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知識海的那堵高牆被《得到》搬開了一小塊磚⋯⋯?!

Celia Chen
就是愛玩行銷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May 1, 2019

--

《得到APP 2019春季知識發布會》片段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tnxNAot0-k

20190423 ,世界閱讀日,同時也是我46歲生日,收到了一份讓我興𡚒無比的生日禮物:《得到APP 2019春季知識發布會》,羅振宇在發布會上公告了得到電子書產品全新升級,將以"人"為推薦算法,以智能搜索為底層,打通知識世界的數字壁壘。

乍聽之下不過是一堆虛幻行銷文案的堆疊,但是後面這段文字卻讓我瘋狂:跨書全文搜索,任意段落開始免費試讀 10%。

這是什麼意思?匯整個人2009年任職漢湘幼福出版社開始和各電子書平台合作接觸,一路歷經出版社和雜誌社電子書平台合作的「供應商」經驗,加上個人電子書逾10年的使用經驗,我清楚的知道,「付費電子書」更有價值的內容是互聯網全文檢索的沙漠,但這是不對的,電子書一路發展下來,從內容排版、閱讀介面到功能開發,一直是複製紙本書運營的思惟在經營,這樣的產品開發和商業模式完全不對,所以我雖然使用但是很不愛用,可惜的是個人沒有能力在職位上做任何改變或翻轉的可能-儘管在2012年和專攻圖書館通路的凌網及華藝合作時我就知道,「付費內容開放全文檢索」早已經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整個產業商業模式要不要改變的問題。

你願意為真正有價值的搜尋內容付費嗎?

我願意,所以這幾年我一直付費進行各種封閉平台的線上學習,也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做到才能做到「跨封閉平台」有價值的搜尋,除了在GOOGLE運用精準關鍵字搜尋技巧外,還有什麼其它方法?追蹤有價值的人有價值的口碑推薦是個人使用頻度最高的方法,無論是社團、粉絲專頁、微信、垂直分眾媒體,或者是任何KOL,這樣的行為其實和過去入口網站時代自行設定RSS和電子報訂閱是一樣的。基於這樣的使用者經驗和需求,我反而看好媒體的未來,因為這讓我想起了在學校學到的「編輯守門人」的價值,只是守門的原則,不再是編輯枱菁英思惟下主觀的篩選,而是同時融入數據分析和演算科技挖堀到市場需求的主客觀篩選。

資訊全面檢索後,下一步將朝知識全面檢索發展,接下來,就是智慧的全面搜索

《得到》2019年4月23日發布的產品,解決了這個長久以來電子書市場一直無法突破的問題,儘管這樣的解決方案仍然只侷限的存在於《得到》這個封閉平台上,但是它和早已存在於各個封閉平台內的搜索不同的是:

  1. 讀者不只可以針對自己已付費內容全文檢索,還可以針對未付費平台含電子書、課程、文章等內容全文檢索。所以當我需要「主題式學習」一個新知識,我不再像過去只能尋求「別人(比我厲害的特定菁英)用他的邏輯建構好的學習系統和路徑」學習,或者只能埋在包含一大堆垃圾和商業廣告操作的免費資訊(也包含知識但品質良莠不齊)全文檢索內容紅海裡,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我的時間比金錢還貴啊)「點」狀搜尋,然後跨越一層又一層必須付費的封閉平台,很吃力的建構自我學習的「線」和「面」。
  2. 當我在「付費內容全文檢索」找到需要的學習模塊時,我可以在看完10%進行購買判斷後立即購買,不需要再跨平台耗費大量時間去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同平台的內容採購動作。這部份,現在連全世界搜尋大王GOOGLE都還沒有做到,不是技術做不到,是平台上合作的出版社不願意讓付費內容加入GOOGLE的搜尋引擎,所以GOOGLE PLAY上銷售的電子書,能搜尋到的仍然是「人工篩選建置」的書籍相關資料,如果我想查詢「黑洞」相關內容,只能查到書名或內容摘要或名人推薦裡有「黑洞」兩個字的書可以購買,卻找不到任何可能包含非常重要「黑洞」相關資訊,但書名或編輯摘要、介紹文字看不到「黑洞」的科學經典。

任何內容皆可全文檢索,但看完10%想繼續看就要付費購買,這個機制的建立能打破內容產業壁壘扭轉電子書出版的商業模式嗎?

《得到》正在努力中,號召平台所有的讀者一起來「下命令」擬書單,從C2B給出版社壓力加入《得到》這個封閉的知識庫體系。我相信包括羅振宇和脫不花本人都不能保證《得到》一定會成功,因為相較於擁有十萬本、百萬本電子書內容的其它平台,它只有一萬本電子書內容實在太小咖,而且如果它的平台使用者全力支持證明它成功了,既有的歐美大平台左手擁有技術右手擁有大量電子書內容,無論GOOGLE、APPLE、或者是強大的AMAZON,都可能會很快的跟上把《得到》幹掉⋯⋯

這麼多大老環伺,《得到》怎麼還敢丟出這一球?

