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濤中的越南》桌遊開發記事(上)

SHYHYU YANG
島嶼日記
Published in
8 min readFeb 19, 2018

人生真的很奇妙。兩年前的一個比賽,意外開啟了另一個漫長的產品開發之路,讓我有幸從研究所到畢業這段期間,參與<波濤中的越南>從無到有的難產過程(!)。

對我來說最可貴之處,是第一次如此盡興的研究、認識越南和桌遊這兩個本來與我遙不相逢的事物。我希望這次的寫作能為這次桌遊設計的經歷做一完整的紀錄。

兩年前我與幾個研究所同學參加溫世仁基金會舉辦的服務設計比賽,在首輪優勝入選後,一直苦思不到決賽的主題方向,後來終於決定從新住民的議題著手,聚焦在移民媽媽在台灣的經濟問題。我們的方案大體來說是希望建立一個結合照顧與生意的共享合作社,來滿足新住民媽媽經常需要同時兼顧照顧子女與賺取生活費的需求。在新住民議題研究階段我誤打誤撞的聯繫南洋台灣姊妹會,請他們協助我們更深入的了解新住民姐妹的需要與困境。

姊妹會的協助顯然讓我們的設計方案更接地氣,對新住民議題的視野也逐漸從表淺的工作溫飽,邁入更文化與情感層面的思考。爾後比賽結束,我與兩位比賽夥伴,進一步以志工的身份參與了更多的協會活動,甚至最後與協會人員成為好朋友。

在接觸姊妹會的過程中,我其實很能體會像姊妹會這樣的倡議社團組織,無論在議題能見度與經濟支持方面都屬弱勢,而唯有更多元的草根推廣,社會能見度才能真正累積。這也是協會舉辦各種導覽、表演藝術和文化旅遊等,甚至將東南亞外配故事匯合成一本料理故事書的初衷。這次在一位熱心金主推波助瀾下,姊妹會決定開發一套越南桌遊。

早先,協會其實將這款遊戲設定成國小東南亞語言課的輔助教具。換言之,與其說是桌上遊戲,更像是透過遊戲來學習越南語言的教材。在教育的前提下,我們的初始工作圍繞在了解尋常(或可以說真實)的水上市場樣貌,好讓學童能夠盡可能的獲取水上市場原味風貌;另一方面,為了配合越南語文教學,遊戲倚靠大量單字卡與水上市場貨物卡,遊戲設計者希望透過尋找單字卡的方式記憶每個貨物的拼字與唸法。此時我們對水上市場玲瑯滿目的貨物完全陌生,勢必得開始找尋每種貨物「最尋常」的樣貌。

設計研究是個有趣但卻吃重的工作,對我來說,倘若一個設計主題是一連串元素的組成,當我們看見這些元素時便會連結到「喔!好越南唷~」時,代表其中一定存有和諧性的元素組合。我們為了找出這樣的和諧組合,首先花了不少時間,尋找了上百張的越南照片;去燦爛時光書店尋找越南書籍;搜尋越南藝術家;尋找越南設計師作品;我甚至還看完了一整本廖雲章寫的「流浪西貢100天」,一覽西貢街頭摩肩接踵、生動有力的人文色彩。最後,透過數百張圖片、藝術品和特色文物的色彩搜集,我們完成了有關越南風格的色彩計畫,其中也包含特定的配色法,喜愛的點綴顏色和服裝慣常用色都一一紀錄。

完成色彩紀錄後,我們嘗試模仿越南藝術風格繪製草圖,蒐集藝術資料時我對廖雲章書中一個越南朋友對越南的描述特別有感,他說:「越南就是個小中國,很多東西都是模仿中國的。」其實是有幾分道理的。無論在早期水墨藝術上、官員、市井小民穿著和建築樣式都十足的中國風。但越南也沒這麼中國,就像台灣曾受日本殖民一樣,越南受到法國影響甚深,想當然耳在藝術中存有法國繪畫的影子。我們在研究越南繪畫藝術風格時,一直苦惱於可能過度「中國或法國」,另一方面傳統樸素的水墨風格是否能讓兒童接受也有待考驗,最終我們將這些不確定性留給之後的prototype測試,先提出了三種截然不同的繪畫版本,有我們最擅長的向量插畫、融合法國與中式水墨的手繪插畫、以及較可愛童趣的插畫畫風。

三種不同的繪圖風格,測試學童的喜好性。

我們拿這三種風格分別給不同國小師生試玩,請他們依自己喜好選擇偏愛的繪畫風格,有趣的是最後孩子們選擇向量繪製的版本居多,我們觀察鮮明大色塊的繪圖對學童而言可能較具吸引力,相對的真正融合水墨與法式上色表現的版本則較少人喜愛,我不是很理解學童在藝術鑑賞上的認知成長過程,但推測可能與圖畫較為隨性與抽象有關,小孩對視覺強烈、立即易懂的事物較能認同,或許是這樣,學童的東西經常都色彩張揚(亮藍or大粉紅)吧!

