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難題解析-《未竟的奇蹟》讀書心得

Bruce
布魯斯的隨手筆記
6 min readMar 15, 2018

台灣經濟很差是我從小到大的既定印象,小時候甚至不知道不景氣的相反詞是什麼,因為從來沒有聽過台灣的經濟什麼時候「景氣」過了。從小對身邊的家人和大人的觀察,發現經濟始終是他們最感同身受以及最重視的公共議題,但台灣對於經濟發展的討論一直不活躍。

就在2017年中研院李榮宗、林宗弘研究員邀請國內外學者針對台灣經濟問題所作的系列研究出版成書《未竟的奇蹟》,馬上獲得我的關注,我也在台北書展的時候買來一本仔細研讀,相信共同關心台灣經濟的朋友對這本書也很有興趣,接下來我將會持續分享我讀過的章節內容和心得在這裡(如果我有時間啦😅),歡迎對這個主題的朋友互相討論學習:)

第一篇導論由李宗榮和林宗弘撰寫,主要介紹社會經濟學過去對台灣經濟奇蹟典範的研究脈絡隨時間的演變過去成功的元素在現在卻成為衰退的原因,以及這期間的變化。後半部是對後續的研究篇章做一個概覽,讓讀者對整本書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首先本書由經濟社會學切入,其實經濟社會學不是經濟學,而是以社會學的架構作研究。強調人類經濟行為如何受到制度、權力、社會和文化的影響,而研究的路徑約分成,宏觀的從法律和國家等因素如何影響市場;以及從微觀的角度,以網路為核心來分析。台灣在社會經濟學開始發展的同時,剛好以亞洲經濟發展奇蹟的角色享譽全球,所以搭上這股風潮許多文獻資料也集中在台灣的發展上。

“Various currency bills pinned to a large world map with colorful pins in various locations” by Christine Roy on Unsplash

在這之前,台灣之所以會讓西方學者這麼驚訝的原因是因為傳統由馬克思主義所延伸的依賴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中認為,在工業革命後工業國家的發展到一個程度一定會有所侷限,進而導致資本主義的崩解,但後來並非事實,是因為工業國家將剝削國家內勞工的勞動力,拓展至剝削其他國家的原物料和勞動力,以維持他在世界經濟體系的地位,中南美洲是當時很好的例證。因此核心國家永遠是核心國家,而邊陲國家永遠是邊陲國家,是以上理論的重點。

因此台灣和當時的東亞國家突破原本的經濟體系而進入高度成長的狀態令西方國家學者驚奇,因此有些人就提出其他看法來解釋。其中政治經濟學中的發展型國家理論認為,當時冷戰的情形讓在台灣的國民政府和美國進入特殊的政經條件,加上政府所推行的土地改革,成功的將資源從農業轉至工業,配合每日的市場需求;勞工也因為當時的威權體制抗爭受阻,使政府成功推動勞力密集的出口業。

然而若從社會經濟學宏觀式的角度分析,可以分別從文化、國家以及金融政策切入。

“Asian building with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by Hannah Sellers on Unsplash

文化探討儒家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家庭計劃對人口紅利的正面幫助,以及父權家庭犧牲女性教育,歧視女性的勞動力市場,女性生產後的工資歧視都為之後的加工出口提供廉價的勞動力。而早婚和低離婚率的社會和家庭網路取代西方福利國家社會安全網都有助於台灣經濟發展。

Photo by Remi Yuan on Unsplash

國家

有一派學者認為台灣政府以各種手段「駕馭市場」以利經濟發展,例如管制外匯、控制資本、壓制抗爭、協調進出口配額和引導科技發展。而威權統治的背景,使少數的私人或國有企業因為受到國家的「欽定」而可以享有國內保護市場並壟斷市場,並借政府之勢打壓勞工,使和政府利益交換下的企業迅速成長茁壯。

在金融政策方面,有學者承襲前面發展國家論的觀點認為政府引導公有銀行投資,協助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但批評者認為過去公有銀行對風險較小的大型企業注資卻對中小企業吝嗇,使金融市場形成國有銀行和民間借貸的雙園結構。

另一方面,從微觀層次分析的學者提出和宏觀途徑全然不同的圖像,他們提出產業彈性專業化理論,認為經濟奇蹟不是國家力量推動而是本土私營中小企業。其中,台灣人情感綿密的社會網路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基礎,透過社會網路可以吸引資金,分享技術,有利企業發展。而台灣普遍重視關係和信任的社會與美國的弱連結形成對比。小企業所具有的彈性以及過去學徒制度形成科技創新的動力,小頭家和頭家娘的經營模式不僅增加彈性也降低經營的成本。

以上是針對台灣經濟奇蹟的發展的分析觀點,但隨著時間來到1990年代,台灣分別經歷亞洲經融風暴、美國網路泡沫、金融海嘯後經濟成長率在每次的衰退中愈趨低落,而無論政府如何更迭皆無法遏止衰退的趨勢。在此期間台灣經濟的面貌也逐漸改變,中小企業為主的結構逐漸演化成大企業,顯例之一就是從中小企業壯大的鴻海 。而金融市場的開放與自由化,經過二次金改的金控體系,變成以新光、國泰、中信、富邦和外資為主的金控集團。公司藉由上市獲得更多資金,卻也要面對股東對獲利的要求,使台灣金融以和過去大不相同。過去經濟發展的各種背景在今天都不再有效,本書的作者因此把近十年的學術文獻稱為「衰退典範」。

而本書也以上述的幾個議題分析台灣的經濟,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的發展,金融市場影響、女性勞動力的影響,電子產業發展背景,中國對台商和台灣經濟效應。

以上大致是導論的內容,如果有錯誤的地方也請不吝指教,也希望看完有什麼想法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

--

--

Bruce
布魯斯的隨手筆記

法律人,對投資、商業抱有極大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