交替創造世界無限美好

大自然的世界裡,原本就是「原創」(基因突變)和「重組」(演化)並行,而大部份生命的延續和擴展,來自重組的演化。重組的過程中,除了人類研究的學者以外,活在當中的所有生命沒有誰會去記憶或在意這是誰的創作或創造。未來人類的世界加入了機器人的競爭和合作後,是不是也就這樣更回歸和貼近大自然的生存法則而已呢? #不需要靠制度保護來激勵原創,因為原創只是少數的基因突變。而所有生命的價值和價格,就在這樣的重組演化下愈來愈均質化,正所謂「眾生平等」?!

如果往這個方向思考,那麼,在面對機器人競爭時,我們一直寄以希望的最後那一道防線:所謂的溫度、所謂的同理、所謂的情感、所謂的直覺,所謂的當所有事物都用同一套邏輯演算後勢必反轉的信念⋯⋯是不是也可能要被重新定義。即使都「名為溫度」,但未來要的溫度將不再是我們過去習慣或當下以為的溫度的定義?!

如果是這樣,面對機器人愈來愈多的未來,我們那一代,和我們這一代,要用什麼姿態把自己放到什麼位置上呢?去融入這個世界,不只是生存,還希望能發光發熱呢?我的線性思考的腦袋,或許該跳TONE轉個彎,想想重新定義和重新定義後的任何可能!

#很喜歡和跨世代的孩子們聊天

#她們不只刺激我玩新的學新的也刺激我想新的

2018.07舊文

--

--

Celia Chen
就是愛玩行銷

熱愛成長,熱愛生命,熱愛說故事,不只寫觀點,更愛記錄分享實驗和實作。天性偏好「確定」的金牛座,卻一直逆性挑戰「不確定」的跨界創新,期待將累積逾20年媒體公關整合行銷經驗融入最新的社群數位科技,結合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挑戰更大的價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