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變成香港」- 台灣、澳門的兩極解讀

Jason CHAO
庭•思•間
Published in
3 min readJan 16, 2020

香港的現況,誰都不想出現。而「不要變成香港」的警惕,剛好在台灣、澳門兩地社會同時出現,但背後的意義是兩極。

2020 台灣總統選舉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守著守護台灣的民主自由,讓台灣不用有一天「變成香港」一樣,要年青人在街頭灑熱血為對抗極權而抗爭,本文無需詳述。

而在澳門,自香港反送中的大型示威運動開始,澳門社會主流的意見是「不要攪亂澳門」,不希望香港人的訴求、模式抗爭在澳門出現。的確,澳門人現所享受的有限度自由及自治空間,可以說是「天掉下來的」。澳門的「一國兩制」非並中葡兩國的談判結果,只是搭了中英兩國為香港前途談判的順風車。

澳門現時的社會穩定,又剛好與「發大財」有關。澳門 2000 年代在賭權開放後,從以前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地方,搖身一變,人均 GDP(PPP)高攀上國際前列,情況有點像香港的上世紀 80 年代。「人民有錢」後,像我的澳門中學、大學同學的年青一輩,相比鄰近地區輕易地買車、上樓以及在社會階梯上遊。

香港、台灣社會及經濟發展早已走過像澳門般高速增長的階段,對香港、台灣年青人來說,單純經濟機會、物質誘因在政治上叫座力極度有限,大家相信要有自由與自主權,才可以掌握未來。

綜合多方面資訊,中國政府分析香港現時局面的成因時,仍非常傾向停留在物質的角度,歸咎於香港「經濟結構」問題,例如樓價高企、年青人社會上游空間不足等等。當然,對中共人物來說,權力是他們的食糧,他們不懂欣賞自由、自主的價值。以「發財」合理化管治權威的模式在澳門取得成功,但在香港、台灣早已過時了。

就國族身份建構方面,中國官員公開大讚澳門的「愛國教育」很成功,我認為是某程度上的巧合。「擦鞋」(對高權勢阿諛奉承)仍然是澳門社會的主要生存技能。習近平在 2019 年 12 月出巡澳門時,部份澳門學生對習近平的仰慕、對中國人身份自豪的誇張表現,成為了一時話題。有學生受訪時表示與習握手後「暖全身」,又有學生見習揮手後覺「人生無憾」,我認為,他們只是活學活用老師所教的擦鞋修辭技巧而已。我所認識的澳門人,不多對政治思想很有主見,亦不多人有真心崇拜的政治人物,基本上是「有權力的人說甚麼就支持甚麼」。但在這一刻,澳門學生上演如此級數的「擦鞋騷」,只會令年青的台灣人及香港人對被中國政府強加的「中國人」身份更反感。

最後,我仍抱有希望,不排除澳門人的再下一代,在物質豐富環境下成長,以及與外面世界更多接觸後,會出現更追求民主自由的人,但我相信不會是短期內出現的事。

2020年1月16日 原載於 《立場新聞》.

--

--

Jason CHAO
庭•思•間

doctoral researcher, technologist and advocate of human rights / LGBT+ 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