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の思い出】撕速裂車釜山行

本篇曾獲選背包客棧嚴選好文

其實呢,我是去年暑假決定要去釜山之後,才知道那部叫做「屍速列車」的電影,原文翻譯過來就是「釜山行」。

跑一趟釜山,其實也沒甚麼特別的原因。一直有打算搭船走一趟對馬海峽,來個日韓跨國旅行,船班的資料也很早查好,靜靜地躺在資料庫裡待命。剛好在畢業即失業的時間點,想說就來個不一樣的畢旅,先去釜山停留個幾天,再搭夜船去福岡或下關。

大概是我平常就是給很多人一副不看韓劇不追韓星的印象,八月底,當我在金海機場降落,順手連上wifi打卡之後,居然有朋友以為我應該是買錯機票。

嘖!好歹我有一部份的研究專業是東亞史,雖然現實生活不發簍韓流,但是,讀博的這幾年胡亂讀書,加上當助教備課帶同學討論,總還是對韓國史有那麼一點點了解。而且,釜山之後就是要去日本阿。

雖然釜山只待了四天,而且首日從機場搭輕軌再轉地鐵到南浦洞,走進青旅的那一刻也快晚上十一點了,坐在前台一臉冏樣的白人Staff看到我進門,那表情就是在等我的樣子,大概在想說這個台灣人再不出現,就要視同爽約,準備來刷他的卡。

「我這不是來了嗎?」拿出剛剛在機場換到的現金,準備要付房租,Staff看了面額,兩手一攤說他沒零錢可以找開,讓我明天退房之前再付就可以。想起我明天應該會蠻早就走人,搞不好退房的時候櫃台還沒人上班,是要付錢給誰?反正也要出門覓食,就請他等我一下,買完東西就可以拿零錢上來付房租。

還好房租是先結清了,次日退房之際真的沒看到有Staff出現。然後,說好在廚房自行取用的早餐呢?我只看到一條土司跟幾顆蛋躺在流理台上。算了,過馬路就是BIFF廣場,不難找到可以解決早餐的店家。再說,雖然訂的是六人一間dorm,但其實只有我一個人住,跟單人間沒兩樣,睡得也還不錯,所以還能夠原諒早餐長得有點抱歉這件事。

因為想去海東龍宮寺,搭地鐵去海雲台,有兩種公車可以換乘,但回程有點不想拉回南浦,想說就在海雲台落腳一個晚上。雖然這裡是釜山有名的海灘休閒勝地,但我連海灘都沒走下去過,只拍了張海灘照,活動範圍就只在外圍的市場、商圈,感受悠閒的度假氛圍而已。

市場裡幾乎每家海產店都有賣盲鰻,不過海鮮這種東西,對單獨旅行的人來說,實在是很難點餐,所以一向不太會是我覓食的選擇,再說看到台灣少見的盲鰻,會覺得新奇想多看幾眼,未必會想吃,倒是小吃攤的飯捲,還有便宜好吃的水果才更吸引我。

當晚下榻的旅館就在海雲台市場裡,但是完全不會因為市場的關係,而沾染到遊客的喧鬧聲。只是巷子實在是太不起眼,擦身而過很多次,只好硬著頭皮打電話,請Staff出來把我撿走。雖然這家青旅大多是韓國人來住,至少我入住的時候,遇到的都是說韓文的住客,但Staff的英文意外的不錯,還能知道我那貧窮的英文到底在講甚麼。

從門口走進公共空間,立馬覺得找旅館找到差點鬼打牆的代價非常值得,房間是用密碼鎖出入,每個床位的隱私跟行李置物櫃,在舒適與安全度上都很令人滿意。然後運氣非常好,並沒有遇到喧嘩的住客跟打呼的室友。此外,也能夠吃到一頓有現煮咖啡的早餐。總之是我最喜歡的一家,而且確定日後還想再訪的青旅。

