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站於時代回應之真相 — — 荀子性惡篇(一) ( EP. 3)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4 min readFeb 20, 2018

著者:戈登

作為傑出的思想家,往往會對前人的思想不太滿意,所以才會提出自己一套的哲學,才可自成一家,名留青史。

孔子提出仁、義、禮,三者其實互為表裡,緊密連結。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制自己,行事合禮,此乃仁的表現。後來,自許「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的孟子, 提出「四善端」的性善論。

孟子著重的是仁、義,荀子看了孟子的講法,並不滿意。他於是提出了備受世人誤解的「性惡論」,如果沒有細讀《荀子》,很多人會直接認為荀子的人性本質是「惡」,根本不能改變,人就是醜惡的敗類。

細心一想,荀況作為孔門弟子,理想主義的繼承者,又怎會說得這麼絕望呢?

荀子 性惡篇第二十三
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争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曓。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偽:人為,改變性所導出的惡。

荀子思想理論:

性(因)>好利、疾惡、耳目之欲>爭奪、殘賊、淫亂>惡(果)。

我們必須留意,荀子之「性」,與孟子之「性」定義不同。荀子之「性」,專指人性本能,人類動物性的生理欲望。孟子之「性」,強調人性的道德自主,一種心靈的自覺。

不少人誤解性惡,其實根據荀子的說法,「性」、「惡」分論,性為天生本能,如果我們「順是」,順著這種本能就會落入爭奪、殘賊、淫亂的「惡」。「生而有」的本能,本是中性,絕非人性本質為「惡」。

荀子為什麼會提出這種說法呢?

很有可能,因為他眼見自從孔子提出仁、義、禮,之後孟子再談「性善論」,大家都視孟子為孔門最佳傳人,相信他的說法。但這個世界依然沒有改變,只靠單純的道德自律,並不可行。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爲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爲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爲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爲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擾:馴服。
悖:違反。
恣睢:任意做壞事。

人性本能,如果順著這個方向,必然會出現諸種問題,由此荀子當然提出一個解決方法,人性本能不一定有惡果,要用「禮義」加以導正:

聖人制定禮義法度>令人的本能走向合適方向>文明社會,各有所分>淑世之治。

荀子強調的是「禮」,乃外在的因素。如果沒有形式,內容即無法呈現,形式和內容本為一體兩面。

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煖:暖。

這裡荀子用了一個例子再次說明三點:
一、性為本能。
二、禮讓長者,本是違反本能的行為。
三、能夠超越本能,是經過文明禮教的結果。

因此,荀子在性惡篇所強調的,並非性、惡,而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的觀念。

荀子不是站於人類個別的特質、不可驗的道德本心出發,而著眼於人類的普遍本能,戰國時代現實的紛爭,正視人性欲望,再論人性如何走向文明。

馮友蘭言荀子是「現實主義者」,相對孟子,是合理的形容。但荀子在現實中仍然充滿理想,我們必須理解他的時代定位,才會如此反對孟子的「性善論」。

那麼荀子到底有多不喜歡孟子?等下一篇性惡論(二),再看荀子怎樣反駁孟子的理論吧!

德尼思化創立於2017年3月,為一文藝哲思的入門平台。目前已用粵文完成多個系列專文,並逐一轉成華文於Medium發表。隨意圍觀拍打,歡迎留言討論,感謝!若有任何建議,隨時至德尼思化FB專頁私訊交流。

--

--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德尼思化創辦人:隨筆評論,港講文藝|刊登於《立場新聞》、《關鍵評論網》、《LINE TODAY》等|圖文IG: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