因為「信任」。

GOOGLE PLAY搜尋黑洞出現的結果,總共253筆相關書籍資料,但直接判斷跟黑洞有關書籍可能是60筆,其中有一半是科學人雜誌,三分之一是BBC知識,但只能從書名和封面模糊比對判斷。
GOOGLE搜尋「黑洞」結果,5000多筆資料,我的耐心通常是5頁最多到10頁,但可能寶藏藏在第200頁。前5頁的搜尋結果除了第一張「黑洞」照片相關新聞外,還有韓國瑜的選舉新聞。
GOOGLE BOOK搜尋「黑洞」結果,可以出現GOOGLE全文檢索能搜尋到的所有和「黑洞」有關的書籍部份並標明頁次,但點進搜尋結果頁是回到書籍介紹頁而非全文檢索到的內容片段,不同書籍能看到的介紹內容,也以出版社開放程度不一而足,大部份是人為設定的統一開放試讀內容,同時不一定可以直接連結購買,定位比較類似圖書館索引目錄導讀非導購。
《得到》平台上輸入「黑洞」搜尋結果:免費/付費電子書+課程內容逾99本、書單13個、聽書推薦5本、專題1個,約2/3都是宇宙天文相關的黑洞內容,可以直接付費購買(未和得到合作的內容就搜尋不到),導讀兼導購。

這個信任有兩個層次,一是讀者對《得到》的信任,這是羅振宇在發表會上一再強調的,他們用「最高的標準」,默默的做了三年(我相信這個計劃是"預謀"的,因為整體APP的文稿是累積和爆發的效果),累積了平台上突破2000萬用戶(日活用戶可能600萬以下)的信任和跟隨。

二是和出版社之間的信任,不同於出版社和媒體和GOOGLE、FB等利用大量免費內容賺廣告費的科技平台的對立關係,《得到》比較像誠品、博客來等傳統經銷通路之於媒體和出版社的互補關係,一開始彼此之間就建立了分潤機制,同時《得到》利用出版社資源製作的相關自製內容,無論是《每天聽一本書》產品或是包含羅振宇在內被《得到》捧紅的老師群們的相關免費/付費課程,也都對出版社書籍的銷售,有一定程度的導購和廣宣作用,和出版社之間的關係,競合遠大於競爭。

而這信任,剛剛好也是媒體和出版社對GOOGLE、FB等刮分媒體原來廣告收入利潤的科技平台最不爽也最不信任的一塊,這也是,過去明明技術可以做到付費內容全文檢索,但是商業模式上卻壁壘分明遲遲無法突破的關鍵原因。

自製內容+KOL雙刀並進,《得到》站穩了開場利基點

做生意和做學問最大的不同是,做生意必須「更有智慧的掌握好時機」。我一直很好奇《得到》為什麼是在今年公告這個功能上線,而不是去年或明年?當然,中間可能沒有任何我假想的原因考量,純粹是技術開發剛好在這個時間點成熟了。但長期使用《得到》產品和服務,從生意的角度觀察,個人卻覺得這個時間點應該也因為《得到》平台上無論是用戶(付費會員)、自製付費內容、自捧KOL,都已經累積到一個規模經濟的程度,同時它讓出版社和更多的潛在有實力的KOL看到了「現在和未來獲利」的可能,提高了「加入」《得到》平台的誘因和門檻。

即使「下命令」快速累積合作電子書內容這個行動呼籲失敗,坦白說單單是《得到》目前平台上累積的電子書和課程內容,已經足以讓我願意為它幫我篩選和節省時間而提供相對有價值的知識庫搜尋付費(事實上我已經付費超2年而且天天使用)。

即使挾有十萬百萬電子書內容的大平台跟上,如果我只能在《得到》平台搜尋到《得到》的自製內容,我還是願意額外付費維持在《得到》平台上能得到的知識庫服務。這讓《得到》已經站在一個「即使不能贏也不會輸」的利基點上先求不敗,如果它能快速聚集到大量「有價值」的電子書內容(而且不是從供應商角度篩選而是透過口碑推薦加上數據累積和分析,從市場使用者需求角度篩選),同時它能持續產出相對好的內容挖堀並且捧紅更多專業知識產值的KOL,它未來贏的機率非常非常高。

《得到APP 2019春季知識發布會》片段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tnxNAot0-k

歷史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風水輪流轉,但歷史雖然「總在重演」,科技卻「永遠向前」而且一去不回頭

短短的半年內,媒體、出版、線上學習、線上影音內容等平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訂閱」機制,似乎市場在「完全免費挾帶大量垃圾資訊」的不耐煩下,都相信鐘擺會慢慢擺回傳統「付費訂閱有價值內容」的那一邊。坦白說,我個人不那麼樂觀,因為科技的發展已經默默的讓「付費價值的門檻」拉得很高很高。

「訂閱制」是一種獲利模式,而且是一種永遠都會存在的獲利模式,但問題不在獲利模式本身,而是「你要別人付錢訂閱的"價值"是什麼」?!回歸生意的本質,無論科技怎麼進步,市場怎麼崩解又重組,只要能提供別人願意付錢的價值,付費訂閱的獲利模式就永遠行得通。

而我個人到目前為止觀察到的三種價值,我最看好的是《得到》這一種,為什麼?

