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琉璃脆》:冷眼熱心的左翼詩歌,投身俗世的人間修行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Jun 18, 2024

在這大時代
上帝的歸凱撒
凱撒的歸上帝
上帝無家可歸
是非對錯
只變成了是非

— — 〈大時代〉

大時代的巨浪拍打眾人,有些落花流水,有些濺濕心靈,面對仍然漫長的未來,我們都得有自我消解、應對的方法。對詩人小西來說,這會是冷眼熱心的修行,並將這種持守的觀照呈現於詩歌創作。

2020年,後話文字工作室出版小西第二本詩集《琉璃脆》,取名自《金瓶梅》化用白居易的詩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看似悲觀灰暗,但事實是如此呢?

小西潛心佛學,羅貴祥形容他「佛口婆心」,曹疏影則說其「佛是修行,左翼是情懷」。佛學契入《金瓶梅》本非罕見,牟宗三早就說過「紅樓夢是小乘,金瓶梅是大乘,水滸傳是禪宗」,入於污濁俗世,冷眼觀察世間的恆常變化,卻不跌落虛無,行慈悲喜捨之事,如實感受生命存在。

詩人如此自道:「但我始終相信,冷眼,是因為心裡有巨大的熱情、希望投入世界;反過來說,要真正投入世界,正正需要一對冷眼,穿透現實。」冷熱並存的思維,亦從《琉璃脆》選用香港藝術家 Ivy Ma 的「Still Lifes in Film」系列作插圖可見一二:

在二零一二年,Ivy Ma 開始轉向歷史影像。她同年先後拜訪了廣島和平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吐斯廉屠殺博物館等,並分別為館中展示的廣島原爆、南京大屠殺以及柬埔寨紅色高棉執政期間集中營犯人等影像所深深震懾。不過,Ivy Ma 並沒有選取與屠殺直接相關的血腥影像。與此相反,她大多選取一些表面上並不血腥的歷史影像。對於這些 現成的影像,她首先會放大某些細節,然後打印到可供墨、石墨與粉彩等媒材加工的平面上。無論是原爆後所見的橋(Walking Towards),不知名小孩手牽着手(Hand 001),還是集中營犯人身上的掛牌(Numbers Standing Still),都在在令原來的影像陌生化起來。本書所選取的三幅作品便來自這個歷史影像再創造系列。

《琉璃脆》收錄了小西在2004至2019年間,共七十首詩作,配上世界巨大災難的再創造作品,連繫《金瓶梅》與佛學的互文,不論是表面的諸多社會題材,以至詩人心靈的深層價值觀,都增添了可堪玩味的留白。

直接些說, Ivy Ma 的國際視野關照、「陌生化」影像,難道不是小西的詩歌特色嗎?小西的「左翼情懷」,單從《琉璃脆》的創作取材已經頗為不凡,除了大多詩人都關注的我城、中國,更延伸至世界村的諸多同志:

〈沒有光的所在 — — 記以巴衝突〉

炸彈炸開了爆谷
機槍掃開了屏幕
血肉橫飛伴點心
村莊大火變特效

暴力在沉默的深處
在沒有光的所在
關掉所有的電視
收音機電話手提電腦
跟暴力從來沒有
這麼接近

小西的詩歌從不忌諱批評、諷刺,去到妙處往往能將之轉化作人類普世的警示。像這首詩歌看似如題目所言,指的是「以巴衝突」,但真正精彩的是連繫了如今你我 — — 像烏俄戰爭的血腥影像 — — 都能夠經由發達的傳播媒體,窺探暴力的存在。

但這些殘酷影像,泛濫得令人麻木,甚至變成流量密碼、時事娛樂化。因此「暴力在沉默的深處」,除了直指鏡頭以外的戰火所在,亦是你我面對這些影像漠不關心的冷暴力,就盡在關掉一切,沒有光線時展現出來。

請不要說,愛就是虛無
在我們的身前,在我們的身後
在虛無中說愛從來沒有實現
說我們從來沒有遇見
在日子到來之前
請不要放棄請不要忘記

今夜讓火光把我們照得透明
讓我們彼此看見又穿過彼此
把世界圍在世界之外
好好的安睡
在這城市的心臟地帶

另一首〈在這城市的心臟地帶〉,寫給反世貿的同志,即香港2005年的韓農抗議世貿事件。小西顯示「左翼情懷」的批判之外,革命同志深具鐵漢柔情的一面,詩歌是對著千千萬萬的手足訴說、撫慰:愛不是虛無,許諾的抗爭果實終會來臨。

