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同志調查 2019 結果

Jason CHAO
庭•思•間
Published in
7 min readDec 31, 2020

澳門彩虹(彩虹)自2013年起就開始進行澳門同志調查,透過研究本地性小眾,旨在了解澳門同志社群的處境。彩虹希望透過調查獲得的資訊,協助本地政策製訂者、非政府組織以及學術界了解同志面對的挑戰,更好的服務同志群體的需要。

彩虹在2019年10月進行了第三次調查(2019年調查),數據收集期為10月26日至11月9日,採取不記名、網上問卷的方式,對象是自認為性小眾的人士。此方法在學術上廣泛應用於接觸「難以接觸」的人群。[1] 2019年調查,彩虹收集到的有效問卷有994份,是歷次調查最多者(2013年及2016年分別為186份及715份)。而樣本大小比香港類似研究更大,[2]尤其是考慮到澳門總人口是香港的十分之一。而且,受訪者有52.6%(523名)出生性別為女性(第五題),與政府最新統計數字相若(53.2%)。彩虹相信2019年數字能反映澳門年輕同志人口的情況。而在受訪者職業分佈方面,亦與2016年調查一致。彩虹有信心2019年調查結果能反映澳門年輕同志人口的情況。

本報告涵蓋 2019年調查的重點問題,即幸福感、歧視及公共政策。其他問題的結果、圖表刊載於 報告全文及其附錄重點結果簡報

一、幸福感

1.1 自殺想法

研究文獻顯示性取向與自殺想法有明顯關係。同志基於性取向更容易受抑鬱、歧視及其他負面環境因素傷害。[3]

調查顯示本澳有14%性小眾有自殺傾向。男同性戀者有自殺想法的比例(19.8%)遠高於女同性戀者(11.2%)。

1.2 快樂

整體而言,男同性戀者與雙性戀男性比女同性戀者及雙性戀女性更不快樂。彩虹發現家人的接納對同志的快樂度是正面的因素。換言之,一個人越感受到家人接納多元性取向及性別認同,他 / 她會更快樂。彩虹同時發現。受訪者自認受歧視的程度是其快樂的負面因素。如果一個人感到受歧視,他 / 她會更不快樂。

二、歧視

以一分最低、十分最高,受訪者受歧視印象的平均分為7.17,其中男同性戀者比其他性取向感受到的歧視要高。較多男同性戀者者(38.5%)曾因其性取向遭受言語攻擊。男同性戀者遭歧數字比其他性取向高一成(雙性戀男性27.1%、女同性戀者25.4%、雙性戀女性14.2%)。

彩虹發現對同志法律保障不足的觀感以及歧視印象程度之間有正相關。人們認為法律保障不充分,會感到社會歧視程度較高。

三、公共政策

3.1 家庭暴力

在2016年調查,6%的親密伴侶報稱曾遭受家庭暴力。但當時調查並未細分構成家庭暴力的騷擾行為。而在2019年調查,彩虹以更精準的用詞詢問受訪者,而有22.1%受訪者報稱曾被親密伴侶暴力對待。

支持把同性伴侶重新納入家暴法保障的比例由2016年的91.2%升至2019年的95.3%

3.2 為保障平等應該修改法律

受訪者壓倒性同意為同志提供平等甚至更多保障,應該修改在房屋、教育、醫療、公共行政、性 / 別承認以及刑事法方面法律和政策。

彩虹發現對政府及教育機構作出努力的印象與快樂指數呈正相關。

總結與建議

整體而言,澳門的同志人口感受到嚴重的歧視。彩虹發現男同性戀者由於性取向,更易有自殺念頭、更易受歧視、快樂指數較低。彩虹同時發現,歧視觀感度與同志家庭的接納與同志的快樂指數呈正向關係。

絕大部份同志認為澳門在歧視的法律和政策方面應作出修改,尤其在家庭暴力、婚姻 / 民事結合、醫療、教肯及房屋方面提供平等保障。

彩虹建議澳門政府應優先給予處於同性伴侶關係人士在家庭暴力以平等保障。為澳門性小眾的福祉,政府、教育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應推廣社會接納性小眾、反對歧視。b然而,男同性戀者由於易受各歧視的傷害,及易有自殺念頭,更應值得關注。

[1] Southern, D. A., Lewis, S., 最大值well, C. J., Dunn, J. R., Noseworthy, T. W., Corbett, G., … & Ghali, W. A. (2008). Sampling ‘hard-to-reach’ populations in health research: yield from a study targeting Americans living in Canada.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8(1), 57.

[2] HK: 香港小童群益會 “同志學生在中學的處境” (2009)sample size: 492; 同志公民、基督徒協會“同志及跨性別人士歧視調查”(2013)simple size: 532,“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ual Orientation : A Hong Kong Study (2011) H Lau & Rebecca L. Stotzer” sample size: 792.

[3] Bontempo, D. E., and D’Augelli, A. R. “Effects of At-School Victimization and Sexual Orientation on Lesbian, Gay, or Bisexual Youths’ Health Risk Behavior.”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2, 30(5), 364–374.; D’Augelli, A. 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Youths Ages 14–21.”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2, 7,433–456.; Heck, N. C., Flentje, A., and Cochran, B. N. “Offsetting Risks: High School Gay-Straight Alliances and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LGBT) Youth.”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11, 26(2), 161–174.

--

--

Jason CHAO
庭•思•間

doctoral researcher, technologist and advocate of human rights / LGBT+ 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