測試花了數月的時間,我們親自參與了許多場測試,我發現遊戲的難易度不高,就是擲骰子移動小船,將蓋住的牌面翻開尋找自己船上貨物相應的字母,湊齊後即可賺取錢財。學童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就能進入遊戲,但遊戲的可玩性基本上是建立在越南文的學習上。試想我們好不容易找到能夠組成「法國麵包」的越南字母,卻始終不知道如何發音,就失去語文教育功能,變成純粹的記憶遊戲了。遊戲設計者為了增加可玩性,在卡牌中放了數種與湄公河傳統有關,悲喜參半的突發事件,讓小朋友意會到水上人家看天吃飯的人文環境。但即便如此,我仍覺得這款遊戲可玩性與耐玩度較為欠缺,應該視為越南語文的輔助教具。

在確立風格後,我們進一步搜尋為數眾多的貨物樣貌,進入正式製作階段。我們資料搜集的方式大抵依靠網路找圖,再透過尋找的圖片給姊妹會這邊確認正確性。google搜圖真的很神,找不到圖時你還可以google earth一下落地去看看湄公河的樣貌,倘若是過去,你甚至找不到任何關於越南水上市場的書籍,只能辦團去當地考察了(好可惜…)。

製作卡牌的過程中,最有趣的是感受越南文化與台灣的接近性,尤其在宗教上,越南人也拜觀音菩薩,也在重要節日時吃粽子、辦神明祭祀;越南船隻普遍都繪有船眼,這種船隻在古代明朝,在台灣漁船舢舨上也有這種風俗。而由於氣候的相近,水上市場的蔬果貨物其實也多見於台灣市場,但卻多了香茅、何首烏、香蘭葉、河鮮等特產;水上市場不只是賣吃的,甚至有賣越南長衫(Ao Dai)、婚禮用的酒、檳榔的船隻;或有雜貨、早餐船隻販賣斗笠與美味的河粉。

正如威尼斯的河道如馬路,湄公河三角洲的人們以河為家,沿途高懸於河上的桿欄長腳屋,是尋常百姓的住家,他們過著開門見水,船隻為車的生活。

符合湄公河人文環境,悲喜參半的突發事件,增加收集字母的趣味性。
湄公河三角洲就是市場中心,各色貨物匯集於此。

我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將數十張的卡牌完成,由於我們的設計研究還算充分,完成後內容並沒有太多的變動,而有賴早先完成的色彩計畫與對彼此設計方向、進度的掌握,三人分工完成的部分風格完好的趨於一致,可以說是第一次合作就上手啊~

茅咧! 是越南語「要賣了!」的意思,展現水上市場熱鬧的叫賣意象。
兒童版希望表現繽紛豐富的熱鬧感,圖爲兒童版遊戲外盒介紹。
遊戲中使用的紙鈔是使用越南舊鈔票卡通化的版本,也是我最愛的設計物件。

雖然兒童版的許多物件,因為往後<波濤中的越南>出世而必須有所割捨,但回想這次設計過程最大的體會是:對設計標的有系統的調查是減少冤忘路的不二法門。每一個設計標的或許有不同解法,但製作過程的每個環節,設計師都必須先行搜集資料,思考設計概念,早先進行溝通。特別是美學上的挑戰,例如我們總被問到為何這樣配色「有越南感」時,我們可以說這些色彩組合取自於上百張越南水上市場、傳統色彩的配色;而繪畫風格的測試雖然慢長,卻也使得雇主、金主容易接受我們的畫風,而不是我覺得好,你覺得普通這樣主觀的思考。

每當我回想製作兒童版桌遊時,總會想到服務設計流程的那兩顆鑽石,我覺得那樣的思考脈絡無關你是做什麼類型的設計,實際上也未必依照設計思考流程,按表操課就能得到好設計。最重要得是透過這種思考訓練,你的設計可以更有邏輯的堆砌起來一套合乎道理的原則,說服的了團隊自己,也才說服的了業主。我想這次設計最大的啟發無外乎是如此。

兒童版的美好時光就寫到這了,往後製作<波濤中的越南>就像把我們帶入越南叢林般艱困,也再為我上了一課,就是承平時期的設計思考,未必能在十萬火急的設計進度中發揮作用。

下集待續~

--

--

SHYHYU YANG
島嶼日記

UX / 視覺設計工作者,熱愛攝影與寫作。早先讀廣告,第一份工作卻是大學助教,轉了個彎栽入視覺設計的窟窿裏。喜愛涉獵社會、政治、人類學,輕微的知識恐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