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 chang
建.解(CODE)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Apr 20, 2019

--

揭開人物誌(Persona)的面紗

正式進入人物誌(Persona)前,我們想先分享Persona的演進,因為若是不知道其源由,而一味背著這個名詞,那就失去學習這項工具和使用的意義性,另一方面,我們也想藉由這篇文章,向人物誌的提倡者們致敬!

細說從頭…

其實,Persona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2,000年前,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就已經將人類分為…智者、仁者、勇者三種。2,000年以後,你熟悉的電影哈利.波特,要進入魔法學院前必須先由「分類帽」判定新成員屬於哪一個學院…這其實也是一種人物誌的劃分。

photo1. 哈利波特的分類帽劃分學院

但在現實的社會科學中,我們沒有魔法,只能設想方法,於是乎發展一套嚴謹的人物誌設計方法論…稱之為人物誌(Persona),而Persona到底是被誰提出的呢? 這邊我們先回顧一小段人物誌的由來:

一段歷史的回顧

1.前情提要…

故事是這樣發生的...1995年有一個開發團隊建立了類似現在BI的系統,Alan Cooper這位顧問就說了: "能不能描述一下怎樣的人會用你的系統?"

這個團隊回答: "大概是一些需要報表的人吧,我們的系統也能畫畫圖, 或是把行銷資料呈現在表單上…"

聽到這樣的回答,Cooper非常頭痛,一直糾結這到底是要賣給?
畢竟團隊如此大眾的回答,每個人好像都可以用,但好像也可以不需要。

於是Cooper做了一件事情,他去打聽了這套系統的目標使用者是誰,當時的一位企業的行銷長Alice Blair帶Cooper見了6位目標使用者 (都是同一間公司的人), 一個財務分析師,一個軟體分析師,另外有些是具有程式背景的工程師…

Cooper便開始對這些人進行訪談,試圖了解他們對於系統的期望和目標,這個動作奠定了Persona的誕生。

2.Persona問世了…

談完以後,Cooper對開發團隊說: "我已經瞭解他們想要甚麼了,其實你們系統的使用者總共分為3種主要角色,分別是Chuck, Cynthia, Rob…"

第一個角色是Chuck,他需要現成的模板,和整理好的報告,第二個角色是Cynthia,除了模板和報告,她還額外需要撰寫模組(因為未來他得向他的長官報告),第三個角色是Rob,Rob是公司的資訊人員,他不會用到任何模板,但需要為其他長官設計模板...

photo2. Allen Cooper對角色做分類

於是乎,Cooper把他這樣的方法就稱之為人物誌(persona),這邊幫大家整理一下,一個persona會俱備...(1).賣給誰,(2).痛點,(3).怎麼賣...

photo3. Persona俱備的要素

看到這裡,我們稍微倒帶(roll back)一下,Cooper因為困惑而找了六個人做訪談,於是乎找出三大使用族群,更確立這套系統要賣給誰,請問一下,剛剛上述的Persona是下圖的哪一種?

photo4. Persona的類型

我想很明顯的,一開始Allen Cooper所談論的Persona是行銷上的運用,因為他是一位商業的顧問,思考的是要賣給誰,而且怎麼賣。因此從歷史我們可以推敲第一件事情…

人們現在口中的Persona,一開始不是為了UX而產生的,只是現在UX的領域也面臨著找目標使用者,因此Persona普遍成為UX的新名詞...

3.如何訂Persona…

我想故事看到這邊,你一定會疑惑,憑甚麼訪談完6個人以後,就可以定調出Persona, 就連Cooper自己都承認,這是一種反邏輯的做法!

什麼叫做反邏輯?