因為靠海的關係,八月底的釜山,氣溫比台北大約少個五度左右,不過大晴天在外面趴趴走,體感溫度其實與台北差別不大。總之,就是熱爆。

下午從龍宮寺回來直到天黑,我就一直窩在旅館裡沒出門。帶著kindle下樓倒杯咖啡想來讀點書,無意間發現公共空間的書架上,有一本人稱「釜山一姐」的旅遊達人亞莎崎所寫的《釜山就該這樣慢慢玩》,看到中文旅遊指南眼睛都亮起來了,順手拿下來翻了好一陣子,在書裏面喵到幾個還蠻想去的地方,例如東萊邑城址,不過這趟只待四天,實在是排不進去。

幾天下來跑了龍宮寺、海雲台、釜山大學、草梁故事路、龍頭山公園、甘川洞文化村,當然不能免俗的朝聖了西面、札嘎其、草梁等在地的市場。因為職業病發作的關係,也去造訪了兩三個坐落在市區,但不算是熱門觀光景點的博物館跟古蹟。

考量到去碼頭搭船的便利性,離開海雲台之後,我又搬回南浦,把西面站以南的一號地鐵沿線作為活動範圍,所以大淵站附近的釜山博物館就先暫時略過,搜尋了一些日文的網路資料,循線造訪了「釜山鎮支城」跟「朝鮮通信使歷史館」。

其實這兩個地方根本就是連在一起的,從凡一地鐵站2號出口直走,途中會經過一家釜山銀行,往對面看則是釜山鎮市場,印象中還走過了好幾家裁縫機具店,看到一條我很懷疑是不是正確方向的巷弄,拐進去就看到釜山鎮支城的金壘關。

當年豐臣秀吉在攻打朝鮮時,為了攻防與對外聯絡的需要而在釜山這一帶築城,釜山鎮支城別稱子城台,現在也叫做子城台公園,是毛利輝元所修建的日式城池。「支城」或「子城」的稱呼主要是相對於釜山鎮作為「母城」的角色。日本撤軍之後,繼續被朝鮮作為釜山鎮的防禦設施來使用。目前公園的舊跡是二戰之後重新修整,後來才搬到這裡的,原本是更靠近沿海。至於釜山鎮的舊跡聽說因為地形的變遷,大部分已沉入海中。

從金壘關走上去,再循公園步道走下來,轉個彎就看到朝鮮通信歷史館,要不是我眼尖看到招牌尾端的超小漢字,大概又會擦身而過了。

館內的空間不大,用繞的大概半小時就可以解決,雖然去的那天是假日,也只看到兩組本地的親子檔進來看展而已(忍不住吐槽一下,帶小孩來的都不是爸爸而是媽媽),確實是個很涼但能放慢步調參觀的地點。

一樓主要是介紹通信使的由來與發展,以及通信使團所人員組成,例如通信正副使、才學識優異的隨行人員、海事技術人員、餘興節目的表演人員等等。以前的外交使團就等於王朝的門面(好吧現在也是),尤其朝鮮又以「小中華」自居,能夠被派遣去中國的「燕行使」或是派往日本的「通信使」與隨員,多為一時之選。這些人除了肩負外交通好的任務,還要有優異的學知教養,能與幕府、各藩國的官僚、知識人用漢字詩文相互贈答、酬唱,當然也有人會寫下不同體裁的見聞紀錄,例如日記、紀遊詩詞等,近世東亞文化交流的網絡就是這樣建構起來的。

二樓則有通信使節團的船隊模型,以及展示通信使團從首爾(當時叫做漢陽)出發,通過對馬海峽、瀨戶內海到江戶的航海旅行路線,一整個有戳到我的職業病,所以在裡面窩了快兩小時才出來。

船隊在出航之前,會先在面前面提到的釜山鎮支城的「永嘉台」先舉行所謂的「海神祭」,祈求海神不要心情差把船給翻了,航行到對馬的過程能夠平安無事。看完博物館的隔天我搭的是釜關航路的夜船,確實領教到對馬海峽的風浪真的不小,半夜起來上廁所感覺船身晃得厲害,差點從馬桶上滑下來。

