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架構輕鬆談 part1

Aaron Liu
建.解(CODE)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ug 26, 2020

這世界最遺憾的是你在我面前,但我卻看不到你。這句話常常在感人的電影中,主角恍然大悟後緩緩道出。這樣的劇情,套句現在流行的結尾,真的像極了愛情。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回到現實世界中,我們把場景拉到網路跟app的世界,也常發生上面的事情,也就是明明所需的資訊在你的面前,但卻找不到他。為什麼會找不到?往往是網頁架構的鋪陳讓人迷路了,試想都迷路了怎麼會找的到所需的內容。而資訊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無疑就成為了突破使用者視野盲腸的方法。

根據美國專業期刊《商業地平線》(Business Horizon)的報導,通常在實體的店面,如果等待超過90秒,一般人就開始失去耐心。而在網路世界中,網路族的忍受度只有「8秒3點」這麼短:網頁如果在8秒內沒有下載完畢,滑鼠如果點3下還找不到自己要的內容,就會失去耐心(這就是設計中所謂的3次點擊法則)。對提供資訊內容的業者而言更大的挑戰更在於,寬頻的普及下,也讓人變得更沒有耐性,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助理教授Fiona Fuioon Nah在2004年曾進行一項研究調查,結果發現網頁下載如果超過2秒鐘的時間,消費者就會立即放棄,時間的忍受度只有實體店面的1/45(90:2)。

小結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你跟使用者之間的溝通如果還是像極了愛情的模糊不清,那你只好等著被淘汰。

回到主題,怎麼讓使用者能夠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資訊呢? 這得開始談談資訊架構這門學問了,如果你想仔細的了解資訊架構的演進,建議你可以參考簡報技巧(9)-簡報的策展我們寫的這篇文章中有深入的說明甚麼是資訊架構。

很多人都會將資訊架構區分成三個區塊,也就是資訊架構聖經中提到的user、content、context,前兩者不難理解,context大多數的人將之說成脈絡,其中包含了許多的面向,但我習慣在簡化一點把context解釋成情境。所以簡單來說就是使用者(user)在甚麼樣的情境下(context)要找甚麼樣的內容(content),這麼簡單的道理那到底要注意甚麼?

其實主要就兩件事情 : 1.易找、2.易理解性。我想從字面上應該不難理解,但在建解的世界中會希望不只是知道應該做甚麼(what),如何達到更是重要(how),所以後續會進一步針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就不再本篇多做著墨。

我們想先談談這易找跟易理解性這兩件事情何者是首要得先行關切的? 為什麼想針對這個做進一步討論,因為大多數的人再看到方向後就會開始執行,但沒有繼續探究其中的關係跟優先序,畢竟設計的重點是溯源跟探究問題,這才是design thinking。若在一知半解就先執行反而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重工跟錯誤的投入成本。這就如同愛因斯坦所說的

如果我有1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55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5分鐘尋找解決方案。(If I had one hour to save the world, I would spend 55 minutes defining the problem and only 5 minutes finding the solution. )

答案揭曉,我們團隊的在多次的調研下發現,我們得先專注在易理解比,因為當一個連結或一個選單都不易理解了(也就是要使用者猜看看),那你還期望他能多容易找到你所要提供給他的內容。所以得先讓想傳達的資訊讓使用者輕易理解,之後當然才開始討論在容易理解的資訊中,怎麼歸納、排列跟呈現出好的結構讓使用者能輕易且自然的找到他。

結論

1.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架構是必須的

2. 網路世界使用者的忍受度只有實體世界的1/45

3. 執行前,先思考

4. 易懂是第一要素,懂了才找的到。接才思考如何更容易找。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05392

2. 資訊架構學:網站、App與資訊生態系統規劃(第四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