  1. 訂閱內容-首推我一直很尊敬的《天下雜誌》集團,或是國內媒體都愛引用的《紐約時報》。但對我來說,這猶如用過去紙本印刷產業營運模式經營未來的電子書產業一樣,這種獲利模式始終會存在,但是在未來尤其在台灣很難坐大甚至壟斷市場,因為「價值」門檻已經被免費內容和大量的自媒體拉得很高很高,為了維持讀者願意付費的價值,內容產製者勢必得投入更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技術資本,去創造"可以收到錢"的差異化同時不會被取代的內容價值,這很容易讓小資本的媒體和出版社陷入徒有營收但無法獲利的兩難困境中。
  2. 訂閱會員-這是我觀察蘋果日報「訂閱」煙幕彈下真正的意圖。它玩得是會員背後數據串接、貼標、分析分群、精準投放等資產累積,想賺得不是「訂閱」的發行收入,而是「訂閱」後所有讀者行為數據轉換而來的廣告收入。這件事是當下的顯學,而且這也是刮分媒體出版等內容產業利潤的科技平台最擅長的競爭優勢。誰會贏在終點我不知道,但我疑惑的是,當所有的讀者都被所有的媒體貼標了,所有內容產製者都在技術門檻(包括成本)愈降愈低後開始精準投放廣告了,是不是又會走回2018年臉書廣告成本大增,同時投放精準度和轉換率都大幅下降的困境。我還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是我知道這一波沒有跟上的人一定會被下一波的市場先淘汰。
  3. 訂閱知識庫-這也不是新把戲,坦白說包括天雜集團,很多的媒體早就在賣知識庫,只是運營的方法、產品的結構、銷售的方式,都有著過去與未來的差別。什麼是過去呢?由供應商根據供應商的邏輯建構好的系統知識庫,任何人只要學習同樣的主題,會得到相同的路徑和大致相同的結果,最後只有單線學習進程和使用者消化程度的差異。那什麼又是未來呢?回到免費資訊全文檢索的搜尋情境下,多線多點多面交錯的知識系統建構,供應商可以建立一個又一個專業的模塊,就像樂高積木一樣,但是最後每一個模塊會用什麼邏輯尋求什麼路徑架構出什麼系統,端看使用者自己的認知和需求決定,所以知識庫是活的,而且是與時俱進的使用者的使用也是活的,而且學習將是與時俱進永遠不會停止的。這是我看好同時非常期待的未來的學習。
這也是我看到我相信而且我樂於追尋非常期待的未來學習模式和未來教育機制;《得到APP 2019春季知識發布會》片段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tnxNAot0-k

所以個人相對看好第三種「訂閱」,如果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形成同時包含自製內容和跨平台內容的知識庫,同時融入了「人的主觀智慧推薦」加上「演算法的客觀篩選」,這樣的商業模式,其實已經在永遠前進的科技進步下打破了原本「媒體、出版、教育」三大產業的範疇邊界,整合出一個需求早就存在而且會一直存在,但是供給卻因為廠商技術和洞見跟進的先後,而出現斷層的全新市場和超額利潤的可能空間。

這是我持續觀察和思考中的初步結論,2019年的世界閱讀日讓我興𡚒和瘋狂的是,《得到》把我抽像的想像落實成了具體的行動成果,讓身處於這場混戰中的我,可以前進的更有方向和力量。

我為自己身為《得到》的付費讀者感到驕傲,更為自己跟上了時代的巨輪而且更清楚下一步的方向感到興奮,無論是工作或學習,我都相信「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對於新科技應用下終身學習的挑戰和樂趣,真是太讓人期待了,於是我訂好了未來三年的學習主題,決定在觀察的過程中,跨平台的建構自己的學習點線面系統,以自身的實驗結果,來記錄這個時代令人興𡚒的發展和轉變。

延伸閱讀:

NO.702 第714期 | 未来的知识服务什么样?

得到 2019 電子書發布會觀後感

得到电子书会成为下一个“爆款”吗?

知識付費不熱了「得到」們接下來故事怎麼講

期待大家留言討論交流「就是愛玩行銷」你個人的經驗和專業分享,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內容也請給我們掌聲 👏Clap(一次最多50下),讓我們知道這樣的內容有人需要有人想要看,進而產生更多的動力,擠出更多的時間繼續「搞工」的寫下去。任何非公開的個人故事分享或意見交流,也歡迎直接E-MAIL版主:celiache@gmail.com

--

--

Celia Chen
就是愛玩行銷

熱愛成長,熱愛生命,熱愛說故事,不只寫觀點,更愛記錄分享實驗和實作。天性偏好「確定」的金牛座,卻一直逆性挑戰「不確定」的跨界創新,期待將累積逾20年媒體公關整合行銷經驗融入最新的社群數位科技,結合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挑戰更大的價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