話說在下關上岸之後,從關門大橋附近搭公車去長府城下町逛史蹟,熱到有點想翻肚,剛好經過附近的下關市立博物館,看到有日韓交流的主題展,就決定花三百日幣進去參觀兼吹冷氣了。館內也有展示部分朝鮮通信使的資料,也有一幅示意圖,標示通信使在日本的旅行路線。從17世紀初到19世紀初,李朝派遣了一共12回的通信使團,每次的人數都在三百至五百多人不等,當時的長府藩與萩藩都要合力動員數百位上下級武士來接待,也要徵集船隊運送使團的飲食與其他物資。

釜山近代歷史館則是遺珠之憾,最後的一個整天在札嘎其市場和甘川洞文化村停留得有點小久,因為想早點過去碼頭,如果一進去又看到甚麼陳列品戳到我的職業病,一時無法脫身,之後又得在時間緊迫的狀態下趕路,到時候怎麼找路就會怎麼迷路。

既然是路癡,又不懂韓文,就盡量在移動的過程中從容不迫比較好。所以去青旅拿完行李之後,經過館外只拍張照就走了,留待下回再來仔細看展。

雖然查了旅行論壇的討論,大多建議出了車站可以搭計程車,不過從釜山車站走到港口的距離,以我旅行徒步的習慣其實並不算遠,加上時間非常充裕,就拉著行李找路標,慢慢移動到客運碼頭大樓。

辦完登船手續之後,也還有時間找家海景咖啡店,解決在釜山的最後一餐。花光剩下的韓元,上船之後的開銷,就讓野口英世負責了。

20世紀初,清政府的一位外交官夫人單士釐,因為老公在日本擔任清國留學生監督的關係,數年之間經常往返於中日兩地,除了居住,也陸續安排子女在日本就學,是那個時代少數「不是在日本,就是在前往日本的路上」的女性。1903年,單士釐陪同老公出使俄國,他們從上海走水路經過日韓,再從海參威搭乘當時仍尚未全線完工的西伯利亞鐵道,輾轉抵達歐洲。

當時他們從長崎換乘前往海參崴的「伊勢丸」,因大風滯留釜山,在她的遊記中留下了當時的釜山印象:

密樹一山,為日民萬餘群居地。有駐兵約一大隊,有臨時憲兵隊、有領事、有警察、有學校、有幼稚園、有病院、有郵電局,一望而知為日本之殖民地,且已實行其殖民之政矣。一切貿易工作,皆日本人。…..彼朝鮮土人除運木石重物及極勞極拙之事物外,無他業。

當我從釜山車站走到國際客運碼頭的途中,拍下了這面塗裝的鐵皮圍牆。近代以前,釜山是日韓間進行交流,甚至戰爭衝突的對口城市,甲午戰後,朝鮮與中國脫離了宗藩關係,朝鮮半島作為山縣有朋「利益線」理論的重要範圍,日本至此絲毫不掩飾通過半島為橋梁,遂行其向大陸擴張的野心。與日本僅隔一個對馬海峽的釜山,在日韓併合之前,實則早已落入日本的控制。

日本統治時期,釜山被形塑為「東亞的大玄關,世界交通要衝的港口都市」,圍牆上所繪的火車頭與旅行案內,觀光列車的窗外風景、釜山觀光協會、海水浴場的建設,部分體現了1910年日韓併合之後,日本在釜山推進的現代化鐵道建設與觀光事業。

臨走之前看到一面又燒到我職業病的鐵皮牆,回台北之後挖出了幾本大正、昭和年間的釜山城市指南與遊記來翻了幾翻,只能說這個城市實在是太有趣了。但是這篇已經拖太長,就先到此為止吧。另外,在釜關渡輪上的雜魚寢經驗,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

Cathy Tsai│蔡凱西
後博士生活

臺北人。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歡迎洽談合作:misiaa20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