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犬之島 — 狗狗們的日式英雄之旅

SHYHYU YANG
島嶼日記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n 20, 2018
來源:MTV MOVIES

犬之島是 Wes Anderson 繼«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後»,睽違四年的新作。一如眾多影迷所期待,影片充滿其一慣水平致中的構圖風格,敘事結構同樣延續常用的章節與旅程故事。只不過這次主角不是人類,而是毛茸茸的狗狗們,人類退居到口說異國語言,需要透過翻譯來理解的他者,而那一幕幕東方風格強烈的日本城市巨崎,是否也反映出西方人眼中,日本作為「異文化」的東方情懷呢?

細究電影元素與導演訪談後,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濃濃的日式風情來自於Anderson對日本老電影的喜愛,在大量的浮世繪、漫畫與精巧華麗的日式建築完整構築出 Wes Anderson 對日本文化符碼的喜愛。而在絢麗的視覺之下,Anderson同樣植入一個很「日本」的故事架構,例如在人狗間屢屢展現的主從關係中,正好投射出傳統日本社會君主與武士的倫理關係,Atari 和 Kobayashi的關係與其說是父子,更像是幕府時代各藩主此消彼長的政治現實,就像戲劇開始那貓狗與人之間的古代戰爭一樣,不只確立了犬隻需要服伺於人類的主僕關係,更暗示著另一勢力再崛起的伏筆。

陣陣太鼓聲牽起了戲劇行進與轉折的節奏,擊鼓也象徵了即將開啟的人犬征途。果不其然,在未來的巨崎市中,愛貓派再度掌權,藉故愈發嚴重的犬流感,將狗狗們流放到垃圾島,更計畫用集中營的處理方式,利用毒氣人道毀滅身處險境的狗狗。劇情中每每穿插著市長Kobayashi演說的情境,是否像極了歷史中那些造成生靈塗炭獨裁者們所演的穿越劇,更諷刺的是獨裁者的姿態往往誕生於民主的舞台上;長期被視為人類好朋友的狗狗們因為政客私慾的惡意操弄而貶入垃圾島。從而我們意識到那些拋棄在垃圾場的不只是我們以為的狗狗,更是數個人類自身殘酷歷史現場的還原。

犬之島上映後不意外的遭受文化挪用的批評,實際上我對現今仍執著於文化挪用的論調感到不解。身為後現代的人們,生活本就充滿了文化挪用,看待日本精緻文化不再限於西方人的異文化,更是你我生命經驗中的異文化,更遑論日本自身不斷透過大眾傳播展現的文化刻板。Anderson是文化、歷史拼貼的高手,他深知特定符碼能夠帶來視覺與意義上的張力,因而他挪用了二次大戰、軍國主義、納粹集中營、環境污染、人工智慧和更多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議題,揉合成一個藉犬喻人的簡單故事 — 講述人與社會、動物和環境關係,以及人性光明與黑暗面的故事。

Kobayashi的演說場景 是否讓你聯想到二戰時的日本帝國呢?來源:JUNKEE

再來談談故事中英雄角色的轉換。觀者最初會下意識地將英雄角色投入那個為了拯救護衛犬迫降垃圾島的Atari,然而他僅希望帶走他自己的狗,更從不懷抱拯救遺棄狗狗們的目的,面對初次見面的狗狗們更明顯展露人犬之間的主僕意識型態,你實在很難喜歡上這樣自我中心的角色。實際上Atari也從來不英雄,引導他前進的是對他伸出援手,單純期待人類再度愛上他們的狗狗,旅程的後期我們才察覺真正的英雄是帶領、保護Atari的狗狗們,那些被妖魔化的原生食狗犬,更是幫助眾多受盡人類迫害犬隻的英雄,Atari作為反射英雄的一面鏡子,初期表露自私的他也在旅程中被狗狗們所感動,才有屢經圍捕後展現人性的光明面,決定與Kobayashi正面對決的橋段,這樣的角色翻轉令我感到十分玩味。

這齣狗狗們的英雄之旅中,我對那勇於爬糞揭露惡行的外國女交換學生印象非常深刻,或許是劇中唯一的人類英雄。作為一個趨於封閉社會的局外人,她的挺身而出出自純粹的善念,就與狗狗希望回到人類懷抱那般簡單,這大概是劇中人性善良面的代表人物,但她一切的努力都在被Kobayashi收走交換學生證那一剎那擊垮,我不清楚這種局外人感受是否為Anderson短暫旅日的親身經驗,不過隨之而來Atari取代Kobayashi成為市長的那一刻,看似完美的結局卻讓我覺得有股「政治世襲」的不快感,就像是劇中小學生表演小武士殺將軍的能劇戲碼,暗示一切只是再一次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狗狗成為英雄的旅途結束後,又再次回到了人犬的主僕關係中。這種看似甜蜜實則吃悶棍的結尾,我想或許是Anderson刻意的將人作為這架空世界的陰影,為的是襯托著那些毛小孩們身上,屬於人性良善與美好的一面。

--

--

SHYHYU YANG
島嶼日記

UX / 視覺設計工作者,熱愛攝影與寫作。早先讀廣告,第一份工作卻是大學助教,轉了個彎栽入視覺設計的窟窿裏。喜愛涉獵社會、政治、人類學,輕微的知識恐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