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架構的由來

Aaron Liu
建.解(CODE)
Published in
6 min readOct 5, 2020

對人們來說這是一個AI的時代;但對設計師來說,我想這是一個IA的時代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如何在資訊眾多下設計體驗更佳的網頁與app,讓使用者感到易找與易理解性,可透過建立良好的資訊架構來達成。

本文想談談幾位對資訊架構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試著了解資訊架構誰提出 ? 重要在哪? 想解決甚麼 ? 畢竟當一個偉大名詞的誕生,背後總有存在的意義,這是設計務必得做的功課 : 溯源

1.未來學大師Alvin Toffler在50年前給予的預警

未來學大師Alvin Toffler

未來學大師Alvin Toffler,在1970年的時代,他出版了【未來衝擊】一書,在其中

  • 提出了資訊超載一詞。
  • 作者認為資訊產生的速度跟比例的增加,將導致信躁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降低,意思是當人接收了過量資訊,反而導致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力與判斷力產生阻礙或干擾。

我想很多人應該不見得對SNR太熟,沒關係我們很簡單的稍為提一下甚麼叫做SNR,其公式如下圖所示

SNR(Signal-to-noise ratio, SNR)公式

恩恩…上圖對設計師來說應該是個災難。簡單來說,訊號雜訊比,又稱訊噪比,此為科學和工程中所用的一種度量,用於比較所需訊號的強度與背景雜訊的強度。還是不懂?那他最終算出來的單位我們一定聽過,分貝(dB),高於0分貝表示訊號多於雜訊。

拿個生活中的情境舉例,在搭交通工具時人們的交談聲、廣播聲、捷運運作聲…等等的干擾下,所以戴著耳機聽音樂時,音量會調得比平常還大聲。在家中夜深人靜時,因為訊號薄弱,所以往往要聽音樂時只需開微微的聲量已足夠讓你沉浸其中。下圖則是一個簡單的說明。

訊號干擾比簡易範例說明

50年前的Alvin Toffler提出的資訊過載,主要強調一個重點,當資訊量過多,對人而言則是雜訊變多,將使用戶找尋資訊時,增加其負荷量。

接著我們來用個簡單的例子想想,資訊過載造成你怎樣的負擔,在20年前我買了一張周杰倫的CD專輯,我可以很輕易的找到我要聽哪一首歌,因為一張CD也才10首歌。

我的第一張周杰倫CD專輯(正版的喔)

慢慢的專輯多了後,開始很多人都需要買一個CD收納櫃,如下圖所示。若有個100片CD上下,就也就是1000首歌。你想找一首歌聽聽你得做

  1. 你得從100張專輯找到你要的專輯
  2. 再從中切換到你想聽的那一首

上述過程中,我想步驟1.應該才是相對耗時的事情,但步驟2.才是你希望達成的目的。再仔細看看下圖的CD收納櫃,我們為了加速步驟1.的動作,所以開始對專輯做了分類與歸納,以利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專輯。而這分類跟歸納的動作其實就是資訊架構的精神,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以。

傳統CD收納櫃示意圖

隨著時空變遷,遺憾的是,CD的時代過去了,所有的歌曲都在數位平台上,恭喜你你不用再去從一大堆的CD中找到你要的那一首。但迎接來的不是簡單的幸福,而是更大的挑戰。試想下圖的itunes store裡面會有3700萬首歌曲,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資訊架構來支撐,這只是一個更大的災難。

你只是想好好聽一首歌,問題是itunes store上有3700萬首。這就是資訊過載,這個年代你其實不匱乏,你擁有的太多了但卻難以選擇,這就是資訊過載帶來的災難。現在面對資訊你更需要易找與易理解性,這將是一個不能沒有好的資訊架構設計的年代。

iturns store示意圖

上述的例子輕鬆點出資訊增加對一個使用者,從一開始的愉悅,到資訊過載時,將反而產生對找資訊有極大的苦惱。

2.將建築學的空間規劃概念,移轉到資訊領域來的大師Richard Saul Wurman

  • 資訊過載的情況正徹底地在現實世界中上映,Richard Saul Wurman則是畢生致力於解決資訊過載的問題。
  • 而他著名的創作”資訊焦慮”,則是在討論資訊過載會帶給人的困擾。
  • Wurman更是創建TED的元老,有時候你得欣賞一些有宏觀想法的人對未來的看法以及他採取的行動方案,你會讚嘆他的付出都能為往後幾個世代帶來巨大的衝擊

關於Wurman的事蹟很多,但本文想聚焦於資訊焦慮的討論。資訊焦慮源於「我們真正了解的」與「我們以為應該了解的」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卻又令人更渴望於「知」;資訊焦慮是資料與知識間的黑洞,資訊一旦無法滿足人們想要或需要知道的,我們的病情會特別嚴重。但我們得意識到一件事情就算我們窮極一生來閱讀,也讀不完世間所有的著作,但網際網路的世代讓資訊大開,對於求知若渴的人反而造成了極大的焦慮心態。

但更想分享的是 : 理解是資料與知識的橋樑,也是資訊的最終目的;人不必窮通一切學問,重要的是承認自己的「不知」,了解自己的興趣,學會尋找的功夫。如果不能對資訊焦慮免疫,不彷想想富蘭克林的這一段話:「飽讀詩書的蠢才往往比無知的蠢才更蠢。」,這句話在這個年代非常中肯。

為了避免資訊過載,造成的資訊焦慮,因此Wurman提出了資訊架構此一詞彙,而其後Rosenfeld 與 Morville 出版第一版的「在網際網路的資訊架構學」(1998)之後,資訊架構開始被廣泛的使用在網站規劃與介面設計領域。

所以到底為什麼設計需要學會資訊架構 ?因為它是在資訊過載的年代,人們開始對資訊產生焦慮的狀況下提供的解藥。主要的目的就是提供使用者對資訊保有易找、易理解性。

以廣義的角度來看,我想Wurman希望透過資訊架構的方法來對資訊進行梳理,最終的目的是讓人們能繼續的幸福的享受到資訊帶給人的好處,同時又可以避免過多資訊帶來的干擾。

所以你覺得資訊架構不重要嗎 ?能降低資訊過載跟資訊焦慮的方式,這當然很值得設計深耕此一領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