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Amazon 實習生存 — 不能錯過的六則 Q&A

Shane Liu
Island Story
Published in
8 min readSep 1, 2020

--

海外生存札記趴吐

前言

一眨眼的時間,12 週的實習就結束了!當真是收(非)穫(常)滿(爆)滿(肝),繼上篇過後,筆者的工作壓力就快速上升,從研究正式進入實作階段,正式開發過程中,筆者擔任 Full-Stack SDE 的 Intern 從前端到後端都瞭解了一輪,更免費接觸到了各種 AWS Service。

因為接受了許多提問,因此文章會以QA的方式來記錄。

QA Cover

Q&A Time

Q1. Amazon Intern 的面試 Timeline 和流程?

招募的流程主要有四個部分,前面三關都是線上的程式問題(大體上離不開 LeetCode),最後一關就是 Live Coding ,每個階段大概 2–3 週。由於筆者一邊有課業壓力、LeetCode 刷的題目不多,所以通常都是拖到在後一刻才進到下一階段,多的時間就多寫面試高頻題(一畝三分地 or LeetCode 討論)。

基本上就是沿路刷題,思考解法,活用題目背後的概念,最後五天筆者就存粹複習刷過的題,然後開始全力練習口說,開始模擬各種會遇到的 Behavior Questions 最好把所有問題都寫成逐字稿,盡力放入 Leadership Principples

Q2. 這次美國實習的收穫?

這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面向來回答。

程式方面,當然作為 SDE 的 Intern 確實扎扎實實地寫了許多代碼,因為是 Full Stack 的關係,甚至多熟悉了好幾種語言,更免費的使用了各式各樣的 AWS 服務,基本上業界常用的服務都摸熟了。溝通能力上,小至每天的 Stand Up Meeting 大至好幾個 Demo Training,創造許多使用英文的環境。

這些之中,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自信感。即便通過了面試,筆者一開始有點擔心自己的 CS 相關知識或是 Coding 能力是否能在 Amazon 存活,或是能否流利的用第二外語和同事、主管溝通。

「想像的恐懼,遠比現實來得可怕」

這些不安都在開始實習後消失,過去在大學、職場上的經驗確實是足夠使我在 Amazon 菁英充滿的地方奮戰。做的事情很難,但勇於提問、多多討論問題多半能找到解答。溝通上,筆者遇到的人都非常友善、熱心,也許是整個 團隊都很年輕,所以時常一起討論遇到的問題、或者 On-Call Issue.

Q3. 是否有所謂的 Work-Life Balance?

答案是沒有。

首先,因為實習只有短短的 12 週,為了得到獲得 Return Offer 的機會,實習生們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專案完成、做出成品來。但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了解團隊的開發內容、與主管混熟、學習內部開發流程、甚至研究如何使用資源超少的技術,最後還要在期限內完成專案、完成精美的文件和精彩絕倫的 Final Demo,就筆者所認識的實習生中,好像沒看過說自己有很好的 Work-Life Balance的。

可能在第一個月會有,但接下來的二、三月就完全看不見他們的蹤影(忙專案 ),曾經有段時間,為了快速推進到下個階段,筆者除了平日加班,連假日都會自主寫一點代碼,為了讓下週的壓力不要這麼大。

當然我主管就 Work-Life Balance 蠻好的,每週的個別會議都會跟我分享他週末去哪爬山、游泳,筆者都只能說因為 Covid-19 所以都待在家裡,殊不知是在趕進度。

Q4. 遠距實習下的影響?

相對其他科系的影響 CS 相關工作好像沒這麼嚴重,畢竟我們就是一群有台電腦配上網路就能工作的人,因此比較多的影響應該是在與人交流上。筆者整個實習幾乎沒有認識新的實習生,除了忙的原因外,線上活動通常認識的效果不彰,應該是整個實習中最大的遺憾。

Q5. Amazon 在台灣和美國的差別?

暨南大學畢業的筆者,剛好有一些大學時期優秀的學長在台灣 Amazon 任職,於是就有機會和他們請(八)益(掛),首先是工作內容方面,大部分台灣的職位為 CSE (Cloud Support Engineer) 主要是的任務是服務客戶使用 AWS 上的服務,筆者在美國則為 SDE(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就是不折不扣的碼農。(很好奇美國有沒有 CSE 的職位,如果有前輩們讀到再請指教)

台灣的工程師們大多不會接觸到開發流程,除非是有剛好要開發一些服務,做的事情是差蠻多的,薪資的部分筆者也偷偷了解了一下,除了職位不同,台灣 Amazon 的薪水估計也在地化,就學長的說法 「一個在台灣很有餘的薪資,但如果計算與 SDE 的 GAP 是真的有點大。」

至於實習上面,台灣的實習最長好像可以到一年,相較於筆者的三個月而言,就有更多時間去了解、熟悉內部系統、文化、同事等等。實習也比較有機會去嘗試不同技術,記得剛開始時,筆者還曾和台灣實習生一起討論遇到的問題。

對台灣 Amazon 實習想多了解,可以參考底下的連結,超級好文推推!

Q6. 如何才能拿到 Return offer?

筆者有幸在最後拿到 Return Offer ,因此來稍微分享一下觀察到的拿 Return offer 三大招。

  1. 有問題主動反應,專案不 Delay
    在只有三個月的開發壓力下,必須很了解專案的狀況,盡力排除任何可能會 block 你的因素,筆者的 Mentor 就幫了很多忙,在開發前就已經幫我研究各種可行解或是研究方向,讓筆者在前期 onboarding 上順暢許多。
    記得有一週筆者都在研究沒人使用過的技術,導致進度有點壓力,因此研究一週無果就立馬和 Mentor、Manager 討論可能先換到現行解上,未來在轉換到新技術上。
  2. Code 能寫多少就寫多少
    據我了解他們的招募評鑑,有一部分是建立在 Code Review 上面,因此前期我主管就時常提醒我,趕快寫扣,盡力送 Code Review。另外就是好好紀錄每天的進度、研究成果、專案設計等等,最後的評鑑裡也會審查實習相關文件。
  3. 主動參與討論,對議題充滿好奇
    這點是在最後一週回饋是主管與我分享的,他覺得我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雖然他也理解一個初來乍到的實習生,可能也不知道該如何提問。因此他說,好好把這個回饋放在心裡,未來如果再回來記得要更積極的討論,即便是你不熟的領域,甚至多參與專案規劃。

筆者大部分的朋友,在專案都有完成,實習中都沒有出現大錯下,在實習的最後一天都得到了 Inclined to return offer 的回饋,最後也拿到了 Return Offer。但另一些在其他公司實習的同學,就沒這個幸運,常常需要在有限的名額中爭取機會。

後記

可能是都在加班的緣故,實習的時間過得非常快,雖然很幸運地拿到了 Return offer 但筆者仍舊準備著其他公司的面試(亞麻真的太操了),如果有其他公司內推的機會,記得發給我!!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點幫助,也歡迎在下方留言給我。

打賞時刻與關於作者

關於作者: Shane喜歡寫文章的理科男孩。
目前人在紐約攻讀 Master of Computer Science不定期分享一些留學、工作、生活、旅遊的有趣故事們。歡迎追蹤我或是刊物島嶼男孩!!!↓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或覺得有趣請幫我分享或拍20下手↓↓↓↓
啊!不對制度改了,請好好的把文章多讀一下,歡迎留言討論,或告訴我想看什麼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