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寫給完全素人的「3333網路獲利計畫」

LFR
履風人漫遊記 LFR Voyage
7 min readDec 9, 2019

選書原因:

本篇讀書筆記是關許維真(梅塔Meta)女士的《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寫給完全素人的「3333網路獲利計畫」》,之所以選擇這本書作為第一篇讀書筆記,一是因為很認同書中提及的正向初衷,二是因為我對於FB的運營方式不是很熟,希望借此瞭解一番。

近期因膽結石手術而有了休息的時間,終於將Meta的書從頭到尾讀完,並且寫了這篇讀書筆記。

閱讀筆記

做自媒體的初衷:利他與正念

因為作者做的是直播,會利用從身為主持的奶奶蓋的佛堂習得的經驗,在直播前和睡前進行3–5分鐘的正念冥想,想念直播時開心分享的自己,給自己積極正面的暗示;與此同時,比起挑逗、煽動類的資訊,能夠激發出觀看者的「神性」,才不會「表裡不一」。

作者認為,做自媒體出自於有趣又利他的正念:這一天分享的內容,對於觀看的人而言是否有幫助,那就是分享的意義。而她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分享對周遭有價值的事物,另一方面則是充當各類KOL之間的媒介,通常見面時會與他們討論三個問題:

1. 我很好奇,你是怎麼走到今天的成功?

2. 你現在的事業或者生活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3. 我剛好知道這個領域的某某某,上周才跟他見面,有關這個問題你們可以聊聊?或許對於你目前的挑戰是有幫助的。

自媒體內容定位: 市場決定方向,但仍要有自己的主軸

作者在這部分表達的核心思想是:真實表達自我,無須創造(指的是虛構現實中自己並不具有的人設特徵),但目標明確。

1. 專業性:「真正的專業就是有辦法讓非領域的人也能理解你正在做的事」 — — 書中這句話對於大部分自媒體都有用,但對於少部分偏前沿科技和風口行業的垂直領域而言,恰恰相反,使用小範圍的語境和術語,比費勁讓本就抱有排斥心態的圈外人一步步理解和接受,性價比高得多,而這部分自媒體內容收益其實遠高於其他類型,比如有朋友兩年前做區塊鏈自媒體,僅一篇千字文章收益就是9千人民幣(約3.9萬台幣)起跳(非黑稿),但這種內容的作者首先要有相當的學習力和判斷力,以及持久的專注和熱愛,其衍生價值的實現也是借助另一種全然不同的路徑。

2. 注重互動:互動>數字,不要傲慢。

3. 自我與真實表達:

一方面,關於自我與他人的關聯,尤其是如何調試好自我去面對他人,書中用了“能量”一說,倒也能自圓其說。畢竟成為KOL,或多或少會直面人性之惡,首先要做的就是說服自己,調試好情緒並保持意志堅定,其次,越是有勇氣展現真實,就越容易被人接受不完美和缺點,而不至於偶像包袱過重;

另一方面,關於「個體我」與「客體我」的平衡,差不多是弗洛伊德理論中的「本我」與「超我」概念換了個說法,作者認為年輕時應該盡可能提高「客體我」(「超我」)的籌碼,以免30歲之後步入不幸 — — 這點我非常認同,身邊案例太多,生存不易,年輕時適度的自律和延後滿足感,有利於降低以後生活的難度。

4. 目標明確,逐步提升個人IP價值

「每年會寫下12個自己最想做的事,然後用螢光筆圈出3–4個最想做的,每天一起床就持續為這三四個目標努力,而不理會其他紛擾。」

自媒體類型定位:弄清自己的屬性,找到合適的位置

1. 善用# (主題標籤)

2. 持續私訊:向潛在合作者提出聯名合作;至少一個月私訊一次,每次都提供福利

自媒體客制化服務:好奇發問,日行一善

基於「感覺產生想法,想法產生思考,思考產生行動」「人是健忘的,常常忘記對方講了什麼,但會永遠記得對方帶給我們的感受」的認知,以提問去探索潛在用戶的內心世界,挖掘出他們真正的需求:

1. 可以舉例一下嗎?有點不太懂……

2. 為什麼?

3. 所以說,你的結論是……這樣嗎?

