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幸福也有SOP? 讓耶魯大學熱門講師帶你用科學化的方式認識幸福!|Science of Well-Being

若幸福有說明書,你會想閱讀嗎?

彼得的書房
彼得的書房
Oct 19, 2021

--

我平時有一個興趣,就是探索為什麼背後的為什麼

探索為什麼工作、為什麼生活、為什麼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為什麼只追求工作、為什麼只追求生活,太多的為什麼,意外的導向同一個結果 — — 為了獲得幸福、為了獲得快樂。

有些人著重家庭,只要家人和樂、孩子平安長大就是幸福;有人專注事業成長,隨著職稱與薪資的成長與遞進, 成就感伴隨著愉悅感產生;也有人專注生活,專注於品質、儀式,擁有全然的主控帶給自己平靜與祥和。但無論如和,剝除外在行為的架構,內在追求的東西竟然意外的類似,那就是幸福。

因此,我開始思考「幸福」的本質,也很幸運的在因緣際會下,在朋友的Podcast內得知了一門教授「如何獲得幸福」的課程,由耶魯大學的人氣教授Laurie Santos所建立,教授我們如何獲得幸福,以下我將課程分成三個部分說明:

  • 你認為會帶來幸福但其實不會的項目
  • 確實會帶來幸福但你不知道或未實行的項目
  • 三個我確實實驗,也確實有效的項目

你認為會帶來幸福但其實不會的項目

課程前段 Laurie教授舉了許多社會上或你認為可以帶來幸福的項目,但實際上不會,甚至會降低幸福感,以下舉幾個例子,並簡單說一下原因

  • 高薪工作
    由於所謂的「高薪」取決於你心中的「參考點」,當你升官加薪時,你的「參考點」會提高,產生「賺得越多,想要更多」的狀況,導致你無法因為這份高薪獲得長期的快樂
  • 物質
    雖說「物質不能帶來快樂」已為老生常談,但環顧四周,無一不是廣告、物質掛帥的社會,各種暗示「擁有這個代表成功」的標語,各種「配上這個你將會更有魅力」的圖像展示,淺移默化的影響價值觀,但根據課堂提及實驗,我們知道人們會低估自己「習慣物質帶來快樂」的能力,相信只要簡單比較目前手機在剛買時與現在手握時的快樂差別,應該就可以驗證「物質不能帶來快樂」這句話。
  • 真愛
    這一項有點反直覺,但套用前面說到:人們會低估自己「習慣物質帶來快樂」的能力,是否也可以套用到感情呢?相信和伴侶在一起三年或以上的朋友應該可以體會,並不是不愛,而是這份愛會慢慢轉成習慣,如何維繫下去,倚靠「真愛」的比例應該會越來越低,也就是說真愛並非能帶來長遠的幸福。
  • 美貌、好身材
    依據課堂中的實驗,減肥的人的平均快樂程度不及維持體重的人,說明了單純追隨美貌、好身材不能帶來幸福,反而會讓人更容易憂鬱。

課程在說明完這些不會帶給你幸福的項目,還詳細的用實驗證明了背後的原因,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文末的課程連結

確實會帶來幸福但你不知道或未實行的項目

在課程的第五週(中後段),教授提及了幾個可以真正帶來幸福的項目,有部分是我們都知道的(我就先不提及,有興趣可以去課堂中看看),另一部分則是我們不知道,或是知道但還沒實行的項目

  • 善行
    幫助人可以帶來快樂,而且基於大腦的思維架構,大腦無法分辨大善與小善,因此帶來的快樂是一樣的
  • 和人實體接觸
    和人建立連結,分享快樂可以增加快樂,分享憂傷會降低憂傷,整體而言會提升幸福感
  • 擁有自由使用的時間
    相較擁有自由使用的金錢,擁有自由使用的時間讓人更加快樂,換言之即:悠閒無視的時間也是具有意義的,是可以帶來幸福的
  • 冥想
    近期有很多的研究、書籍都會提到冥想可以帶來幸福感,但實際執行仰賴對於目標的堅持,需要刻意練習一段時間才會有效果。

課程的末段(第七週到第十週),老師鼓勵學生開始進行「一週實作一個理論」的練習,因此我開始進行實踐,以下章節為我嘗試的項目,及嘗試後的心得與想法。

三個我確實實驗,也確實有效的項目

  • 冥想
    在上此門課時,同時剛好在讀【斜槓青年 實踐版】這本書,和書中的「促發練習」有類似的內容,因此直接拿了這本書附的音檔,照著音檔進行七天早晨的冥想練習。
    連續七天在早上剛起床時執行冥想,雖然大部分的時間在練習專注呼吸,但對於晨間的醒腦很有效果,也帶來之前早晨所沒有的平靜感,這份平靜讓我更加專注於工作的任務,較不會因為「事情太多害怕事情做不完」而感到擔憂。
  • 遠離社群
    自己算是個社群的重度使用者,自知若規定自己「不用社群軟體」是撐不了幾天的,為了讓我可以長期維持,我給自己的課題是「每天只可以使用社群軟體15分鐘」,我設定了手機使用時間限制,為期七天開始執行。
    延續了七天,我發現雖然使用社群軟體的時間減少了,但玩社群軟體帶給我的「獎勵感」卻上升了,因為不是無限制的滑,自己更會珍惜自己看到的每一個貼文,對於實驗前「怕看不到他人近況」的擔憂,在實驗後顯然也沒發生,儘管沒有感受到規定前後的幸福感差距,但是對於「減少po文」這件事,我發現自己對於事情的感受度有提升,較不會依附於「幾個人按了讚」這件事,應該算是某個程度的幸福感提升。
  • 運動
    初期是為了陪老婆上山下海所立下的目標,希望自己可以連續不停跑10公里,剛好在上這門課時發現運動也是會帶來長久幸福的項目,因此分享一下運動前後的差別。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自己已經順利達標,在過程中其實有很多掙扎,常常換了衣服但拖拖拉拉不想起跑,或是在最後一公里時喘不過氣,附加上過程中的炎熱或是髒空氣,不敢說跑步的過程總是愉悅的,但在「突破臨界距離」與「達成目標後」帶來的舒暢,相較於新買到東西,可以延長較久的快樂,可能是心理上的成就感,或是生理上的激素,讓整體的幸福感有大於一般時間的幸福指數。

結論

Science of Well-Being課程用各種實驗佐證大家對於幸福的誤解,無論是打破迷思或是探索幸福,讓我們在知道What的過程同時理解背後的Why,更進一步去實作How;讓我們停止追求那些看似合理、被大家所接受的幸福,不落入永遠無法滿足的追求;讓我們在這個用讚數衡量、比較快樂的環境中,追求真正帶給我們快樂的人事物。建議大家有空可以上上這門課,在這追求效能、成果、報酬的社會,使用科學化的方式尋找心中的那份專屬於你的幸福!

參考

  • Science of Well Being課程連結:點我
  • 【斜槓青年實踐版】冥想練習音檔:點我

--

--

彼得的書房
彼得的書房

分享成長X心理X商業相關書籍,希望藉由閱讀增加生命的厚度跟思考的廣度,近一步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