一般我們在定位市場的時候,常見的就是以大眾為主,或是以小眾為主...

photo5. 大眾與小眾市場區分

但關於這套系統的族群可能不只是一群大眾或小眾,他們是分眾(有財務分析師, 有中階主管, 有資訊人員)。所以,Cooper才會運用訪談主要角色,強化每一個分眾所關心的需求,劃分出3個人物誌(Persona)。

photo6. 怪咖時代(賽斯.高汀)

至於,什麼叫做強化每一個分眾所關心的需求,這邊幫大家做進一步的解析,也就是更深層的去看每個分眾的鐘形分配。

每個分眾都有他們各自關注的項目,因此唯有透過Cooper這樣的方式,才能避免忽略其實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比例很小的一群人。

舉個例子,假設一間100人的公司,只有2個財務分析師,這時候財務分析師所提的需求,可能會被其他人給稀釋掉(畢竟才2個人),但若能針對各個分眾進行剖析,他們的需求就會被看見(因為從各分眾的鐘形,它可是比例最高的。)

photo7. 掌握各分眾的鐘形分配

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如何制訂Persona,而且為什麼6個就足夠?
因為,每種角色所關心的痛點(需求)不一樣,當6種角色足以代表你的使用群,那麼這就足夠了~

當然從現今科學化的角度來看,確實當訪談到達6個人時,已經足以應付80%以上的問題。

photo8. 訪談人數的分配

因此從歷史我們可以學習到第二件事情…

Persona是不同角色的需求常態分配而來的結果…

揭開神秘的面紗…

20幾年前,Allen Cooper創造了Persona這個名詞,演進到現在,從不同觀點會衍生出不同Persona的劃分方式…

到底Persona該如何使用? 找人從誰開始找? 真的就是只聊聊天就能找出需求嗎? 這邊帶大家正式揭開Persona的面紗...

第1型的Persona制訂…Goal-directed Personas

(1).什麼是Goal-directed Personas:

這類型的Persona是延續Allen Cooper的觀點,我已經很確定這批的使用者是誰(如同上述故事講的,當初的BI系統已經有明確的使用者),現在該做的是從中去劃分各個不同類型的使用者。

既然是很明確的,反而會檢視工作流程, 使用界面, 功能需求到底是不是他們想要的,這時候的訪談會更釐清不同類型Persona的需求。

(2).實務面的應用:

金融領域中的保險業務員系統就是屬於Goal-directed Personas的運用,使用者非常很明確,分為主管和業務員,因此,常透過深訪進一步釐清這兩個角色的需求重點。

第2型的Persona制訂…Role-Based Personas

(1).什麼是Role-Based Personas:

Role-Based Personas的概念其實很類似Goal-directed Personas,差別在於因為客群比Goal-directed Personas稍微模糊,因此常使用的方法是挖掘數據去去探索潛在的客群,Jonathan Grudin,John Pruitt和Tamara Adlin都是Role-Based Personas的倡導者。

(2).實務面的應用:

一般企業常用網站埋Google Analysis (GA)的方式去探索潛在的客群,而透過分析GA中的數據最為下一次改版的依據,這樣的做法其實就是Role-Based Personas,這邊當然可以跟大家分享一點點我們實務運用Google Analysis所進行的數位塑型,以下簡單分為幾個步驟提供大家參考喔~
(當然,是幫哪個網站進行數位塑型,這邊就用糊化效果保密囉!)

step1:目標族群的掌握…

透過GA數據我們可以掌握潛在的使用群,即便不是非常明確,但未來規劃可以往大方向進行。(這也就是為什麼Role-Based Personas被稱為是用數據去驅動,因為主要使用者並非100%確定,只好藉由網路上的點擊流做輔助。)

photo9. step1-掌握目標族群

step2:使用行為的分析…

透過GA數據可以挖掘出前幾名瀏覽的網頁內容為何,可以進一步瞭解他們可能的興趣或是需求,藉此可以加強日後的行銷。馬雲也講過類似的話:"最核心的問題是根據市場去製定你的產品,關鍵是要傾聽客戶的聲音。"