進階問法:1. 延伸挖掘法;2. 重複句尾法。

重視中間人:「不好意思,請問你是聽到誰提起我,或者透過誰轉介的呢?」→ 口頭表達/送小禮物/現金回饋等

要點:問潛在用戶過去的人生體驗或豐功偉業,其實是最快拉近雙方距離的方式。

訂閱服務部分,作者舉了不少案例,有興趣可以具體閱讀書籍,概括而言:

1. 開始實踐「問對問題」

2. 與潛在用戶交流之前,預先思考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並做好功課

3. 準備好可以説明對方的資料後,才開始交談與互動

4. 結束互動後的當天,利用時間反思,如何改善提問或互動,以建立更自在且輕鬆的連結;

5. 與值得信任的前輩交流和討論。

自媒體目標的實現:

1. 期限的意義:有助於提升練習品質→某年某月某日,自己會變成何種狀態

2. 聚焦與定位:避免因選擇過多而造成的獲利失焦

(1) 未來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2) 我想要創造什麼樣的價值?

(3) 現在的狀態是不是還能夠變得更好?

「不做」什麼?

(1) 改變經營方式後也不會造成困擾的事情?

(2) 一旦終斷經營也不會帶來困擾的事情?

(3) 放棄經營也不會感到困擾的事情?→ 現在不需要做的事

3. 受眾的意義:監督作用的支持者+把自己學會的東西教給別人來提升學習力

4. 「累計點數獲得大獎勵」的暗示遊戲

讀後總結:

通常,我們將自媒體變現管道劃分為三種:

  1. (最直接的)流量變現;
  2. 大平臺簽約的保底和流量傾斜;
  3. 打造品牌,基於品牌和粉絲的廣告變現。

Meta面對更加細分的受眾,尤其將第三種方式做到了極致,所做的「廣告」也換成了和其他KOL之間的品牌聯合和流量互換,是一種求長期發展的方式。

我在17–18年的本職工作更偏資方,主要關注TMT行業(即Telecommunication-通信,Media-媒體,Technology-科技),不時會和同事一起去一些所謂自媒體矩陣公司開展盡調,為了讓員工對於這一行業更瞭解,部門領導偶爾也會請一些自媒體小咖來公司做內部分享,比如一位文章常年在很多人微信朋友圈出現的作者,直言僅憑一己之力難以做大做強,平時都是在網上請教前輩能否轉載改寫,如被拒,就拿幾篇文章進行洗稿整合。

與此同時,線下接觸的帶貨網紅、流量公司、社群管理外包公司等,回饋的也都是相當負面的資訊。

然而,大環境已經發生轉變,資本寒冬來襲,大平臺岌岌可危的同時,僅靠流量獲得平臺分成的自媒體逐漸無法獲得往日同等的收益,而向自媒體領域的人只增不減,也造成流量成本大幅提升,新人往往鎩羽而歸。

個人認為,Meta所代表的這種力求在某一垂直領域做細做精的知識分享+培訓型自媒體,其前提就是投入最擅長與最開心的領域,以求事半功倍,更值得在這一時間段作為參考和借鑒。

據我瞭解,除了書中提到的FB和YouTube,大陸也有不少成功的自媒體運營者在微信生態中通過社群和小程式的結合,找到了收益更可觀的變現模式,如果你想瞭解,歡迎在評論中告知,有空時會另外撰文分享。

即使掌握書中所說的實操技巧,自媒體從業者也不得不面對Meta提到的自我情緒管控問題,除了Meta的解讀方式,如果讀一些弗洛伊德的作品,那麼一樣可以説明當事人在遇到問題時進行拆解,不至於心理失衡。

謝謝你的閱讀,請給我一些掌聲吧!點擊Medium 的「拍手(claps)」,最多可拍50下,用它來代表您的回應與支持。

本文作者為LFR(履風人漫遊記),旅行者, 小說創作者,透過<履風人漫遊記>,借文字與鏡頭,記錄所讀的萬卷書、所行的萬里路,歡迎與我一同讀書與旅行。

歡迎約稿或轉載,非商業化轉載請注明出處,商業化轉載請聯繫作者:lfrvoyage@126.com,感謝支持。

--

--

LFR
履風人漫遊記 LFR Voyage

背包旅行者,透過<履風人漫遊記>,借文字與鏡頭,記錄所讀的萬卷書、所行的萬裡路,歡迎與我一同讀書與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