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姚希亮、周子恩、李書瑜、曾韻/報導】
代理教師作為師資生職業選擇之一,多數將其視為日後轉職的「跳板」,卻鮮少作為畢生志業。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王麗雲曾在「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資料庫之校務分析與政策研究」指出,近四成七師資生不確定是否要當代理教師,日後因教師證考取不易而放棄師培資格的人更不在少數。當然,也有師資生通過層層考驗後,卻選擇在考取教甄前──成為正式教師的最後一哩路止步了。
過去就讀彰師大特教系的小K(化名)即放棄正式教師夢,他在完成師培訓練後,進入師大附中擔任多年代理教師,期間也持續報考教甄,終於在第5年進入複試,卻仍鎩羽而歸。他眼中的教甄是「論結果而不談過程」的戰場,更像是零和遊戲。在這長期「抗戰」,小K游移於代理職務和教甄備考而身心俱疲,最終選擇轉換跑道,開啟人生新篇章。而師資生們的師培篇章也在《師青》採訪中再受檢視。
多數師資生不願當代理教師,考不上教甄就糟了?
洪晨凱對H老師「實務少」的師培經驗持保留態度,他表示,舉凡史懷哲計畫或課輔合作都是很好的實戰經驗,而這也端看個人在資源取用上的積極程度。不過,若將實務限縮在師培課程下的教學現場授課經驗,他則說道:「許多師資生都不一定能親臨教學。」
他分享,師培中心開設的「教育實習」課程即是設計給師資生進入教學現場授課專用。然而,他也強調:「一個學期只有可能讓你教半節課,甚至根本沒機會。」即使是側重實務的文化大學,也因許多考量而無法讓學生走入現場,當中包括與合作學校的共識、中小學老師的意願等,種種因素都直接地將師資生拒之門外。
對於師資生走入教學現場的不易,政大師培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王素芸深感同意。她說道,師培中心不能強求合作學校的老師接受師資生前去觀課,因為對他們(老師)來說,這多少是「叨擾」。
若要取得教育實習資格,洪晨凱需先完成54小時的「實地學習」,他與士林高商簽約,在校內擔任行政獲取時數。他補充道,實地學習除了是師培中最接近教學現場的課程,也是獲取教甄資格的前哨站──在完成師培修課、實地學習、教育實習、取得教師資格考試(下稱教檢)後,才有報考教甄的資格。正式教師道路設下的層層難關讓他感嘆:「許多師資生都開始打退堂鼓。」
正式教師的考試依然競爭,且師資生獲得教甄考取資格的路難行,這些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那當代理教師呢?代理教師能成為師資生理想的選擇嗎?
「連爭鮮壽司都有員工宿舍補貼,代理教師有什麼?」洪晨凱無奈說道。
洪晨凱表示,不只津貼補助成問題,其他像鐘點費少、授課時數少等,師資生不願承擔代理教師的不穩定,也未必能在短期內考取教甄,「他們就被夾在兩難,有些人開始轉行補教業,至少不用教師證,也比代理教師穩定。」
王素芸也補充道,除非師培課程強制學生得完成志工、實習與見習,否則學生寧可於在校期間「從事打工或休閒」,也不願參與教學性質活動。這樣的風氣已然反映他們對未來擔任代理教師的態度。
不過,就讀政大教育系的師資生姚敏德說道,若沒有預設擔任教師是畢生志業,自己不會排斥當代理教師,但仍會因業務與負擔繁重而感到擔憂;靜宜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現任代理教師鄭鈺琳則認為,擔任代理教師應要是師資生的必經歷程,畢竟正式教師實在難考,擔任代理除了有收入,也能在經歷上加分。
師培優勢不在,變革後的信心重拾之路如何走?
在過去的師培舊制,師資生需先完成教育實習並通過教檢,才有考教甄的資格。然而,多數人也因未通過教檢而「兩頭空」,最終在師培道路上中途離席。基此,立法院在2017年三讀通過「師資培育法修正草案」,並於今年2月正式實施師培新制。師資生得以「先考教檢再實習」,減少時間與人力資源浪費。
制度先行,社會結構也需一同檢視。臺灣自1994年高教擴張,已成立共5間師範學校、12間具教育相關科系學校,擁有師培中心的大學更高達41間。政大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彭思錦認為,除了擔任代理教師的誘因不足、教甄競爭激烈影響師資生的選擇外,高教擴張與師培機構廣設,都使師資生受到波及。
「嚴格掌控員額控留是要因應少子化。」彭思錦說道;鍾正信也抱持同樣觀點,他認為,控留是避免少子化採取的彈性調整。但長遠來看,若師資生擔任代理教師的意願低迷,且代理教師控留後,招募三招以上仍找不到人,就如林碩杰擔憂,許多學校會傾向寧缺勿濫,因為就算招到人也未必適應教學現場。
不過,隨著今年師培新制上路,代理教師缺額問題或許有解。《師資培育法》第22條第1項指出,師資生可以在通過教檢後,前往指定的偏遠與海外學校擔任代理教師,累計年資滿2年即可抵免「教育實習」。他們能在取得教師證的培訓過程中以代理身分獲取收入,增加擔任代理教師的誘因。
新制立意良好,但缺乏實習經驗的師資生要直接躍進教育現場,真的可行?洪晨凱認為,師資生能否適應教學現場,難以透過招募次數與代理教師身分別全盤認定。即使師培課程注重創新教學,也不保證能在教育現場實際應用,「老師是接受你的創新,還是排斥你的特立獨行,師資生心裡明白。」他認為,擁有專業的師資生進入實務領域未必一帆風順。
教學上的適應問題,鄭鈺琳也表示:「進入教育現場後,老師都用電子白板上課,這和我在師培課程的教材設備形成數位落差。」她認為,傳統設備應作為師資生學習基礎,但師培資源仍需跟上教育現場腳步。
王素芸則無奈提及,師培在每個學校會有不同發展,「志工服務」等實務訓練就不受政大師資生歡迎,強制規範必會遭受抗議。目前教育部提供師培獎學金,有拿獎學金的師資生才有義務完成服務時數,一般師資生除非「綁課程」,否則無法強制執行。去年暑假的史懷哲計畫中,她預計招收30位學生,即使努力到班宣傳,最後也只招募到24位。
即便如此,王素芸仍希望學生回想修師培的初心。她認為,師培教育與實務產生連結的關鍵在於人為,真正想當老師的人會藉代理身分獲得歷練。而她也相信,經歷教學現場探索而離開教職的師資生未必不好,即使他們對現況感到失望,但日後回來,仍會有許多人「協助這些師培領域中優秀的學生上岸。」
回首教育現場,員額控留仍被嚴格審視,我們不太可能知道,代理教師缺額現象是否會因師培新制上路而改善?綜觀新制,目前提供以擔任代理教師抵免教育實習的方法,政策僅將代理教師任職範圍限縮在偏遠與海外學校。然而,代理職缺早已擴及都市學校,即使提升了師資生擔任代理教師的誘因,也未必解決缺額問題。日後,師培新制如何因應未知的發展,或許將開啟新的討論。
隨著制度變革,「有試有機會」貌似帶給師資生一道曙光,但實際上他們仍負重前行,在代理與正式教師的光譜中,拉起理想與現實的拔河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