至於在網路的世界中,傾聽的方式就是去挖掘他們的操作行為。

photo10. step2-使用行為的分析

step3:裝置使用的分析…

使用者在操作PC和手機時的情境不同,因此是用哪種載具瀏覽,也是很重要的資訊。

photo11. step3–裝置使用的分析

於是乎你可以發現,短短經過3個步驟,我們已經快認識其中一個Persona了,我們瞭解她的年齡和性別, 她的瀏覽行為…

photo12. Persona初步塑型

但你很快會碰到一個頭痛的問題, 使用者何時會看你的網站?
別擔心,這種問題GA都可以幫你找到解答...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step4:熱門時段的分析…

photo13. step4-熱門時段的分析

GA數據中,你可以去找出熱門的瀏覽時段,這有甚麼好處? 未來當你需要做廣告投放時,這其實就是你的評估來源了…

當然還有一個指標可以參考的, 你的上班時間和休假時間的情境會一樣嗎?
我想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還能從不同情境著手...

step5:使用情境的分析…

當然以本篇的case來看,這個網站的平日和假日沒有太大的差異。

photo14. step5-使用情境的分析

經由上述一連串的數據分析後,我們就可以得到其中一種Persona...

photo14. Role-Based Personas的運用

第3型的Persona制訂…Engaging Personas

(1).什麼是Engaging Personas:

Engaging Personas的出現其實是因為這樣,上述第2型可以透過數據挖掘潛在客戶,但都僅限於在量化的資料,真正他們在想什麼或是實際的故事情節我們就不可得知,因此Engaging Personas其實就是一群設計師共同對該角色進行劇本的發想,設想這樣的劇本,在哪些環節可能產生哪些需求,這就是Engaging Personas的用法。

(2).實務面的應用:

事實上,Engaging Personas可不是單獨出現的,設想劇本總得有個基礎,否則天馬行空的亂想會出問題的。因此第3型通常會搭配前面提過的兩種方法,進一步去發想可能的劇本,挖掘更深層的需求...

所以有了上述量化的數據,在加上第3型質化的洞察,或許建構出來的Persona會更貼近真實世界。

第4型的Persona制訂…Fictional Personas

(1).什麼是Fictional Personas:

Fictional在這邊不是虛構的意思,而是泛指UX設計團隊過去的經驗所描繪出來的人物誌(Persona)。

(2).實務面的應用:

或許你會有疑慮,這樣的Persona準嗎? 這樣的爭議其實一直存在,但沒有人可以肯定它是準或不準,至於實務面上有沒有人這樣做? 我想許多知名的顧問公司或廣告商是有本事去做到這類的應用,當然這就得在業界有豐富的閱歷和專案經驗...

以上我們談了Persona的演進,和不同觀點的劃分,這應該會讓你更瞭解Persona的運用,最後這邊幫大家整理一下使用Persona的好處吧!

Persona的奧義…

Persona不是非用不可,但使用的過程中會幫我們避免許多主觀的意識:

  1. 避免專家曲解…
    在"行為的藝術"這本書有提到,我們被訓練成經濟學家,工程師,市場行銷專家,現在我們忙得昏頭轉向並嘗試用幾個模式解掉所有的問題,我們手拿槌子,把每個問題都當成釘子…遇到問題癥結時,我們都以自己專業為基礎。

Persona能避免自我良好設計…

2. 避免顯著性效果…

顯著的訊息會過度影響你的思維和行為,被奇特性給蒙蔽,這也就是Persona為什麼不是專注特定的小眾,而是有效觀察各個分眾。

Persona能避免出現特異的個案…

3.避免顧慮太多…

過多的顧慮會妨礙以直覺去尋求解決方法,因此Persona更強調直接且隨意的方式去進行,並反映在實務的動線上。原因是當你一直被一些意見給干擾或是沒有主軸的亂想,會造成你塑造出來的人物什麼都需要,又好像什麼都不用。

Persona能避免變形蟲使用者…

以上就是Persona的介紹,別忘了,在簡報的世界,掌握Persona其實就是掌握聽眾喔,不仿可以練習看看,在簡報前試著先去設定你的聽眾屬性,這樣對你的鋪陳會更清晰喔!

-aaron liu & chris chang

--

--

chris chang
建.解(CODE)

用心感受生活,用新創造生活 經歷: 新逸科技 策略規劃 資訊工業策進會 專案經理 擔任經濟部、數位發展部幕僚經驗 輔導50餘間資訊服務商轉型雲端商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