這種革命情感,往往是建基於對社會的理想價值的追求,經過無數難關而磨成結晶,「今夜讓火光把我們照得透明/讓我們彼此看見又穿過彼此」,構成了左翼文學最為動人、珍貴的特色。

主張普世理念的左翼詩人,關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死難者,因為每位死難者都是他們熱愛和平、反戰的同志:

〈死難者名單〉

死難者的名字
陌生的子音、母音
被一一誦讀
在無人的空氣裡

⋯⋯那裡曾經有過一對母子
母親曾經拿著兒時的紀念冊
給兒子一一誦讀
兒時玩伴、同學的名字

翻閱《琉璃脆》,我們可見天安門事件對詩人留下不可忘卻的烙印,許多詩歌都反覆提及常見意象,諸如「廣場」、「坦克」等。〈死難者名單〉短短兩節,可謂最佳的總結,很難不想及「天安門母親」,以及許多類近的政治災禍。

死對生,誦讀和紀念,音節與母子,擊出了政治、悼亡詩歌應具的力量,直達心靈。我們都有母親,母親都有子女,最美好、合於人情的天倫之樂,就如此遭受不合理的摧毀,兩者張力拉扯出人類普世的情感。

〈課〉

站在講壇上講課
面前是幾百雙眼睛
其中也有你的眼睛

你正翻著略帶霉味的《資本論》
你在後排默默地抽了一口煙
你的食指中指在書桌上來回敲打
你站了起來
向前走近

有幾百雙眼睛
正在你的面前展開
正等待你把講題接下去
你看著他們
你知道,其中也有他的眼睛

他老是坐得遠遠
在灰影的深處
他喜歡思索
一個字跟另一個字的
情感關係

思索得累了
他乾脆睡在一面鏡子之上
任由其他人在他的身邊走過
看一看他在鏡中緊閉的眼睛

這時,有幾百雙眼睛
正自鏡中回轉過來
正等待《資本論》徐徐合上
給講壇上的你一個神秘的訊號
然後老遠的走向
一面鏡子的深處

小西冷眼熱心的詩歌,到底是如何煉成?〈課〉可謂夫人自道,這首詩歌的「你」和「他」,未嘗不可當作是小西的化身,或許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自我對話。

在講壇的小西,在上課的小西,在鏡中的小西⋯⋯幾百雙眼睛,都連繫到《資本論》,左翼知識分子反覆誦讀的經典理論。不同時間的自我在鏡中遊走,而鏡子不是很常作為自我構成、分出主客的象徵嗎?

最後,作為歸納小西的詩歌上述的面向(《琉璃脆》的輯五、六和七,則展現了小西詩歌另一個尚未探討的特色),我想談一首小西在2009年寫成,《琉璃脆》刊載2015年修改版本的〈總有這麼的一刻〉:

總有這麼的一刻
房間內的燈泡
一閃一閃
在明與滅之間
有一些東西不一樣了

所有人如常進食
看接近永恆的電視節目
有人開槍了有人倒下
然後又在另一個節目站起來
向著另一個人尖叫

總有這麼的一刻
路上的街燈
明了又滅
在短暫的黑暗中
彷彿有一些甚麼不一樣了

所有的狗兒如常撤尿
向著無人的地方叫吠
有人走過
突然回頭
卻彷彿沒有看見

總有這麼的一刻
廣場上的燈火明了又滅
一閃一閃
有一些甚麼出現了
又同時消失

有一些甚麼消失了嗎
沒有。甚麼也沒有
在黑暗中
總有這麼的一刻

原作和修改版,最大差異在於刪去第一節末句「但彷彿又沒有什麼不一樣」、第三節末句「但其實一切又沒有不一樣」。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歷史洪流,不就是反覆出現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嗎?那沒什麼不一樣,在抽離的哲理而言,根本沒有什麼錯誤。

《金瓶梅》之句,作者用作感嘆美麗而多情的宋惠蓮逝世。而在《琉璃脆》,這首如今讀來彷彿預言苦難的香港詩歌,小西早在人生的後來,於燈火明滅一閃一閃之間,看見世事確實有所改變,不一樣了的一刻。

你我都懂得這一刻,這一刻並不屬於哲理,而在乎切身的情感。

--

--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德尼思化創辦人:隨筆評論,港講文藝|刊登於《立場新聞》、《關鍵評論網》、《LINE TODAY》等|圖文IG: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