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觀看一幅沒有正面的畫?視覺陷阱的「框畫背面」

石刻一熊
德尼思化雜誌社
Dec 16, 2020
Cornelis Norbertus Gysbrechts — The Reversed of a Framed Painting;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這次我們看的畫作叫做〈框畫背面〉(The Reversed of a Framed Painting)。畫家是佛拉芒人(Flemish),名為科內利斯·諾貝塔斯·吉斯布瑞茲(Cornelis Norbertus Gysbrechts),活躍於十七世紀中葉至晚期,一生去過德國、瑞典、丹麥等地。

Cornelis Norbertus Gysbrechts — Still life, trompe l’oeil; 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老實說,由第一次看到這幅畫作(當然是在網上)到現在,它都給我一種難以形容的喜感,並使我覺得這畫家應是個有趣和有幽默感的人。可惜的是,關於吉斯布瑞茲的生平,我們所知不多。

Cornelis Norbertus Gysbrechts — Still life with self-portrait, 1663;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視藝、示偽?

這畫用了「視覺陷阱」(Trompe-l’œil)的手法創作。Trompe-l’œil是法文,即「欺騙眼睛」的意思。這是吉斯布瑞茲的拿手好戲,一般亦認為他生平多創作這類作品。

不消說,此作其中一個使人最為好奇的地方,就在於這「框畫」(framed painting)的背面——即畫「本身」(或其「正面」——如果有的話)所繪畫的,到底是什麼?但看來我們是永遠無法得知了。因為畫框的背面,依然是畫框,而且還要是「真實的畫框」。

〈框畫背面〉屬靜物畫(still life)之列,但卻有別於「虛空派」(Vanitas,以各種靜物表現「繁華易逝、人必有死」主題的畫作;語出《聖經‧傳道書》「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的畫作:既引人發噱(被畫家擺了一道),亦教人沉思(思考何謂「畫」、以至畫框以外的空間)。

靜物畫 “Breakfast with Ham”,荷蘭畫家Pieter Claesz的作品
同樣也是Pieter Claesz的靜物畫。此作明顯有「虛空派」(Vanitas)的藝術特色

觀畫、掛畫的各種可能

有評論認為這幅畫不一定懸掛於牆上,它可能就隨意地斜放一旁,或者平放桌上,吸引經過的人把它拿起(整幅畫的尺寸只是66.4 x 87 cm),然後翻轉,以一睹其「真貌」。不難想像,必會有人前後翻轉數次,才醒覺自己被畫家耍弄,繼而莞薾失笑。

在置放時,我們或許還可以更放、更破格,就是真的把它翻過來掛,令真正的「畫框」顯現於大家的眼前 — — 畫框本身,不論前後,當然也是畫作的一部分。

紙條的用意

吉斯布瑞茲在畫上畫了一張釘起來的小紙條,上面寫了36這數字,這當然與同類以「視覺陷阱」手法繪成的畫作一脈相承。但為什麼是36?有論者認為這是表達了此畫僅是一個系列中的其中一幅作品。我猜想,畫家這樣做,亦逼使觀賞人想到其他千千萬萬個畫框的背面,它們一直不見天日,無論面貌如何,也永不能見於觀者眼前(除了在修復時⋯⋯)。

也有一個可能,這是畫家於36歲時的作品 — — 這畫一般沒有確定的創作日期:收藏此作的丹麥國家博物館指它約創作於1670年,另外亦有指這畫成於1668年、或1668與1672年之間。

(註:吉斯布瑞茲的出生年份不詳,分別有1630年、1640年、1647年等說。)

假作真時真亦假,畫框背後仍是畫。從屏幕觀賞這畫的你,想到的又是什麼?

--

--

石刻一熊
德尼思化雜誌社

生於香港,熱愛各國詩歌 | A Hongkonger who loves poetry around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