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line大幅漲價,出走Telegram是品牌最好的選擇嗎?

Celia Chen
就是愛玩行銷
Published in
Feb 29, 2020
Photo by Dimitri Karastelev on Unsplash

我加入Telegram了。

坦白說,抗拒了好一陣子,枱面上抗拒的理由是朋友都沒在用,但真實的抗拒原因卻更可能是老了,而且現在的工作離數位一線戰場沒那麼近了……

最終好奇心和學習慾望戰勝了上述的懶惰和抗拒,當時間不再被工作和家事佔滿滿,能有一點點發呆的喘氣空檔時,我還是加入了…只是玩了一會兒就決定繼續將它束之高閣,並且對它今年在台灣爆發性的成長並不樂觀,原因是:

雖然line收費可能趕走了一群商家和媒體「不得不」轉換過去,但我目前看不到使用者「不得不」轉換或同步擁抱它的任何動力:

1.我個人近3000位通訊錄聯絡人中只有185位相對年輕的數位早鳥朋友在上面,如我預期,少到只有千分之6的朋友同步(非轉移)存在但非在生活中習慣甚至重度使用它。

2.我最常用line聯絡的朋友,尤其是工作上聯絡的朋友都不在上面。而且我找不到它「像line一樣好用的」群組、直播、多方視訊等功能,也沒有像whatapp和WeChat 因為地域通行原因非用不可的驅力。

我曾經因為工作需要用過slack,最終只有公司同事在上面互動,所以一離職就卸載了…如果telegram不能跟至少是數位領域甚至全領域的使用者工作需求連結,我想在line沒有消失前,我個人遲早還是會卸載它。

3.找不到IOS可直接下載的中文介面APP,這就築了一道高牆堵住了一大群中文使用者啊,讓我想起了blog裡的medium和方格子之戰,雖然它們激到了痞客邦,卻始終沒能擊倒這垂垂老矣的blog市場老大。

4.沒有吸引使用者「非換不可」的理由⋯⋯對商家,尤其是習慣大量通發訊息導流變現的商家或媒體,「省成本」成為極為強烈的轉換誘因,強到可以用先卡位「早期流量紅利」來催眠自己忽視「根本市場沒有人」的大問題。

但是對使用者來說,我找不到任何現在「非轉換/下載使用」不可的理由和原因,至少目前沒有。因為我個人使用line既沒有增加任何成本,也沒有看到非使用telegram不可的強烈轉換誘因,甚至那些「出走」line的商家或媒體,都是訊息轟炸到我已經覺得有點煩,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內容/電商業者,走了剛好斷捨離安靜下來,優化我的line接收資訊品質。或者是我想繼續看也有價值的內容像是廣告裁判,也還能在line以外其他平台繼續看到這些內容……所以使用者為什麼要克服上述這麼多轉換門檻移轉過去呢?

因此個人初玩結論是,這幾年下來深深覺得,小市場的台灣,在自己還很小資源其實很少時,並不適合跨平台平均資源「舖天蓋地」的擴張和運營策略,而比較適合「聚焦強通路集中所有資源成為此通路上別人無可替代的強需求」策略(這點衛生棉品牌《愛康》做得非常好)。

一如近十年來整合數位平台的發展策略始終堅持的方向:不是我自己最喜歡或擅長特定平台,不獨衷任何平台,而是評估要運營推廣的產品和服務最適合哪一個平台,它的主要和潛在客層都聚集在哪一個平台,就集中火力針對最能發揮自我優勢的最強平台吃乾抹淨學透透也吃光光……

因為極少的資源下如果分散過多通路卻成為各通路上的泛泛之輩,並不能產生「帶進帶出」使用者的影響力,反之,自己會被各通路泛泛之輩的自己打倒,因為亮眼成績出不來,省了看得到的平台稅成本,卻花了更多看不到的「跨平台營運」的人力成本,溫水煮青蛙的慢慢失血而死。

數位從來都不是免費的,免費的成本始終最貴,可惜是數位發展廿年下來還是一大堆人看不懂。

所以,在沒有使用者非轉換不可的強烈誘因出現前,我的建議是原本在line經營到一定程度,累積相當影響力和變現能力的商家和媒體,重新思考line的運營方式,如果它還是最能發揮自我優勢的最強通路,就換個方式運營並且把它吃透透,而不是拋棄原來所有累積,全力或分散資源轉戰一個還沒有人短期也看不到人的全新平台。這就像臉書成本變高轉換到社團一樣,只是短暫而虛幻的止痛效果,卻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一樣。

#不過telegram和朋友分享聯絡人這功能好好發揮潛力十足

#玩社群的人千萬千萬要把使用者放在第一位和最高位

補充:發現這個,沒有特定人在推,可是值得中小型社群/團媽研究並列入這波LINE漲價移轉潮的選擇標的之一:LINE BAND
不過一如臉書和臉書社團,這是權宜之計,卻不一定是長久之計。長久之計,我還是覺得要回歸企業產品和服務本身,最適合那一個平台,就在那一個平台好好深耕,順勢移轉或調整。
https://vocus.cc/article/5c29940efd89780001ad3111

--

--

Celia Chen
就是愛玩行銷

熱愛成長,熱愛生命,熱愛說故事,不只寫觀點,更愛記錄分享實驗和實作。天性偏好「確定」的金牛座,卻一直逆性挑戰「不確定」的跨界創新,期待將累積逾20年媒體公關整合行銷經驗融入最新的社群數位科技,結合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挑戰更大的價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